APP下载

对初中语文课堂展示进一步优化的反思—以《最后一课》开头解读为例

2018-11-28刘海全

名师在线 2018年36期
关键词:手段角度笔者

刘海全

(江苏省南通市南通崇川学校,江苏南通 226000)

引 言

课堂展示指学生在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的基础上,自主呈现或被教师指定呈现对课堂预设问题领悟、思考的成果[1]。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课堂展示受到了高度重视,同时又生成了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反思这些问题及成因,有助于课堂展示进一步优化,本文试对此进行探讨。

一、课堂展示需要的理念支撑

毫无疑问,展示是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方式,应更多地展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生成。“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重视学生的动态生成,努力创设良好的课堂生态环境,为学生打造自主展示的平台,让学生乐于展示、学会展示,确保课堂因学生的精彩展示而高质高效”[2]。由此可见,语文课堂上的生成,应当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以初中语文中的经典名篇《最后一课》的教学为例,学生在阅读此文的过程中,总会有一些自己的思考。这些思考一方面是学生走向课文主题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是教师判断、掌握学生思考方向和思维方式的重要载体。坚持从学生的文本解读观感出发,揣摩学生作出判断与阐述背后的意图,是课堂展示过程中教师的基本思路。例如,课文中“那天早晨上学,我去得很晚,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况且他说过要问我们分词,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在实际教学中,可能很少有教师关注学生在读到这句话时的感受,但笔者发现此段话实际上很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对后面情节的转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于是笔者让学生展示对此段话的阅读感受。

事实证明,笔者的判断是正确的,几乎每个小组的学生在展示时都表现出一种“共鸣”感,因为其似乎也是在描述学生的学习现状。学生在展示中所表露出来的对“怕被老师骂”“问(默)分词”“一个字也说不上来”的认同,使他们心有戚戚焉。这个感觉,恰恰是下面文本解读的基础,而奠定这个基础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课堂展示的一种优化。

二、语文课堂展示的具体优化策略

(一)认知驱动策略

在课堂展示过程中,展示内容是内核,展示手段是辅助。没有具体内容的支撑,只优化展示手段是本末倒置,而要想让展示的内容精彩,教师就必须关注学生的原有认知基础。

例如,在《最后一课》课文开头的解读中,除了需要关注上面所说的学生感同身受的认识之外,还需要从服务于全文阅读的角度进行驱动,于是笔者让学生思考:结合文题“最后一课”,结合文章开头这样的描写,你猜想一下下文会如何描述?这个时候,学生可以调用的认知基础,就是从语文描写手法,在其他文本的解读过程中获得的先扬后抑、先抑后扬等多种可能,就会成为学生猜想的依据。于是有学生在展示中说:这种轻松笔触的描写,可能是为了后面“‘最后’一课”作铺垫;也有学生说:最后一课一般会带有悲伤、无奈情绪,而这种情绪往往总是在快乐的背景下才显得更加明显,因此文章开头的描写就可能是为了衬托;还有学生在构建了文章可能发生的情节之后说:如果是我,可能也会这么写。

认知驱动策略的本质实际上是让教师从学生角度思考课堂展示的策略优化,站在学生的角度也就意味着教师要有学生的思维,要善于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不是站在教学预设的角度去预设学生的思维,可以说这是教师最容易犯的错误之一。当教师期待学生所谓的“配合”的时候,实际上就已经占据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而如果学生的思维结果不符合教师的期待,就责怪学生,那就更加麻烦了。因为如果教师纯粹以自己的思考、期待去约束学生的思维,那学生在课堂上就不大可能生成有价值的内容,即使有时候回答出正确的答案,也未必就是学生真心思考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所作的任何一个优化学生课堂展示的努力,可能都是徒劳的。

(二)手段多样化策略

有了具体的内容作为支撑,展示的时候手段就显得比较重要了。通常情况下,课堂上的展示都是用语言来进行的,而如果从展示策略优化的角度来看,笔者认为还可以进一步实现展示手段的多样化。

例如,在上面的例子中,笔者在学生初步猜想之后,适当地讲解了全文内容,其后让学生结合初读课文开头时的判断,再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手段)表达自己的学习收获。印象较深的是,有一个学生结合肢体动作表现了小弗郎士在知道最后一课真相前后的两种截然相反的心情:其在表达开头喜悦心情时,是一副无忧无虑上学的样子;而到了表达教师喊他背书背不出来时,把“摇摇晃晃、心里挺难受、头也不敢抬”的样子表现得惟妙惟肖。可贵的是,其他学生在欣赏他的展示时,丝毫没有感觉好笑的意思,反而是看得认真且心有同感。

对于展示手段,有些人认为没有必要,认为初中学生已经过了善于表现的年龄阶段,在课堂上只需要通过语言来展示就行了。在笔者看来,这样的认识是不对的,从学理角度来看,任何一件事物,都是形式与内容达到完美结合时才能最好地彰显其价值。而事实也证明,初中学生并不拒绝展示形式;相反,他们在读懂文本、读出其意之后,往往有一种表达的冲动。如果利用课堂上的展示机会,让学生用基于语言但不囿于语言的表达方式去展示,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可以起到将全班学生凝聚到同一个教学环节的作用,这是其他教学策略难以达到的效果。

三、课堂展示优化应当动态发展

在教学中,课堂展示的优化应当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这是因为展示的主体是学生,而学生的认知基础、生活经验、表达方式都是动态变化的,因而课堂展示的优化思路应是稳中有变、与时俱进。而所谓的稳,其实就是上面强调的内容,教师只要紧扣展示内容是核心这个观点,课堂展示就不会出现偏差(这恰恰是某些课堂上最容易出现的情形);而所谓的变,也就是手段的更新与变化,而展示手段的优化,也未必是声、光、电综合的现代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内化文本的基础上,通过他们的语言、动作等去表现、展示,其实是最契合学生需要的方式。

如此,语文教学的主体与客体有了高效结合,课堂展示的内容与形式有了完美结合,课堂展示的优化就得到了保证。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角度来分类,不同内容的教学,有不同的展示内容与手段,这也是动态发展的应有之义。动态不仅是面向学生的,也是面向教师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有动态发展的思想。很多人说,变化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笔者认为,对于课堂上学生展示的优化而言,这样的判断也是正确的,

结 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课堂展示的优化要坚持以生为本、以内容为展示核心、以学生内心生成的方式为展示的手段,这样就能扎稳正确的课堂展示优化之根,从而结出形态各异的课堂优化之果。

猜你喜欢

手段角度笔者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一个涉及角度和的几何不等式链的改进
战争允许一切手段
角度不同
人啊
最不受欢迎的手势语
性能相差达32%
临机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