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文融合”教出诗韵——例谈《冬夜读书示子聿》古诗教学
2018-11-28江苏省仪征市实验小学吴红枚
江苏省仪征市实验小学 吴红枚
我校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核心素养提升的古诗文启蒙教育生活化实践研究”扎实地开展着研究工作,本课题组在实践研究过程中,总结出古诗教学的新模式——“四文融合”,即从“文字落实、文章上口、文化体认、文学有味”这四个层面展开古诗教学模式。
宋代劝学诗是宋代诗人学者为勉励他人辛勤向学而作,是宋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陆游写的《冬夜读书示子聿》,一方面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早下功夫,另一方面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诀窍,不能满足于书面上的明白,而要躬行实践,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
一、温故知新
教者导入新课时,从六年级学生已有的诗词储备里挑选出耳熟能详的诗句,进行交流,让学生能够明晰地领悟出哲理诗的特点,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对古诗的类型体系有个初步的感知,也为下面领悟诗句的道理打开了“一扇窗”。
学生从熟知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所包含的“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中,架构哲理诗的概念。
二、文字落实
文字落实,需从每个字的音形义落实。功夫在课前,课堂上教者用形式多样的方式加以巩固,有展示、有示范,更有追问“你是通过什么方法知道的?”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习得知识,懂得方法,培养学生真正的学习能力。通过检查预习的方式,学生能够读准每个字的字音;再通过师生共同书写这首诗书法作品的方式,掌握每个字的字形,特别强调同音字“觉”和“绝”;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讨论交流,使文字的意思落实到位,教者相机点评、追问、点拨,学生在自主合作中落实了文字的音形义。
三、文章上口
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古诗词讲究韵律,乐感极强,节奏鲜明,平仄交错组合,跌宕起伏,具有悦耳的音乐美。学生必须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体悟,表达情感。文章上口,学生必须懂点音律,也为学生创作古体诗普及了写作规律。当然,学生是有个性的,不能一个模式,允许有他们的独特的理解和感受。
首先,让学生找出韵脚,感受朗朗上口的韵律,这里的“eng”和“ing”是相邻韵母押韵,叫“斜押”;接着,让学生感悟节奏。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七言古诗的节奏停顿是“七言四顿”,略长点停顿在第四字后,重音落在第五字上。逐层深入,最后,引导学生关注声调,略知平仄。古诗要想读得更有韵味,还要注意它的声调变化,即“平仄”,诗句中平仄的规律也交给学生,学有余力的学生会利用这些规律学写古体诗的。
周庆元教授曾说:“诗歌语言精练,富有节奏感、音乐美,朗朗上口,悦耳动听。非读不能见其美,非读不能见其情,非读不能见其意”。诵读是一种综合阅读活动,教者在教学中应重视诵读,带学生体会诗文的音韵之美。
四、文化体认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所以在品读诗句含义的过程中,激发学生联想,挖掘出诗句中暗藏的成语典故,潜移默化中,拓展学生的视野,把诗句读丰厚,打好文化的底蕴。
教者启发学生联想,把诗句读“厚”了。诗的第一二句,教者引导学生从“古人”“无遗力”联想古代勤奋好学的人物和故事,学生立刻联想到《三字经》里“头悬梁,锥刺股”“如囊萤,如映雪”的历史典故,顺势积累勤学苦练的成语“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再拓展类似的成语“凿壁借光”“手不释卷”“牛角挂书”“韦编三绝”等,想象陆游在教育儿子的时候,也会借用这些勤学的例子激发儿子的学习斗志!学生的身心融在了诗境里。举一反三,“老始成”自然也联想到课文中学过的“李时珍、谈迁、司马光”……学生掌握“用典”这一修辞手法,鉴赏其他诗句中的用典,更是妙趣横生,如“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项羽的典故表达英雄情怀;“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周瑜火烧赤壁的典故抒怀才不遇的感慨。从而体悟“用典”使诗词意蕴丰富、简洁含蓄,达到“力透纸背,掷地有声”的意趣,提升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体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者引导学生揣摩诗人用词的精妙,体会把诗读“薄”了。诗中“少”与“老”反义词的强烈对比,突出了突出了古人做学问的孜孜不倦与持之以恒。“知”是书本知识,“行”是实践经验,一个人想真正成为有学问的人,就必须把书本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实践出真知”达到“知行合一”,懂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诗中用字准确又耐人寻味,古人常为了一个字不断推敲,正所谓“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语不惊人死不休”,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大漠孤烟直”中的“直”字……无不显示出诗人的匠心。
五、文学有味
古诗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影响深远。强化古诗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熏陶作用,是每个语文老师的自觉行为。教者通过对陆游生平的补充,帮助学生进一步贴近诗人的内心世界,更能在后面的想象写作中,表达出这份情感。
读懂诗人,产生共感。古人大多以诗言志,如果想真正品读出诗句里的情感,必须要走近诗人。学生课前对陆游进行了研究,学生在交流中,诗人形象已立在了心里。教者创设情景,学生融入情境,把心中的画面通过写作表达出来。
“举一反三”,聚沙成塔。学生学习中获得一根线——“劝学诗”或“哲理诗”,用“四文融合”这个串珠子的方法,撷取浩如烟海的诗歌中的珍珠,串成璀璨的项链。例如,大诗人孟郊劝人勤学的古诗《劝学》;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有诗:“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我国诗教源远流长,儿童从小开始诵读诗书,学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关于“诗教”的目的,孔颖达曰:“温谓颜色温润,柔谓情性和柔,诗依达讽谏,不指切事情,故云温柔敦厚是诗教也。”古诗对于现今的小学生无论是在人文底蕴,家国情怀,责任担当还是自主学习等方面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本校的“四文融合”的古诗教学方法是在探索中不断完善,相信“诗教”之方法也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