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视域的品德与社会教学策略研究
2018-11-28沈洁
沈 洁
(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中山路小学,江苏常州 213000)
引 言
小学阶段开设《品德与社会》课程是素质教育推行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小学生处于好奇心强、模仿欲强的重要阶段,此时,对学生在是非观念上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引导小学生形成初步的是非观和价值观,理解并遵守社会秩序,能为其后期的成长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创新课堂导入,培养学生认知能力
小学生受自身年龄和阅历的限制往往不能对自己有全面的认识。因此,在《品德与社会》学科的课堂上,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认识自己的能力。在课堂中,教师在进行课堂导入时就加以创新,让学生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对自己有逐渐清晰的认识,从而更好地适应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
在进行《我是谁》这一单元的课堂设计过程中,教师考虑到本单元主要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便精心设计了课堂导入。教师准备了15张卡片,每张卡片上都写着某件事或者某种能力、某种特性,如表示性别的“男”“女”,以及“洗碗”“为饮水机装水”“洗袜子”“扶老奶奶过马路”“和警察一起追小偷,必要时要与他搏斗”等,选择一位学生到讲台前与教师共同面向全班学生,并要求他将挂在黑板前的卡片分给教师和他自己。很快,在全班学生的注视下,这位学生将15张卡片分配完毕。教师进行了核对后问:“有哪位同学觉得有异议?”一名女学生举手说:“老师,我认为协助警察抓小偷这张卡片应该放在老师这里,不应该放在小学生手中,因为老师是成人。”选卡片的学生说:“见义勇为是我们小学生应该做的,我认为是我做的。”就这样,学生展开了讨论。此时,教师引入“我是谁”“我更了解我自己吗”这一课堂主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入本单元的学科教学中来,带着发现的眼睛寻找答案。
通过这种创新性的课堂导入,学生知道了自己哪些事情是能做的,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哪些事情是自己能力范围内要主动做的,了解了自己的能力,认识自己的能力范畴,为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创新课堂形式,培养学生爱国情怀
《品德与社会》课程承接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但同时也是中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基础。在本学科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是非观。爱国情怀是每一个中国人必备的情怀。在小学阶段就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祖国,对于学生的思想成熟有着巨大的意义。在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教师主动创新课堂形式,让学生懂得如何爱国。
在教学《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一课时,考虑到被侵略、被压迫的生活远离当前学生的日常生活,单纯的解说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于是教师结合书本中的知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工具并结合提问式的解说和引导,让学生层层递进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经历了战争的洗礼,获得今日的幸福生活是多么不容易。教师从八国联军侵华,火烧圆明园的图片开始,对照片的内容进行提问:“这美丽的园林为什么变成了这样?”“为什么会出现南京大屠杀这种暴行?”教师声情并茂的解说让学生热泪盈眶。当视频中冉冉升起五星红旗,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有学生抹着眼泪起身鼓掌。整个教室充满了浓浓的爱国情怀。此时教师进行强调:“同学们,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大家一定要牢记党,牢记为我们幸福生活付出鲜血的革命前辈,热爱我们的祖国母亲,发愤图强,让祖国更强大,好不好!”一个齐刷刷的“好”字震耳欲聋。
通过这种传统提问式教学与多媒体教学工具相结合,学生更容易被带入情境中。尽管小学生对于祖国的历史没有过多的概念,但是,学科教师应该在最合适的时机让学生满满地知道,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从内心深处为祖国的强大而自豪,才能深深地热爱自己的祖国。
三、创新互动方式,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小学生刚刚步入校园,接触新环境,还有很多人际交往、礼貌用语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需要学习。在课堂上,教师本着提升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目标,常常在课堂上设置一些细小的环节,以此来锻炼学生的能力[1]。长此以往,学生的综合素质就会有明显的提升。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会通过创新互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
教学《我们的民风民俗》这一课时,为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舞台,教师将全班同学分成了5个小组,每个小组探索一个自己小组成员内的家乡的风俗习惯,并以多种形式展现在全班学生的面前。全班学生公开投票,得票最高的组将获得免学科作业两次的奖励。课程当天,有的小组采用了PPT加图片解说的方式,有的小组采用了讲故事的方式。而第五小组的几位同学则采用了话剧的形式。他们小组中有一个男生祖籍东北,他们用话剧的方式对东北的端午节民风民俗进行了表演。男孩子是话剧中的旁白,他将学生的动作一一用语言表达出来。早早地起床登山去山泉中洗脸、折枫树枝叶、挂上纸折的五彩葫芦插在门前……他们声情并茂地将一系列活动表现出来,赢得了热烈的掌声。教师也为他们感到骄傲。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形式创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技能,让学生敢说、能说、会说,从而更加适应校园生活以及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
四、创新课堂实践,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升级,社会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特别是对于当代高校而言,他们更希望招收到“理论和实践双赢”的高才生。同时,本学科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基于以上两点,教师在教学活动的开展中应当注重课堂实践,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在教学《办一张自己的报纸》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提升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教师将学生分成5个小组,每一组限定一个比较难的主题,让他们去动手制作。5个主题分别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对比、社会角色的认定、是非观的建立、我们的现代生活以及环保问题。于是,学生做出了“圣诞节和春节”“我是合格的小学生”“不要相信邪教”“我们身边的互联网”“地球妈妈也会生病”5张大型的报纸。他们分别采取了不同的形式,有的小组做的是剪报,有的小组做的是手抄报,有的小组则是整张报纸没有一个字,但是生动的图片讲述了一切。“地球妈妈也会生病”这一小组将报纸做成了立体的球形,这一创新形式让所有的学生大开眼界。
通过设置并且开展创新型课堂实践,可以让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从而确保学生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结 语
小学阶段是学生是非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各项基本能力和技能的有效提升时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更多地利用创新视域,对课堂引导、教学形式、互动方式以及课堂实践进行创新,全方位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1] 杨云.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基础教育研究,2015,(2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