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领学生走进古诗的意境

2018-11-28江苏省南通高新区小学朱礼霞

小学生作文辅导 2018年4期
关键词:诗眼首诗古诗

江苏省南通高新区小学 朱礼霞

小学语文课的诗词教学应注重引领学生从意境着眼,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情感体验,探寻诗人的人生经历,从诗眼、意象入手,体悟诗词优美的意境和深邃的思想。分析诗词意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了解诗人经历,探寻古诗意境

“诗言志”,诗歌的产生是诗人对生活有了独特的认识和感受后创作出来的。诗歌表现的思想与情感,同诗人的人生遭遇以及诗人所处的时代有着密切的联系。

如教学柳宗元的《江雪》一诗时,就要深入地了解诗人的经历以及创作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才能对这首诗所表现的意境有新的解读。当时政治腐败,柳宗元立志改革,却遭到皇帝和权臣的反对迫害,被贬到偏远而且贫穷的永州,精神上受到很大的刺激和压抑,他想到自己报国的崇高理想不能实现而又无人理解,心里非常悲愤。《江雪》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的。诗人借描写山水景物,将自己的情感熔铸在独钓的渔翁身上,寄托自己清高孤傲的情感,表达自己在“永贞革新”失败后,政治上的失意郁闷而又坚韧不屈的精神。

二、回顾历史事实,体味古诗意境

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在特定的时代里产生的,诗词曲赋的创作,也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领学生走进古诗的写作背景,走进古诗所描述的那段历史,从社会大背景下解读古诗,领会其中的意境。

如教学古诗《题临安邸》,仅从字面让学生理解就过于肤浅了,学生看到的是繁荣太平景象。这时,教师根据古诗的历史文化背景,引领学生进入宋朝时期广阔的历史画卷中:“金人攻陷了北宋首都汴梁,北宋灭亡,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杭州)即位,对金人屈膝求和,而且把淮河以北的广大土地拱手送给金朝。统治阶级还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听了这些介绍,学生顿悟:原来这首诗就是诗人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是对这些”游人”——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的辛辣讽刺。经过历史回放,学生理解了诗人心头的愤怒,理解了诗人对国家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

三、关注咀嚼诗眼,感悟古诗意境

我国古典诗词的语言精练,内蕴丰富。而这些经过斟酌的文字,往往成为解读古诗意境的“诗眼”。因此,我们要善于抓住“诗眼”,从字词入手,分析作品为何使用这个字,好在哪里,使这个字成为理解古诗意境的桥梁。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公认为是炼字的典范、推敲的杰作。南宋著名学者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记载:王安石先写为“到”,后为“过”,又圈为“入”,为“满”,凡如是十许字,最终定夺为“绿”。一个“绿”字牵动全文,有颜色,有动态,不仅写出了春风的到来,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江南万物争春、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这首诗不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而且叙事也富有情致,境界开阔,格调清新。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抓住“诗眼”,斟词酌句,对感悟诗词意境是何等重要。

四、进行意象连接,引入古诗意境

在诗词教学中,我们应改变传统语文教学中以逐字逐句分析诗句意思的传统手法,注重从诗词意象入手,教会学生把握诗词丰富的意蕴,真正体悟诗词的艺术魅力。

中国古典诗词意象密度大、内涵丰富,如张志和的《渔歌子》,这首词中的西塞山、鹭鸶鸟、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已然不是自然界中普通的物象,而是融入了诗人的思想情感在其中,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把这些意象连接在一起:宁静的画面中山笼烟雨显翠,水映桃花更红,白鹭翱翔,鱼儿潜跃,自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这样的环境之中,接着又出现了披蓑衣戴箬笠的渔父形象,他在斜风细雨中的一派闲适,与他所身处的整个自然完全融合在一起,令人神往。

五、借助空白想象,再现古诗意境

在意境的创设中,作者有时会故意留有空白,而让读者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和生活积累去填补这些空白。教师要善于借助这些“空白”,以调动阅读者的想象,从而对作品的境界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

如叶绍翁《游园不值》中的千古佳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如果教学仅停留在串讲句意上:“满园的春色是关也关不住的,一枝红杏已伸出墙外来了。”这么苍白的解释怎么能诠释这句诗内在的情韵呢?在教学中,我启发学生想象,“院子里面的满园春色又是怎样的呢?”学生根据“满园春色”联想出了春天的许许多多的景物,诗的情韵徐徐展开,让人浮想联翩。诗人游园,没遇到园子主人,本来有点扫兴。但扫兴之余惊喜地发现一枝红杏出墙来,并想象着墙内灿烂夺目的满园春色,这种失望后的惊喜,弥足珍贵。学生在这样的精神引领下情绪也跟着跌宕起伏,对诗词意境的理解也更加真切深刻。

六、引导移情体验,拓展古诗意境

“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在理解诗词的意境时,应重视激发学生个体的情感体验,寻找与诗人同喜、同悲、同感、同悟的人生经历,将自己的感悟移情于作品中,从而与作者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学习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就可以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曾经有过的喜极而泣的人生经历。“听到叛军被消灭了,诗人终于可以结束漂泊不定的流浪生活,回到自己的家乡了,如果你是诗人,你的心情怎样?”(高兴)“你会怎样的高兴呢?可以用哪些言行来表示你的喜悦?”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开了,似乎诗中的主体就是学生自己,通过这样的移情体验,使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诗人在饱经战乱的痛苦之后终于可以回到家乡的狂喜之情。

诗词的创作离不开意境,诗词的欣赏更离不开意境,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如果能在教学实践中,从以上六个方面入手,引领学生徜徉于诗词的意境中,那么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语文素养将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猜你喜欢

诗眼首诗古诗
《上课没人抢》
我想写首诗给你
诗眼
诗眼
“拟古诗”之我见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紧扣诗眼深化小学古诗教学的有效策略探析
从“读首诗再睡觉”看听觉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