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说教式课堂华丽转身
——探微生长型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建构

2018-11-28尤顺宏

名师在线 2018年17期
关键词:品德垃圾道德

尤顺宏

(山东省青岛市王埠小学,山东青岛 266100)

引 言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生的道德成长如同植物生长一样,需要遵循自然的规律,经历长期的生长过程。传统的品德教学以教师说教为主,通过教师的灌输教育,期待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提高;然而,这种说教式的教学方式收效甚微。究其缘由,说教式教学没有遵循学生成长的规律,说教式课堂缺乏自然性、生活性、趣味性、实践性和内省性;教师急功近利的空洞说教,并不能起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有效的品德课堂应当是生长型课堂,即像树木一样自然生长,学生自己从生活的土壤汲取养分,在主体性活动中实践体验,在自我反思中内省提升,开出思想之花,结出道德硕果[1]。生长型课堂具有如下五个特性。

一、自然性——耐心等候花开

提到“生长”,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自然界的植物。参天大树不是快速成材的,它需要经历漫长的生长期。在这期间,它会在风吹日晒雨淋中不断积蓄潜能,在历尽各种沧桑后,方能成长为优质木材。一切都要遵循自然,学生的成长亦是如此。要培养出具有良好品德的学生,思想教育就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违背天道而揠苗助长,不能给他们添加催熟剂,而要精心浇灌培育,耐心等候花开。

成长型课堂具有自然性,即遵循学生成长的自然规律。学生是道德成长的主体,要依靠自我成长,不能靠教师的灌输填鸭。教育是一门慢的艺术,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生长时期,让其自然茁壮生长。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有长远规划和目标,不要企盼“一锹挖口井”,而要循序渐进。静待花开要求教师要面向全体,不放弃不抛弃,关心问题学生。例如,在教学《大家都是好朋友》一课时,笔者让学生之间互相找优点,他们一下子找出了优秀生的闪光点,而个别问题学生却难以发现他们的优点;为了让他们也能获得“好孩子”的感觉,笔者引导他们变换角度,尽量挖掘他们好的一面,放大他们微弱的优点。道德与法治教学要基于学生的立场,要重过程轻结果,不要一味地追求结果,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生长时空,给他们抒发释放内在情怀,耐心地倾听拔节的声音,静心等待芳华的绽放。

二、生活性——提供生长土壤

植物生长要有“营养基”,生活便是学生生长所需的营养基。生活土壤中有学生成长所需的营养,生活是品德营养的源泉。学生只有从生活中去汲取养分,才能获得自然而健康的成长。生长型课堂具有生活性,“生活教育”是其重要理论支撑,道德与法治教学要植根于生活土壤,在生活中教育,引领学生在生活中生长。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生长土壤,必须做到教学生活化,让学生回归生活,使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可以创设生活情境,营造生活环境,让教学内容生活化,用活生生的生活素材去教育学生。每名学生都是社会人,他们或多或少都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形成了一定的生活态度和生活习惯,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唤醒和调用他们的生活积累,使他们将生活经验与学习主题有效对接,以帮助他们认识和理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例如,在教学《垃圾带来的烦恼》一课时,笔者为学生展示了公园、小区等地的照片,引导他们观察生活环境,从生活中发现各种垃圾,探寻垃圾的来源。笔者让学生回忆自己的家庭生活,说说各自家中都会产生哪些垃圾,并引导他们对垃圾种类进行分类。在讨论垃圾的危害时,笔者没有进行理论性讲解,而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垃圾对人们生活的负面影响。有的学生说夏天垃圾桶周围苍蝇乱飞,有的是说垃圾臭气熏天令人窒息。生活经验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垃圾的烦恼,从而无形地驱使他们形成减少垃圾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趣味性——自主快乐成长

“快乐是成功的副产品。”传统的品德课堂中教师单调空洞的说教,教学枯燥无味,课堂了无生机,学生毫无快乐感觉,昏昏欲睡,无心听讲;因此教学效果差,学生的思想进步较小。生长型课堂是学生自主快乐成长的课堂。快乐是健康生长的标志,只有身心愉悦,学生才会积极主动,才能学得有效。

古人云:“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成长型课堂应充满趣味性,能够足够吸引学生,令他们志趣倍增,使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投入学习活动,实现自主快乐成长。为了创造趣味性课堂,笔者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力求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趣味化:有时借助多媒体创设趣味情境、有时通过有趣的故事设置情境、有时组织学生开展游戏活动,让学生边玩边学,在开心的游戏过程中获得道德感悟,提升思想觉悟。

四、实践性——经历真实体验

“人类用认识的活动去了解事物,用实践的活动去改变事物。”实践性是生长型课堂的显著特征。实践是学生建构知识和形成品德的有效途径,是学生社会化发展的重要渠道。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要纸上谈兵,而要为学生创造实践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真实体验,从而获得真切感悟,在客观事实的熏陶感染下,促进思想品德的提升。

听容易忘记,做才会理解,实践对学生的教育意义更大,有些亲身经历会让人刻骨铭心。因此,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要改变以往的讲授式教学方式,自己少一些讲授,多给学生实践体验的机会,多组织一些实践性教学活动,让学生成为实践主体,在自主实践中获得有效的感知体验,在亲身经历中认识自己和改变自己,以达到不教之教的效果。例如,在教学《节约用水》一课中,笔者安排了三个实践性活动:一是刷牙用水量对比实验;二是浪费水资源现象调查;三是校园周边水资源污染情况考察。在第一个实践活动中,两名学生在相同时间内进行刷牙实验:一位学生用水杯接水刷牙,另一位学生打开流动的水龙头刷牙,通过比较用水量,发现用水杯接水刷牙能够节约用水。

五、内省性——碰撞反思升华

“吾日三省吾身。”曾子严格要求自己,经常一日三省。内省是德育的高级境界,只有通过内在反省,才有可能实现德性与人格的升华。外在的教育不是万能的,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不是光靠教师的教化就一定能够实现的,最终还要通过学生的自我反省,在反省中去改变自己的思想意识,优化自己的道德行为。

生长型课堂追求学生的内省,彰显内向增长。笔者经常在课堂中组织学生相互碰撞交流,在辩论中进行思想交锋,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促进他们反思与醒悟,提升思想品德。例如,在教学《环境好我快乐》一课中,在学生对家乡的环境问题有了充分的认识后,笔者组织他们就“我为环境做了什么”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有的学生说:“我不该把塑料袋扔进河道。”有的学生说:“我们看到别人乱扔垃圾应当主动制止。”该环节让学生不断自省,促进了道德升华。

结 语

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与社会性发展,不是靠教师的说教所能实现的,而需学生这一道德主体进行自我化育。教师们要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追求“五性”,让说教式课堂华丽转身,缔造高效的自我生长型课堂。

猜你喜欢

品德垃圾道德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武文宝:品德传承三晋文化 精心酿造善美智爱
垃圾去哪了
那一双“分拣垃圾”的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倒垃圾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