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读写在中年级语文段落教学中相互渗透
2018-11-28沈荣图
沈荣图
(晋江市第五实验小学,福建泉州 362211)
在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是以文本为载体,从文本的内容出发,设计与之相关“写”的训练,使阅读、写作融为一体,通过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读写训练,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升。中年级学生,刚刚从第一学段中的“写话”过渡到“习作”,从最开始的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的要求,到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的要求。
一、让读写在中年级语文段落教学中相互渗透的重要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综合性学习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民提高语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应该积极提倡。
二、让读写在中年级语文段落教学中相互渗透的有效途径
(一)在段落中积累,摘抄运用
新课标明确提出,中年段学生们应“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我认为积累的形式,除传统的背诵积累之外,还有一种特别的方式,这也是中年级所应掌握的一种方法——写摘录笔记。在读书学习的过程中,把所阅书文中有价值的“东西”用笔记录下来,能够增强记忆,储存信息,准确地掌握知识,积累丰富的资料,有利于提高写作水平。因此,在段落教学中,学写摘录笔记,进而在写作中借鉴运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形式[1]。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民族之花”的《草原》这一课时,我会带领孩子们重点品读第1自然段,感受草原的美。课文第1自然段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而且新词多,运用的描写手法多,句式变化也多。首先,我会先播放草原的录像。其次,出示第一自然段,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接着发问:“草原美吗?”“美在哪儿呢?”再次,让学生自己动手圈一圈、画一画自己能感受到草原美的词语、句子。孩子们便能找出“可爱”“清新”“明朗”“一碧千里”“柔美”等词,也会找出这些句子:(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2)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3)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引导学生发现,我们所圈画的词语、句子,便是优美词语、精彩句子,这些便是摘录笔记应记录的内容。以此示范,学写摘录笔记。
(二)在段落中发现,仿写创造
语言学习研究表明,儿童语言学习的基本途径之一是模仿,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儿童的知识贫乏,经验不足,模仿是他们的天性。而课文却恰恰能为学生们提供很多仿写的资源,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语文教学,抓住文中有特色的段落,进行仿写。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声音”的《你一定会听见的》中的第4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你总听过风的声音吧?当清风……你总该听到些什么了吧?”“你总听过水声吧?当山间……你总该听到些什么了吧?”我会抓住描绘发出声音时的动词、象声词、“当……”的句式,引导学生注意进行仿写。比如,(1)清晨当你刚刚睁开眼睛……(2)当你站在十字路口……引导学生把想象的情景说出来,开始时用简单的句子,不要求描绘声音,如“妈妈拉开窗帘”“小鸟飞到窗台”等,让学生充分地说,并帮助学生及时把句子梳理通顺;在这个基础上,选择恰当的词语描绘动作的声音,如“妈妈唰地一下拉开窗帘”“小鸟叽叽喳喳地飞过窗台”等;再在这个句子上加介词“当”,后面以“你总听到些什么了吧?”结句。
(三)在段落中感悟,拓展延伸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合理想象,进行练笔。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还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手”的《一双手》这一课,我会抓住第19自然段,让学生想象假如这样的一位育林功臣“张迎善”在领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时,该怎样介绍张迎善,让学生为张迎善写写颁奖词。首先,我会让学生回顾全文,抓住重点段落,发现这双手的特色,感受这双手的伟大,感受张迎善的无私奉献精神。其次,学生间相互交流,畅所欲言。最后,由学生来为张迎善宣读颁奖词,评选出我们班的最佳写手。
结 语
综上所述,通过让学生在语文段落教学中,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语文练习的平台,让学生不仅能说我懂了,而且能说我会、我行,我相信经过这样的
日积月累,孩子们的语文素养、写作水平一定能够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