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情真实”源于何处
2018-11-28安徽省合肥市太湖路小学
安徽省合肥市太湖路小学 祁 俊
一、让学生走进大自然,积累习作素材
在儿童生活的周围,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是他们观察的对象。芬芳如茵的花草树木,涓涓溪涧,虫鸣鸟啾……凡此种种都能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陶冶情操,积累习作素材。
1.根据季节的变换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变化之美
春天,我引导儿童观察果树开花的时间,花瓣的颜色,柳树柔软的枝条……夏天,我引导儿童观察雷雨前后的天气变化情况,带领他们去欣赏荷塘月色……秋天来临,让孩子们去分享家乡亲人收获的喜悦。冬天,我引导他们去观察银装素裹的自然雪景。孩子们成了大自然绚丽多彩的景物的热心观众。这样美妙的自然景物充实了他们的心田,为以后的习作备好了丰富的素材。
2.在指导学生观察自然景物的同时,注意启发他们思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
从儿童的心理特点来看,他们的认知能力还处于低级阶段,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新奇,对什么现象都爱问“为什么”,这正是可贵的“求知欲”。教师要很好地加以引导、启发,切不可忽视或搪塞过去。“为什么有的树秋天会落叶?”“为什么青蛙过冬不吃不喝也不会死?”……所有这些问题,教师要深入浅出地引导他们去寻找答案,这样,他们不仅会为大自然的奥妙而惊讶,而且培养了他们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如果教师再适时地指导他们把事物间的联系记录下来,将会成为习作的最好材料。
3.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把从自然界摄取来的美好印象加上合理的想象,激发他们的习作欲望
如在一次习作之前,我指导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校园的景色。观察后,我让他们说说校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这最深的景色印象也是最能唤起学生精神愉悦的情感因素,从而学生们在说时自然会流露真情实感:“……整齐挺拔的雪松多像威武的战士守卫在学校门口两旁,操场上厚厚的草坪多像银色的地毯……我们的校园多像大花园,我们就是那里面的一朵朵花。”这样生动的语言饱含真挚的情感,激发了他们对校园的无比热爱之情。
二、让学生进入社会生活中,体验真、善、美
孩子们的习作除了反映自然景物之美外,还要反映他们对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真、善、美的认识过程。如何引导他们去体验生活,丰富他们的生活阅历,积累习作素材呢?
1.一事一议,持之以恒
在孩子们生活的周围,每天都在发生着各种各样的事情。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处处留心观察,把看到的、听到的或想到的带到课堂上来讨论。如,在一次讨论中,一位同学把他了解到的一件事说出来供大家讨论:某班的一位同学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省下了吃早点的钱,交给了老师,说是自己捡来的。讨论时,教师提出议题:他这样做,对吗?孩子们情绪高涨,讨论热烈,大家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得出结论:每个人都应该有进取心,但要诚实。之后,在大家的日记中,有好几位同学都坦白他们也曾有过类似的谎言,不仅向老师承认了错误,并且给自己提出了希望和努力的方向。这样坚持下去,不仅给孩子们的习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而且对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培养他们的优秀品格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以身作则,让孩子们感知人格美,激发习作的真情实感
老师是孩子们经常观察的对象,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成为孩子们的创作素材,因而老师要特别注意自己的楷模作用,平时的一言一行都要对学生的审美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激发他们的习作热情。如,一位老师在上课时,突然胃病犯了,剧烈的疼痛没有使他离开课堂,而是向学生说明了情况后坐在椅子上继续讲课。尽管这位老师讲课的声音很小,而且不时停顿,但教室格外安静。孩子们个个睁大双眼注视着老师,他们听得特别认真,老师讲课时那痛苦的神情深深地印在了孩子们的心中。学生的习作中出现了这样的描述:“老师,看着您额上的汗珠,听着您吃力的讲课声,我们急得想哭,真想打断您的话,让您去休息一下……”在这里,教师的人格美深深地打动了孩子们,激发了他们的情感。在强烈的情感作用下,孩子们才写出了这样饱含真情的文字。正如古人云: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3.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才会有感而发
现在的孩子多数为独生子女,集体意识淡薄,劳动观念跟不上。因此,教师必须鼓励学生多参加集体活动,学做家务。这样,由于学生亲自参与,所以就掌握了习作的第一手素材,进而把活动的过程、细节及感受写下来,自然会流露出真情实感。例如,我们班一名学生在《洗碗》这篇习作中这样写道:“……碗碎了,妈妈一定会责怪我的……那样也活该,谁让我这么大了,连碗也洗不好……老师常教导我们要做诚实的孩子,我应该把事情的真相告诉妈妈……我还要向妈妈请教,怎样才能洗掉碗边的油……”这前后一连串的心理活动描写,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有如此真切的感受和微妙的情感变化。
4.欣赏艺术作品,引起感情共鸣
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艺术作品反映着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思想、情趣等等。平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去欣赏艺术作品,引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为习作奠定情感基调。首先,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去阅读课外书籍,去观看一些优秀的电影电视节目等。在小学生的视野里,这些是他们较容易触及的艺术作品。其次,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教材,它们是小学生最熟悉的艺术作品,它们不仅是现实生活的真切写照,而且反映了作家们崇高的精神品格。因此,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反复诵读,感受作品的语言文字美,领悟文章的思想,产生情感共鸣,从而使自己在习作时心中自然涌出高尚的情感,字里行间渗透出健康的道德品质,最终使整篇文章蕴涵着真挚的感情。
叶圣陶先生曾说:“识得深切,写出来当然亲切,识得浅薄,写出来不免浅薄,一无所知,硬写也没法写出。”这里的“识”就是让学生认识和体验生活,只有切身体验了生活的酸甜苦辣,写出来的文章才有实在的内容,也才有真实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