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味”不变“味”
2018-11-28江苏省泗阳县实验小学吴学峰
江苏省泗阳县实验小学 吴学峰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课堂要有语文味道,高效课堂更应具有浓浓的语文味。大家在评课中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评价:“这节课语文味很浓。”“这节课好像脱离了主题,语文味淡了。”如果能很好地把握住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素养,使得语文课堂洋溢出浓浓的语文味,我认为这才是把握住了高效课堂的主脉,否则就如同大海上的一叶扁舟,不知自己漂向何方,搞不清自己姓甚名谁,缺乏听说读写训练的课堂,就失去了语文味,就是无效课堂。
那么,如何让一节语文课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呢?
一、“读”出语文味
语文课堂是否充满韵味,朗读是一面镜子,它能折射出语言的魅力,它能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语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读的方式很多:默读,深入思考;朗读,情感再现;研读,品咂味道。
一位老师在教学《卖木雕的少年》中引导学生读书时独具匠心,她采用的是四大法宝读书法,即:关注提示语;标点藏感情;表情会说话;用心去感受。学生在四大法宝的指引下品读文本,领悟语言文字的真谛。这样别出心裁的读还有老师们关注的分层次地读,在老师创设的不同情境中,读出对文本的多层次理解。
再看,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执教的《宋定国卖鬼》,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都质疑这文言文能上出什么味道呢?本认为一节枯燥无味的课,却让她驾驭得如此美轮美奂,主要原因就在于她在“读”字上下足了功夫。
窦老师带领学生三读文本:一读,读准文言文,感受文言音韵之美;二读,读通文言文,体会文言精炼之美。在这一环节,窦老师没有死搬硬套,改变了由字到句,逐句翻译的做法,而是做了个有趣的对读游戏,让人眼前一亮。第一段,师读译文,生读文言,一句一句来对读。第二段,同桌对读。第三段指名读译文,全班读文言。短短的文言文的意思,却用这么长的译文来说明,古今对照,整体感受文言简练之美。为了更深入、更具体地感受文言这一特点,窦老师又特意选取文中“之”字,“遂行”“乃去”“大善”,第三段没字的(省略了的),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文言简练之美。三读,读好文言文。窦老师根据每段语句的不同特点,引领学生分别读出第一段不同句逗的停顿节奏之美,第二段读出语气之美,第三段读出动作之美。一遍又一遍地朗读中,学生充分体会到文言文有别于现代文的独特语言魅力。这样的课堂怎能不让人拍手叫绝呢?又怎能不高效呢?
相反,每到上公开课,一些老师总带着一种求新、求奇的态度来备课、上课。他们搜肠刮肚,想出各种妙招,于是,课堂上精彩纷呈,学生就是一个个演员,老师则是导演,整堂课热热闹闹,行云流水,表演的味道太浓,但他们没有在“读”上下足功夫,虽然也有一些所谓的“读”,但也只是遮人眼目,没有射中要害,所以也就失去了语文的真味,那还谈什么高效课堂。
二、“说”出语文味
语文学习的目的是把书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能够清晰流畅并且富有感情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只有“说”的能力提高了,“写”的能力才会提高。可见,“说”是教学中不容忽视的环节,老师们在平时的教学中都能关注到“说”的训练。这其中有对文本的引说,如一位老师执教的《放小鸟》。教者3次引导学生填空:这是一只( )的小鸟。通过3次填空,感悟到了这只小鸟的不同命运,既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也有对文本的复述,如一位老师执教《将相和》时,安排学生以复述的形式来学习渑池之会这个故事。既压缩了教学时间,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和语言组织能力,真是一举多得。
“说”中有思维的火花,有读的升华,有写的积淀。学生说得津津有味,学得轻松自在。我想,这样的‘说’才够味,才够语文味。
三、“写”出语文味
学以致用,是我们学习语文的目标。平日积累的知识越多,在表达上就会更得心应手。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学习一种方法,往往不只是一次练习就能掌握好,只有读读说说,说说写写,在反复交替的训练过程中逐渐强化和内化,才能掌握一时难以掌握的东西,最终转化为能力。这一能力的培养,正是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
阅读课中的“写”是对整个活动的总结和提升,可以引导学生从现象走向本质,从文本走向生活,从他人走向自己,深入学生的心灵深处。如一位老师在执教《生命,生命》一文末尾时,安排了一个小练笔:孩子们,生命是什么?用你的笔记录下你的感受,留下一条属于你自己的生命格言吧!孩子们把自己看到的生命现象和感悟都写下来,学生在“写”中感悟人生,感悟语言,在“写”中将这种感悟转化为自己的能力。
我深深地感触到:语文课只有引导学生品味语言,领悟语言的表达方式,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只有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阅历和文化积淀去体味、感悟文本,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地去理解、鉴赏课文,扎扎实实地抓好听说读写的训练,才能让语文课堂洋溢出浓浓的语文气息。
老师们,我们在追求高效课堂的同时,要努力追求语文课堂的“语文味”,不能让“语文味”变了“味”。我们应始终坚守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千万别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