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大问题”设计,打造智慧“苏式课堂”
2018-11-28江苏省苏州市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花港迎春小学王佳润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花港迎春小学 王佳润
苏式课堂已经成为苏州范围内现代化教育内涵的关键构成,在进一步落实素质教育、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苏式课堂既严格遵循了教学的基本规律,也有机地融合了地域、文化的大背景,在“少教多学”的指导思想下,充分渗透教学的价值追求:在课堂教学开始前强化了“预学”,在细化课教学实践中突出了“导学”,在课程优化完成之后提倡了“辅学”,循序渐进的方式突破了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从教师主导的“教”转变为侧重于学生的“学”,这般“大问题导学”的模式是“苏式课堂”重要的教学模式之一。
一、小学语文“大问题”设计存在的问题剖析
苏联教育学家马赫穆夫曾经在其著作《现代的课》中提出过这样的观点:“如果教师可以借助提问的方式,将知识点呈现于学生面前,引导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自主发现问题、有效地掌握知识,促进智力发展以及技能的培养,这是对学生分析问题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提升。”由此可见,问题教学法是一种集设疑、激趣、引思于一身的教学艺术,既能够成功启发学生的思维、控制课堂教学的进程,同时也可以实现对所学内容的有效反馈。
1.“大问题”设计过于全面
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们普遍希望一节课能够实现“面面俱到”,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内容的设计既融合了识字写字教学,又增设了阅读理解以及感悟,还期望学生通过对文本的解读体会到文笔的精妙。然而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充斥着过于丰富的目标,必然会导致问题的零碎性、环节的复杂性,在这样的教学问题的“轰击”之下,学生必然无所适从,很有可能在表面热闹的课堂教学之下,由于缺少了明确的教学中心,学生的自主探索以及自主发现不能够充分体现,更无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智慧潜能,这样的课堂生成显得单薄和无力。
2.“大问题”设计没有准度
为了充分突显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很多教师对提问的设计只针对文本的主题或者价值观,比较典型的提问方式有:“在这一刻,你会产生怎样的感受?”“面对这样的情境,你最希望表达什么?”“读到这里,你想对作者说些什么?”而此类问题似乎适用于所有的文本意境。面对这样的提问,如果教师没有给予明确的指向,学生的回答必然会相对浅显,只会结合文本的表面信息谈一点浅层的感悟,难以保障教学的实效性。
3.“大问题”设计没有深度
很多教师为了体现问题的重要性,常常在课堂上持续不断地提问,学生们常常感到应接不暇。一个问题刚过,另一个问题马上被抛了出来。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师生之间的互动很频繁,显得课堂十分“热闹”,但是这种失真的表象之下却难以避免问题的低效。不管是过于简单还是难度较高的提问,都不能充分体现问题的有效性和指向性。简单的问题不需要动脑筋,难度较高的问题必然会偏离教师预期,所以教师只得对问题进行拆解,分成若干个铺垫性的问题,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回答,直到教师满意为止。
二、小学语文“大问题”设计的优化策略
“苏式课堂”可以充分发现既有的语文教学价值,苏式课堂中的“少教多学”是一种典型的“智慧课堂”,是在教师教学智慧的引导之下,使学生可以自主发现的课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有针对性地对“大问题”进行精心设计,以此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学习,并通过这一过程学会学习。古语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一个有效且充满吸引力的提问,必然可以对学生思维形成有效启发,使课堂教学过程生发异彩,所以必须要把握恰当的切入点,这样才能够设计优质的“大问题”。
1.基于文章题目,设计“大问题”
例如,在开始《“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的教学之前,教师首先可以做出了如下提问:“大家先仔细观察这篇文本的标题,你能够从中了解怎样的信息?”这一提问立刻激活了学生的质疑意识:“在这个标题中出现了双引号,双引号一般都是为了圈住别人说的话,那么这句话是谁说的呢?为什么要这么说呢?说过之后又出现了怎样的结果呢?”教师基于学生质疑展开对文本详细的解读。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学生们发现这句话是小男孩汤姆的父亲所说的,当汤姆钓到一条大鱼之后,父亲要求其放回湖中。由此,学生从中感受到:不管是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以及地点,都必须遵守规则的要求。
2.基于关键词句,设计“大问题”
每篇课文都会拥有期望表达的主旨,而它们大都潜藏在文字表象之下,或者体现于某些关键词语中,基于这部分关键词语对问题进行精心设计,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主旨。
例如,针对文本《青海高原一株柳》展开教学时,某位教师结合文本中的关键词对文本展开了如下解读:
师:大家是否了解“锻铸”的含义?
生1:(根据提前所查阅的资料回答)锻断的意思就是反复不断地敲打,而铸就是结合人们所希望的形状进行铸造。
师:在我们的课文中,是谁要锻铸,谁又被锻铸呢?
生2:因为柳树生存在青藏高原这种恶劣的环境之下,所以是环境对柳树的锻铸。
师:那么大家是否了解这气候究竟有多么恶劣呢?
生3:首先是水源非常匮乏,然后是温度很低,甚至可以达到零下20摄氏度。
师:那么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柳树拥有怎样的精神呢?
生4:百折不挠、顽强不屈。
通过上述教学案例可以发现,在教师的精心铺垫以及引导之下,学生首先针对关键词的表层含义展开理解,之后进行深入思考,了解文本所阐释的主旨与内涵,使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发现以及自主分析充分领悟到柳树所代表的精神和寓意,并基于这一过程完善由内到外的拓展与补充。
3.基于中心句段,设计“大问题”
一篇文本的中心主要体现的就是作者的写作意图。在很多文本中,都会存在点醒中心的一两处句段,它们或者是对文本内容的概括,或者集中体现着文本中心,或者基于此把握文本的架构。通过对这些句段的分析,能够帮助文本的外显语言以及所蕴含的中心架设连接。
例如,在教学《诚实与信任》这篇课文时,在文章的结尾处,小红车的主人所说的那句话,实际上就是对整篇文本中心的概括与提炼,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就此展开提问:为什么小红说车的主人会认为“诚实更重要”?以此引领学生深度解读文本,体会文本语言,触及人物内心。
在“大问题”的设计过程中,有效的切入点非常多,但是不管哪
种切入方式,首先必须保障教学核心目标,同时也应充分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所谓“为教之道在于导,为学之道在于悟”,也正说明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思考方法是最关键的教学重点,教师应不断优化对问题的设计,通过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激活学生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