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培养农林类本科生对普通动物学课程的兴趣

2018-11-28马秀慧

文学教育 2018年24期
关键词:动物学专业课程

马秀慧

1.课程性质与学习主体的学情分析

很多农林类的高校,尤其是农学类的一些专业,如动物科学、水产养殖等,这些专业的学生一大部分都是调剂过来的,并非一志愿专业的学生,相对而言,专业认同感不是很强。另外,相对而言,学生生源稍差,比起其他的理工类、医学类等专业的学生相对而言,高中的基础相对较弱一些。另外,这一时期的本科生,刚经过高中学习阶段的激烈竞争,进入大学后,学习方式由高中阶段的被动式过渡到相对较为宽松、自主的学习方式中来。对大学的学习方式的认识,还处于摸索和学习的阶段,很难在一时之间很好的进行角色转换。大学一年级是能否顺利度过大学四年、学有所成的关键期。影响其顺利进行角色转换的因素多而复杂[1]。而普通动物学的课程一般是在大一的时候开设这门课程,因此,上这门课程不仅要教会学生动物学相关的知识和学习方法之外,更要考虑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从而帮助学生尽快的适应角色的转换。

2.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

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任课老师便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有观点认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教师的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效果[2]。一名合格的老师不只是要掌握教材上的理论知识,还要及时学习该领域国内国际的前沿研究动态[3]。让学生掌握最新的领域知识和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的好,想给学生半桶水,教师本身首先要有一桶水。而且,我认为,教师不仅仅要有一桶水,更重要的是,教师本身是一条流淌的河流。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掌握本学科的理论基础知识,更要时刻关注相关领域的学科的发展动态,涉猎相关学科知识以拓宽自身的知识视野,切实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大学生的阅读和理解的能力相对而言比较强,如果一味的进行“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必定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根据学科之间的联系,在教学的过程中,恰当引入相关的学科知识,让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程的同时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3、4]。另外,教师还要加强对教育科学、教育方法和教育心理学等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这样才能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诉求,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在有限的课时里面把更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普通动物学这门课程的教学对象是一批20来岁,富有创造力,有思想、有活力,同时充满叛逆,渴望得到肯定和尊重的年轻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要对学生有足够的了解。因此教师要多与学生沟通,不仅要在课堂上教给学生理论知识,还要在生活上对学生多多关心。在日常与学生的交流中,要与时俱进,利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和方法。比如可以借用时下比较流行的社交网络,多关注学生的社交动态,了解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借助其兴趣对其教学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事实也证明,融洽的师生关系,能大大增加学生对普通动物性这门课程学习的兴趣。

4.以学生为主体,创新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能够充分挖掘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构建研讨式教学模式[5]。思维常常由疑问开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一种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6]。同样的问题,由学生提还是教师提出来,教学效果完全不一样。不仅要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同时还要引导学生科学的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教师要将对事物探索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让学生自己来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例如在鱼纲这一章,在提出“鱼儿具有哪些适应水生生活的特征”、“鱼鳍的各部分的功能是什么”之后,给学生时间来思考,思考过后,将学生分为几个组,以小组竞赛的方式,比赛,抢答,由学生自己来整理,老师只做记录,然后给予第一名的小组一些奖励,从而提高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改变课堂授课模式,将传统课堂转变为以学生为主题的“反转式”课堂,提高课堂的活跃程度,这其中尤其要注意给予学生鼓励,积极正面的引导。最后,教师再总结问题,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好这一知识。另外,在讲到脊椎动物的血液循环系统的时候,可以将所有脊椎动物类群联系起来一起讲解,鱼类的心脏由1心房1心室构成简单的单循环,过渡到两栖类和爬行类的由2心房1心室构成的不完全的双循环,这一时期,动脉血和静脉血还没有完全分开。进化过渡到鸟类和哺乳类的时候,动脉血和静脉血完全分开了,形成了更加完善的完全的双循环系统。这就是进化的作用,随着进化历程的增进,血液循环系统也在逐步的完善。这样贯穿着进化的思想在里面,对比起来学习,使学生更容易掌握脊椎动物的几个重要类群的血液循环系统。所以,在整个普通动物学的教学过程中,应始终贯穿着进化生物学的理论,带着一种进化的思想来学习,就更加容易掌握普通动物学的知识。

5.学以致用,以用促学

所谓“学以致用,以用促学”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以产出为导向[7]。笔者在普通动物学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学以致用,以用促学”这一概念。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是大有用处的。例如,在课堂上学习了节肢动物门中的昆虫纲的之后,组织学生课余时间去参观养蜂厂,让学习蜂蜜知识,品尝新鲜出炉的蜂蜜。在学习了鱼纲的分类之后,给学生布置一个课外作业,分组调查水产品市场、超市等地方的水产品的种类和特征,总结它的分类地位,以及在学习了鸟类之后,带领学生参观校园的鸟类,整理记录校园里有哪一些鸟类的分布以及它们的分类地位等等。组织这样一些课余的调查小组,参与一些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能够在实际应用中得到锻炼和巩固,并且通过这种应用更加促进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是课堂教学效果大大提高。

普通动物学看似一门简单、实际比较复杂的课程,具有内容广博、知识点多、信息量大、名词概念多,逻辑性不是特别强,缺乏系统性,很多内容需要机械记忆等特点。普通动物学是农林类院校的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学好普通动物学,可以为后面的专业科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这一时期的学生,刚经过高中学习阶段的激烈竞争,进入大学后,学习方式由高中阶段的被动式过渡到相对较为宽松、自主的学习方式中来。对大学的学习方式的认识,还处于摸索和学习的阶段,一时之间,难以适应,没有很好的进行角色转换。所以,在这么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更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同时帮助学生尽快的适应角色的转换。

猜你喜欢

动物学专业课程
浅谈大学动物学与初中生物教学能力要求的衔接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部分专业介绍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应用信息技术提升师范生动物学学科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