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品德教学中开展感恩教育

2018-11-28郑兆忠

文学教育 2018年24期
关键词:思品长辈学会

郑兆忠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感恩意识

这是小学三年级(上)品德课《5.爱心伴我成长》本节课刚上课时出现在教室白板上的画面,在广阔无垠的大海上,一只小帆船乘风驶向彼岸,一个小女孩站在小帆船里望着前方。同时伴随着一首动听的歌谣:“爸爸是船,妈妈是帆,载着小小的我驶向金色的彼岸,不管我走到哪里,觉得他们总在身边。”然后让同学们打开书小组讨论,在你成长的背后,父母长辈付出了多少辛苦,给与了多少关爱啊!让他们进一步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和期望之情,使他们从小就知道感恩家人,感恩社会!感悟自己成长过程中离不开父母长辈的辛勤养育,体会父母的关爱与期望,从而表达了自己对父母的真实感受。通过创设此情此景,更加激发了孩子们的感恩意识和感激父母长辈,热爱父母长辈的感情。因此,在开展思想品德教学的过程中,思品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感恩意识。下面就几个方面的内容进行详细地阐述:

1. 珍惜生命。“生命是珍贵之物,死是最大的罪恶。”——海涅。生命只有一次,只有出发,没有回头,人生是一列单向行驶的火车,中途会有许多大大小小的站点停靠,但是永远不售返程车票。在这列火车上,有些事情可以做,有些事情必须做,有些事情可做可不做,有些事情坚决不能做,做与不做的选择,决定了人生的方向;做多做少的差别,决定了人生的高度;做好做坏的结果,决定了人生的质量。思品教师必须要让学生知道自己的生命是父母所给,所以要报父母之恩,国家给我们提供免费教育,各种生活保障,所以要报祖国之恩,要想报恩,就必须加倍珍惜生命。

2. 强化责任。思品教师要给我们的学生讲我的国家我的责任的道理,让他们充分明白国家的强大,学校的荣誉,班级的和谐,与他们息息相关,使他们知道这些都是他们的责任。感恩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感恩教育中增强责任意识,在家中要有尊敬父母、关心父母、热爱父母的良好行为规范;在班中要有友爱同学、帮助同学、团结同学的文明新风要求;在学校要树立尊敬老师的文明礼貌行为;在社会要有诚实守信、乐于助人的基本规范。我们提出以班级为平台,学生为主体,教师和社区积极参与的感恩教育体验活动模式,就是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强化学生真实的体验。另外学校也组织学生开展制作感恩卡和写感恩信的比赛活动,把学校的感恩教育推向深入,让学生在整个活动中,不断有成功的体验,强化了体验的真实。承担责任教育是感恩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比如感念父母之恩就是要听父母的话、孝敬父母,不可让父母操心,担忧;感念祖国之恩就是要为祖国建设做贡献,不可做违反国家原则的事情等等。

3. 思品教师要教育学生学会"感恩",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尤其重要。因为,现在的孩子大部分都是家庭中的小皇帝、小公主,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凡是都要围着他们转,他们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要让他们学会"感恩",其实就是让他们学会懂得尊重他人。当孩子们感谢他人的善行时,第一反应常常是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这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他们从小知道爱别人、帮助别人。学会感恩,先要学会知恩,要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恩,朋友的帮助之恩。

二.丰富教学活动,践行感恩实践

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教育应该从孩子抓起,让学生懂得感恩。感恩是一种情怀,你有一颗感恩的心,你会快快乐乐的感受学习,体验生活;你有一颗感恩的心,你会规范自己的行为;你有一颗感恩的心,你会感受到父母对你的感情、老师对你的恩情、朋友对你的友情;你有一颗感恩的心,你会对你所遇到的一切都抱着感激的态度,这样的态度会使你消除怨气。让同学们体会感恩,实践感恩。为使感恩活动融入学生生活,使感恩深入孩子的内心深处,植入孩子的心田,让孩子知道自己的快乐生活离不开别人的帮助,加深孩子对爱的理解,同时,也要教育学生学会把自己的爱积极的反馈给别人。感恩既是一种品德,同时也是一种责任,思品教师必须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来践行感恩实践:

1. 思品教师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要不失时机的让学生们知道如何感恩。可以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当你生病时父母是如何照顾你的?是谁天天接送你上下学?父母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为我们付出了那些辛苦?你们记住父母的生日吗?在父母生日时,你们如何主动表达感恩之情?也可以在国际“三八”节来临之际,开展一些“感谢妈妈”的主题活动。活动中,孩子给妈妈的一句关心体贴的问候,一杯饱含真情的热茶,一张感人至深的贺卡,无不演绎着人间亲情的温暖。学做父母,体验辛劳。通过亲身体验的活动,学生们从真实的感知,深深体会到父母的伟大与艰辛,从而将“感恩”内化为心灵深处的情感,并且从内心深处迸发出孝敬父母的情怀与欲望!

2. 在开展思品教学的过程中,思品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适当插入一些感恩的小故事。另外,还可以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大队会、班会、演讲比赛等,并鼓励学生在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比如洗碗、扔垃圾、叠被、盛饭、择菜、洗菜等等。

三.开展家庭教育,培养感恩情怀

父母要想培养一个健康的人格,就一定要营造一个轻松和睦的家庭。正如美国小说家德莱赛所说“和睦的家庭氛围是世上的一朵花,没有东西比它更温柔,没有东西比它更优美,没有东西比它更适宜把一家人的天性培养得更坚强、正直。”目前,大多数小学生都出生于独生子女的家庭,并且他们始终享受各个家庭成员所创造的优越条件和生活氛围,比如一味地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但是却忽略了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所以当前大多数的孩子都不懂得去关爱别人,甚至部分小学生对父母呼来喝去,稍不顺心就会大发脾气,久而久之使他们养成了唯我独尊的习惯,更谈不上感恩父母,回报社会。因此,学校需要积极配合家长来开展感恩教育,以使父母作为一个称职的家长。例如,在平时的家庭生活中,家长需要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引导学生要学会感恩,要让孩子们知道:家庭是他们幸福成长的摇篮,在温馨的家庭里,他们享受着爸爸妈妈的爱与长辈的关怀,所以他们也应该把自己的爱献给家中的每一位亲人。与家人一起,共同营造一个和谐温暖的家。告诉他们别人帮助自己了要铭记帮助者的恩情,在适时的时候再回报对方等等。从小让他们知道我们都是家庭的一员,幸福家庭生活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感激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落实到实际行动上,在思想上体谅父母工作的辛苦,在生活上不仅要关心和体贴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而且还要理解他们,少让他们操心,做一个关心体贴父母和长辈的好孩子。

四.总结

1. 开展感恩教育活动,老师要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以身作则基本的要领,就是老师要带头示范。例如作为教师在家如何孝敬自己的父母、如何关心体贴爸爸妈妈、如何整理家务、物品的归类等等。如果老师能用心体验,就能教出一大批孝敬父母、感恩父母、感恩社会,感恩祖国的好孩子。所以用身教示范,是老师达到教学成功,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也是唤醒学生的感恩意识,唤醒学生的社会职责感的最有效途径。

2. 开展感恩教育活动,第一要让学生们知道感恩是爱和善的基础,要让学生们意识到自己获得的每份成功,里面都蕴含着父母的汗水,老师的教诲,同学们的帮助。对于给你付出的人和事,你都要永远记住并准备回报。第二要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孩子是很易于受环境影响的,营造尊师好学、谦敬有礼、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对孩子学会感恩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由点带面、由面及点地让他们在良好的环境中,健康地成长。现在家中的孩子很少,缺乏友爱的精神,自大意识强,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差,如果没有及时教育,会严重地妨碍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班级中,尤要注意培养孩子如何和谐相处、团结友爱、无私互助的精神。待其长大之后,自能与人和睦共处,自然懂得感恩、报恩。

3. 开展感恩教育活动,教师要找寻教材资源,除了经典教材外,我们也不能忽视孩子易于接受的其它教学材料,如故事、现实的实例等。在教学工作中,老师透过细密的观察、及与家长的交流,可以掌握孩子现阶段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老师就可以运用相应的故事、实例等材料,启发、诱导孩子认识自身的缺点,激发他们积极向榜样学习的内在动力和信念。在五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里,感恩思想一向占有主流地位。“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些动人诗句证明我们是懂得感恩的民族。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感恩你生命中的拥有,感恩你身边的人,感恩你所有的所有。

总之,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必须的手段和方法,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以至于施恩的人文教育。它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在我国和谐社会构建的背景下,德行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的重点。而感恩作为德行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我国一种优秀的传统美德,尤其是在当前学生感恩意识缺乏比较严重的情况下,在小学品德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使学生学会感恩具有重要的意义。受过人滴水之恩,理应涌泉回报,这才是做人的硬道理!

猜你喜欢

思品长辈学会
《弟子规》小绘本
《弟子规》小绘本
学会分享
初中思品课堂有效性的构建方略探析
班里那点事儿
学会分享
学会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