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模式在特色小镇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2018-11-27徐可马光德李朋飞
徐可 马光德 李朋飞
[摘 要]目前,我国特色小镇项目发展迅速,而政府部门的财政资金不足将是影响其发展的最大阻碍,采用PPP模式可有效解决资金短缺问题。本文将探讨特色小镇项目PPP模式的可行性,并分析PPP模式下各方的职责以及运作框架,希望能够为我国特色小镇项目融资提供借鉴。
[关键词]特色小镇;项目融资;PPP模式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8.18.090
[中图分类号]F283;F29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8)18-0-02
1 特色小镇的相关理论
特色小镇的概念,最早是由浙江省政府提出的,其内涵是具有当地特色,并且提供旅游、文化、社区功能等为一体的发展平台。而后国家发改委指出,特色小镇是一个包含多个领域共同发展的区域载体,并非传统行政单位上“镇”的概念。居住功能、产业功能、旅游功能是特色小镇的3大基础功能,不是单纯的房地产开发,不是某一个特定景区,也不是单一的产业园区,而是三者有机结合的统一体。简言之,特色小镇建设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特色,挖掘当地的文化内涵,以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为原则,精确定位产业模式,科学规划发展前景,深度打造当地特色,打造集“产、城、人、文”四位一体的融合性平台。图1为特色小镇的内涵示意图。
真正的特色小镇能够将产业融入旅游,充分挖掘区域产业的特色,从而延伸产业发展,构建产业下的居住发展与配套设施的网络架构。特色小镇应用产业的活力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形成产业良性循环,不仅是要加快特色小镇的发展,还要保持其实现可持续发展。基于此,要调动区域内的人参与到产业中去,通过大家的参与、服务及传播带动特色小镇全面发展。
2 特色小镇的开发模式
2.1 政府主导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特色小镇项目全部由政府出资开发,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特色小镇的建设方案和运营方案,在项目生命周期内由政府全权负责,建设方和运营商扮演的角色为代建和代运营。该模式适用于财政实力雄厚的政府,同时要有良好的运营和管控能力。
2.2 政府与企业共同发展模式
政府与企业合作开发,即我们常说的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PPP)模式。该模式下,政府确定项目立案,并选择私人企业共同合作建设特色小镇项目。政府和选定的企业谈判,磋商最终的合作方案,签订协议,双方共同成立项目公司,政府根据资金情况可选择占股比例,企业负责前期开发建设,项目建设完毕后在一定时间段内拥有经营权,通过经营收入得到投资回报,到期后再归还政府或者长期合作运营。
2.3 企业主导模式
由社会企业完成投资建设运营,可由一家或多家企业组成,通过用户付费获取收益,适合于拥有强大运营能力、有经验的企业。优势是项目由企业开发,政府无须投资和管理,减轻了政府的各种负担,同时通过市场化运作能够激发私有资本的活跃度。劣势是项目要有持续的盈利模式,否则企业不愿意开发。
3 PPP模式
3.1 相关理论基础
PPP作为政府和私企之间的合作模式,已被广泛应用到基础建设和公共服务领域,如机场、高铁、城市污水系统、能源系统和公众健康设施等。许多国家和地区都越来越依赖PPP模式来完善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可以为政府减轻财政压力,另一方面可以让社会企业从中获取一定的商业利润,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时能够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祉,增加人们的幸福感。所以,采取PPP模式是一举多得的方法。
3.2 特色小镇PPP项目的可行性
笔者针对国内特色小镇的发展现状以及PPP模式的特点,探讨PPP模式引入特色小镇项目的可行性。
3.2.1 政策环境
2016年10月,国家发改委提出将PPP模式应用到特色小鎮项目建设中去,在推进政策性金融支持小城镇建设的通知中鼓励政企合作,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投资强度,鼓励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调动社会资本积极加入特色小镇项目的建设中。同时,政府对采用PPP模式建设开发的特色小镇项目给予税收等相关优惠政策,从而吸引私有资本投入特色小镇的开发建设。
3.2.2 经济环境
特色小镇的项目需要巨大资金作保障,通过PPP模式引入社会资本能够有效解决建设前期的投资问题,减轻政府财政压力。2014年,国务院开始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从而使地方政府债务受限,以政府为主导的融资模式不再适用。因此,政府在特色小镇项目中采用PPP模式,不仅解决了政府资金短缺的问题,而且社会资本投入也得到了相应回报。
3.2.3 社会环境
社会资本通过PPP模式参与投资特色小镇,除了可以获得基本利润外,还可获得其他经济收入。闲置的民间资本、社会资本与政府合作参与特色小镇项目,通过PPP模式来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既可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又能保证民生的基本需求,从而使政府以有限的资金满足民生,提升社会民众的幸福感和认同感。
3.2.4 技术环境
从我国开始引入PPP模式以来,PPP模式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应用,各地纷纷成立PPP主管机构(PPP中心等),国家也出台了相应PPP规范性文件。经过多年的探索研究,我国多项大型项目中也开始引入PPP模式,而且国外的经验也可供我国参考,同时PPP从业人员也在不断增加。因此在技术层面上,我国特色小镇项目引入PPP模式是可行的。
4 基于PPP模式的运作框架
针对特色小镇PPP项目,政府应完善政策做好引导工作,坚持市场化运作机制,在项目前期立项、规划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并依靠社会资本的资源整合能力、招商引资能力、运营管理能力来盘活项目,为特色小镇提供全生产链服务。
PPP模式下的特色小镇项目参与方主要包括政府、开发运营商(社会资本)、金融机构。政府部門负责前期整体方向指引、政策支持和专项基金补贴,主要负责前期通过招投标选择最佳合作方,授予项目公司特许经营权,部分项目的付费与补贴。社会资本可以是一家企业,也可以是多家企业组成的联合体,与政府合作成立特别项目的公司(SPV)作为PPP项目实施主体。在特色小镇PPP项目中,金融机构在项目资金方面尤为关键,大部分资金来自金融机构。由于特色小镇PPP项目经验匮乏,可以成立服务其项目的咨询机构,承担政策咨询、运营管理服务、技术支持等重要职能。PPP模式下的特色小镇组织结构图如2所示。
(1)地方政府。政府会给予政策扶持等优惠措施,然后通过公平公正的招投标方式选择最佳的合作方,授予项目公司特许经营权,在全过程做好监督工作,为保证社会公众利益做好公共产品定价监督,最终保证项目顺利进行。
(2)金融机构。特色小镇项目资金需求大,社会资本以及政府资金短缺,因此SPV需要通过融资来满足特色小镇项目建设,通过与国际金融机构、商业银行、信托投资机构等金融机构以项目为融资对象获取开发建设资金。
(3)开发运营商。特色小镇开发建设完毕后,其后期长达20~30年的运营情况是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在特色小镇项目中应引入专业的运营商,开发运营商通常由两家或多家企业组成的联合体。
(4)咨询机构。由于我国特色小镇PPP项目起步较晚,而PPP项目建设期长,且运营期长达20年甚至30年,风险较大,因此需要咨询机构进行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与指导,为项目解决融资难题、提供技术支持。
5 结 语
建设特色小镇的目的在于合理规划利用当地文化、旅游、社区功能等资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当地经济状况,促进其经济发展。特色小镇PPP项目不仅能够实现最初的建设目标,而且能够减轻政府财政压力,为社会企业提供盈利平台,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加速城镇化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盛世豪,张伟明.特色小镇:一种产业空间组织形式[J].浙江社会科学,2016(3).
[2]曾江,慈锋.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特色小镇建设[J].宏观经济管理,2016(12).
[3]王振坡,薛珂,张颖,等.我国特色小镇发展进路探析[J].学习与实践,2017(4).
[4]翁建荣.高质量推进特色小镇建设[J].浙江经济,2016(8).
[5]苏海红,王松江,高永林.特色小镇PPP项目运作模式研究[J].项目管理技术,2017(6).
[6]魏蓉蓉,邹晓勇.特色小镇发展的PPP创新支持模式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7(10).
[7]林峰.特色小镇的PPP投融资模式[J].中国房地产,2017(5).
[8]马光德,王腾辉,郑生钦.PPP模式在特色小镇项目的应用研究[J].建筑经济,2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