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质量管理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评价研究
2018-11-27武慕汐冯淑霞李健飞
武慕汐 冯淑霞 李健飞
[摘 要]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评价是优化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手段,对提高财务工作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文在分析内部控制评价现状的基础上,引入质量管理理念构建财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建设的质量。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评价;质量管理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8.18.003
[中图分类号]F8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8)18-000-02
行政事业单位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虽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要清醒地认识到,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工作机制上还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还存在很多弊端。长期以来,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内部控制管理方面落后于地方企业,直到2014年出台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才迈上了新台阶。
目前,国内学者关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研究有所增多,但仍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内部控制评价作为内部控制中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通过运用评价手段对内部控制情况进行分析,了解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真实情况,才能为后续建设提供借鉴。
1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评价的现狀
1.1 重视程度不足
行政事业单位不论从领导管理层面还是在单位职工层面上,都存在对财务内部控制评价建设不够重视的问题,导致单位内部很难形成良好的内部控制评价环境。目前,许多领导没有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评价组织机构的重要意义,对单位内部控制建设了解甚少,在公布内部控制规章制度后不闻不问,导致内部控制执行工作落实不到位,间接导致内控评价部门的职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以及实施内部控制评价程序不规范、不严格,不利于提高财务管理水平,造成集体利益受损。同时,内部控制评价的实施主体主要是管理层,单位职工无法认识到内部控制评价对于财务工作的优化作用,从而导致参与评价的积极性不高。
此外,财务内部控制评价成本难以估量。在进行内部控制评价的过程中,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将会导致评价成本过高,单位领导在衡量利弊后会有很大可能放弃评价。同时,由于内部控制评价的成本很高,收益却很难立即反映到单位的财务经营成果中,若领导层只考虑眼前利益则会将开展内部控制评价视为一种浪费经费的行为。
1.2 评价制度不完善
首先,在进行财务内部控制评价时,行政事业单位应对内部控制建设情况和执行情况同时进行评价,而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对内部控制执行情况进行评价,并没有对单位内部控制的建设情况进行深入探究。其次,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不够全面,仅对财务业务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与计量,难以满足日益复杂的经营活动需求,缺乏从宏观层面上对单位整体财务工作运营进行把控。最后,内部控制评价只注重建设和执行层面,没有将人员作为重要的影响因素考虑进去,在评价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同时,没有对单位职工的基本素质、职业道德能力以及相关负责人的履职尽责情况进行评价。
1.3 评价方式滞后
目前,财务内部控制评价的标准主要是依据单位现有上级制订的相关政策和法规文件,评价方式以定性分析为主,主要依靠主观的定性评价方法,缺乏定量分析手段,在评价结果的上较为模糊,只能对内部控制建设情况有一个大致的评估,无法得出准确定论,从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降低了评价质量和效率,同时会给单位领导决策部署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不利于开展财务工作。
2 引入质量管理理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财务内部控制评价实质上就是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质量管理过程,因此在财务内部控制评价过程中引入质量管理的相关理念,具有实际意义,并且具有实践上和理论上的可行性,下面从必要性和可行性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2.1 引入质量管理的必要性
2.1.1 有利于提高财务内部控制质量
财务内部控制评价作为一种管理手段与措施,通过对内部控制体系进行评估找出存在的问题,针对内部控制体系的弱点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在持续优化中形成更完善的标准,从而使内部控制建设水平稳步提高。而质量管理就是为了提升和改进质量而进行的管理活动,因此通过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评价可以有效提高财务内部控制质量。
2.1.2 有利于降低财务管理工作成本
实施质量管理意味着使产品免于不良,即避免产生需要返工等方面的质量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质量意味着消除瑕疵,即提高质量会使成本降低。在进行财务内部控制评价过程中,如果评价成本过高,且短期内无法获得足够的效益,行政事业单位很有可能降低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甚至放弃内部控制评价。而质量管理的理念在于通过提高质量变相降低成本,可以有效降低评价过程中产生的各项支出,同时减少因内部控制建设漏洞而导致的反复改进,以避免资源浪费。因此,财务内部控制评价在实施过程中,不仅要保证内部控制的全面性、有效性,还要做到降低成本、提高可操作性,从而在保证评价质量的前提下为决策者提供正确的财务信息。
2.2 引入质量管理理论的可行性
2.2.1 质量管理与内部控制评价的目标一致
财务内部控制评价的目的主要是检查内部控制建设情况,财务工作机制运行情况和各岗位的履职尽责情况。质量管理的目的是检验单位工作是否按照既定计划实施,以及质量管理工作能否提高管理对象的工作质量与效益。二者都是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角度出发,发现财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提升财务工作质量和财务保障能力。因此,在财务内部控制评价中引入质量管理,可以使二者既定目标相互融合、相互补充,既能提高财务内部控制建设水平,又能提高财务保障能力。
2.2.2 质量管理与内部控制评价的步骤相似
财务内部控制评价的工作流程,即先通过制订相应的评价方案,然后根据建立的评价标准与实际内部控制建设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得出评价结论,最后进行下一步汇总工作。可以看出,财务内部控制评价流程虽然连续,但却无法形成一个首尾相连的循环过程,行政事业单位在实施评价后就相当于整个评价的结束,再次评价时只能重新开始评价流程,无法与之前的评价工作相连接。
根据质量管理理论,为了保证管理活动的质量与效率,管理过程应设计为可循环的闭环回路,即持续的优化与改进过程。质量管理中的PDCA循环是一种闭环过程,通过不断地循环交替,促使管理对象实现预先设立的目标。因此,可以运用PDCA循环构建财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从而达到逐步提升、层层优化的效果。
3 构建基于质量管理的财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
PDCA循環是质量管理中的通用质量控制模型,包括4个步骤,即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通过借用该循环的实施步骤,可以形成一套覆盖面广、自主优化的评价体系。在该体系中,将内部控制评价的各个实施步骤按照先后顺序进行排列,每一步都融合到相应的PDCA循环中,按照循环的流程完成整个内部控制评价过程。其中,计划、执行、检查、处置4个步骤与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相互对应,分别如下。
3.1 计划环节(Plan)
计划环节即对整个内部控制评价进行规划设计的阶段,通过明确评价目标、方式、主体和范围等相关评价要素,建立评价指标、确定指标权重,以构建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形成完整的评价计划。
3.2 执行环节(Do)
执行环节即对整个内部控制评价进行具体操作的环节。根据上一步形成的计划方案,通过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具体执行,对单位内部控制实际建设状况进行量化评估,从而得出相应的评价结果。
3.3 检查环节(Check)
检查环节即对计划和执行环节进行检查和监督。行政事业单位可以通过聘请相关方面专家、成立检查小组等方式检验前两个步骤的流程,针对财务内部控制评价的所有方面,尽量全面覆盖内部控制评价的各个环节。行政事业单位通过内部控制评价系统的自我监督,可以提高计划环节和执行环节的容错率,为评价结果的真实性提供进一步的保障。
3.4 处置环节(Action)
处置环节即整个PDCA前期工作的分析处置工作。行政事业单位通过评定评价结果的等级,与计划阶段的评价目标进行比对,对于完成率低的指标进行整改,形成相应整改报告,调整下阶段内部控制评价计划,并准备下阶段的评价工作。
当整个PDCA循环流程结束后,行政事业单位应着手准备下个循环工作,而下个循环应当进一步解决前一个循环的遗留问题,由此循环往复使整个内部控制评价体系逐步优化,最终实现最初的管理目标。
4 结 语
质量管理理论应用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评价中,可以弥补当前评价短板,并且具有实际可操作性。建立基于质量管理的财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不失为提高内部控制建设水平的新途径、新方法。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志京,李文兴.基于质量管理视角的内部控制评价的可行性分析[J].现代商业,2014(4).
[2]黄文芬.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研究[J].现代商业,2011(10).
[3]陈留平,丁雯卉.内部控制评价和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整合探讨[J].会计之友,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