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省推进先进制造业强省的路径分析

2018-11-27李婧瑗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8年18期
关键词:产能过剩产业结构

李婧瑗

[摘 要]探析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的有效对策,有助于提升河南省的经济建设总值,对提升区域经济发展实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对河南省发展制造业的优势进行综合阐述的基础上,分析了河南省制造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重点分析了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的路径,以期为相关人士提供借鉴。

[关键词]制造业强省;产业结构;产能过剩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8.18.064

[中图分类号]F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8)18-0-02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发展制造业成为各省经济建设的着眼点。现阶段,制造业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和各个省经济建设效力的重要体现。然而,河南省作为制造业大省,在发展制造业过程中还存在产业层次低和产品结构参差不齐的问题,不利于提升河南省的总体经济产值。因此,探析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的有效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河南省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近几年,河南省政府已经针对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做了战略部署,通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效地化解了金融危机,并进一步扩大了制造业的发展规模。

1.1 发展制造业的优势

调查统计数据显示,在过去十年内,河南省制造业的发展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制造业企业的数量和资产净值已经跻身于我国的第3位,主营业务收入仅次于江苏省,制造业产品的产量翻番上涨。2007-2017年,河南省的钢铁产量增长了约136.4%,汽车产量增长了约204.6%,家用电器(冰箱、彩色电视机、洗衣机等)产量增长了约58.9%。统计数据显示,河南省制造的所有工业产品中,约有140余种位居我国前列。在评价企业盈利能力的过程中,通常要应用总资产贡献力。2017年,河南省制造业的总资产贡献率约为26.39%,明显超出了全国的总资产贡献率。同时,河南省制造业的资产周转速率较高,也有效缩短了产品的制造和营销周期,提升了制造业的盈利能力。此外,学者们通常利用产品销售率对产销衔接状况进行评价。河南省2017年的产品销售率约为99.37%,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与江苏省的产品销售率持平,充分体现了河南省发展制造业的潜力。

1.2 制造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尽管过去十年间,河南省的制造业发展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成就,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具体如下。

1.2.1 发展观念落后

与广东省和江苏省等制造业强省相比,河南省发展制造业的观念还较为落后,不能跟随时代发展的步伐,积极革新发展观念,缺乏必要的创新意识。部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仍以劳动力密集型为主,无法充分克服粗放式经济管理模式的弊端,缺乏对科学发展观的正确认识,重数量轻质量,重视拓展经营规模,忽视提升综合经济收益,导致制造业的产业层次划分不均。调查结果显示,河南省发展制造业仍将传统工业作为核心,对高新技术产业、电子设备制造业和计算机通信产业的支持度不高,降低了产业的集聚效应,不利于实现各个产业层次的合理配比。同时,河南省在发展制造业的过程中,不能够充分发挥创新机制的重要价值,受新产品研发经费不足的影响,限制了河南省制造业更好地发展。相关数据显示,2017年河南省制造业用于产品研发的经费支出,仅占据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的5%左右,且产品研发结构的数量与全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缺乏高层次的产品研发人才,自主知识产权转化效率极其低下。

1.2.2 资源能耗过大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河南省制造业对标准煤的消耗量明显超出全国的平均水平,二氧化硫和氨氮等的排放量居于全国首位,加剧了能源资源的压力,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现阶段,河南省对进口能源资源较为倚重,铁矿石和钢材等能源的大多依赖于进口,从而阻碍了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产能过剩问题也是制约河南省制造业发展的重要问题,受产能过剩的影响,河南省的经济增长乏力,无法实现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的目标。此外,区域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和产业集中度低始终不利于实現先进制造业强省。由于区域产业结构趋同,严重削弱了产业布局的合理性,导致区域间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从而对制造业发展提出了挑战。

2 河南省推进先进制造业强省的路径

目前,我国处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转型期,经济结构呈现“大换血”的发展趋势。在此背景下,河南省要想全面建成先进制造业强省,应不断加快制造业产业结构改革的步伐,积极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具体如下。

2.1 转变制造业发展理念

河南省应紧跟党的十九大指出的发展方向,促进制造业转变发展理念。第一,克服盲目重视生产总值的弊端,提升对政绩的认知程度,致力于提高全省的经济发展质量和人民群众的经济收益。第二,明确本省的发展定位,杜绝将经济总量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唯一指标,在了解全省各个行业经济现状的基础上,实现对制造业的统筹发展。第三,河南省应重视探寻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制造业的发展保驾护航,形成制造业发展的动力支持,降低对能源资源的依赖程度,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第四,应不断拓宽制造业的发展途径,重视奠定制造业发展的基础,加大制造业发展的资金和政策扶持力度,并对制造业发展的总体成就进行科学考核。例如:郑州宇通客车企业通过建设基于3D的产品模块化设计、模块化工艺及生产,并利用产品数据打通设计、工艺、制造等环节,降低了产品的研发周期,创新了关键技术装备,制造材料利用率达95%以上,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2.2 促进传统产业结构转变

转变传统产业的发展结构,能够为制造业的发展赢得契机,对实现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的目标大有裨益。第一,河南省应在对市场需求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制造业的发展前景进行合理预估,充分发挥先进生产设备的价值,改造产能较低的产业,克服制造业发展只重视扩大产能的弊端,将提升产品质量作为提高产品竞争力的着眼点,充分彰显集聚效应的优势,促使制造业的发展能够充分迎合现阶段制造业的发展趋势,着力打造高端产品,促进产业结构转型。第二,河南省应充分发挥市场引领的作用,出台相应的政策,给予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充分的关注度,将新能源汽车、医药和节能环保企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设计新兴产业的发展专项基金,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项目补贴。例如,河南省森源重工企业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提供洗扫保洁、垃圾收转运等全业务的远程监控、数据采集、远程控制、故障诊断和移动应用等服务,实现了产品智能化、服务智能化以及装备智能化,且有效降低了环卫车的维护成本,提升了环卫车的作业效率。

2.3 重点解决产能过剩现象

产能过剩现象在制造业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但不同省份的产能过剩情况具有明显的差异性,需要辩证处理。第一,河南省在建设制造业强省的过程中,应根据产能过剩的实际情况,对区域内的能源资源进行有机整合,根据市场需求制订生产制造计划,维持产需之间的平衡。同时,河南省应加大对新增产能项目的控制力度,防止产能过剩现象进一步加剧,基于全球经济融合的发展新形势下,开展跨国公司,设立境外原材料基地,在缓解资源压力的同时,有效改善生态环境。第二,河南省应采取相应的节能减排措施,深入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规定,将生态建设置于经济建设的核心位置,避免出现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谋求经济利益的行为,为制造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河南省应推进资源型产业结构的转型步伐,贯彻落实空气污染防治措施,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大力引进生物能和太阳能发电措施,走绿色经济的发展道路。第三,河南省在改造传统企业的过程中,应建立健全创新机制,加大对新兴产业的培训力度,有效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将市场作为制造业发展的终极导向,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重视完善行业创新平台建设,建设高层次和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促进科研成果向实际产品转化,实施多体联动机制,全面提升河南省的经济发展质量。

2.4 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价值

充分發挥市场主体的重要价值是促进河南省产业结构转型的重要举措。第一,为了促进制造业的更好发展,企业应将提升产品质量为基准,重点打响产品品牌,加强对产品品牌的推介力度,提升产品的综合竞争力。同时,企业应充分发挥标准化战略对产品制造质量的约束力度,做好产品质量的认证工作,为制造业口碑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二,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优势,有助于全面实现建设制造业强省的发展目标。河南省应注重建立市场化经营机制,促进国有企业去行政化,将资本投入新兴产业中,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第三,对制造业进行优化布局,构建完善的特色产业基地,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的优势,促进制造业向中东部转移,实现区域内资源的优化配置,构建完整的产业链,形成制造业发展的良好基础。

3 结 语

转变制造业发展理念,有助于为制造业的更好发展提供良好前提。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价值,重点解决产能过剩现象,能够有效提升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此外,促进传统产业结构转型,有助于实现全面建成先进制造业强省的终极目标。因此,河南省在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的过程中,可以借鉴上述方法。

主要参考文献

[1]律星光.瞄准制造业 四川加快推进先进制造强省建设[J].财经界,2018(5).

[2]孙晓丹,李连凯,孙磊.金融支持黑龙江省打造制造业强省的调查与思考[J].黑龙江金融,2017(3).

[3]窦志铭.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与广东质量强省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2017(2).

猜你喜欢

产能过剩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变迁影响因素的统计考察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机械制造业如何应对产能过剩危机
中国僵尸企业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研究
煤炭行业的现状、挑战与机遇分析
建筑业产业结构研究综述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变动、技术进步与碳排放
中国解决产业结构问题从淘汰落后产能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