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师生对公共知识分子问题的基本看法

2018-11-26万川

商情 2018年46期
关键词:意识形态思想政治工作高校

万川

【摘要】根据笔者在东华理工大学、南昌航空大学与部分教师、硕士研究生的座谈记录,可以概略知道高校师生在有关公共知识分子的概念界定、研究公共知识分子问题的切入点、公共知识分子的管理对策、公共知识分子对京外高校学生的实际影响、高校学生如何防范公共知识分子的负面影响等问题上的一些带普遍性的基本看法。了解到这些基本看法,对于相关职能部門更好地做好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坚定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导的指导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公共知识分子 高校 思想政治工作 意识形态

围绕如何进一步坚定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这个问题,笔者曾赴东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南昌航空大学土木建筑学院两所江西高校,对与意识形态密切相关的公共知识分子问题,与部分教师和硕士研究生进行了座谈。根据座谈记录,笔者把高校师生对公共知识分子问题的基本看法归纳如下。

一、关于公共知识分子概念的界定问题

在座谈中,部分师生介绍说,大家对公共知识分子多少有些了解,有的微信群里就有公共知识分子。但如何界定公共知识分子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大家还存在一些困惑。

第一,公共知识分子和敌对分子的区别。目前,一提到公共知识分子,大家感觉就是和政府作对的人。但是,清华大学的秦晖虽然是公共知识分子,但他能发现中国的问题,并且看问题很深刻,他的文章很多人都会看。中国需要秦晖这样的人,不能把秦晖看作是敌对分子。中央民族大学的伊力哈木虽然也是公共知识分子,但他主张民族分裂,这种公共知识分子和秦晖就不是一路人。

第二,公共知识分子与御用文人、智库人物的区别。公共知识分子是就社会公共问题发表意见的人,他们不是纯粹的学院派专业知识分子。那么,哪些是社会公共问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同样研究社会公共问题,公共知识分子与作为官方代言人的御用文人有何区别?与为官方提供决策支持的智库人物有何区别?大家在座谈中提出了这样的疑惑。

第三,公共知识分子在我国的出现,是西方公共知识分子概念的传人在国内引起的回应。那么,公共知识分子是指哪些人?是个人、团体,还是一股力量?用什么标准来评判?评选公共知识分子有没有意义和价值?如果有意义和价值,评选活动本身就具有价值导向。有的教师建议,为了避免引起歧义,能否用中国的语言和标准评选有影响的公共知识分子,而不要直接套用西方的公共知识分子概念。

第四,公共知识分子与公共知识分子思潮的区别。如果作为一个新的概念,公共知识分子是可以加以界定的。如果作为一个新的社会思潮,公共知识分子思潮就应该受到批判。相关职能部分虽然对公共知识分子采取了打压的办法,但在公开的文件中并没有明确否定公共知识分子,这让大家感到困惑。大家认为,公共知识分子的存在是不能回避的客观事实,党和政府对他们应该有一个明确的态度。

第五,公共知识分子是根据其政治资源的来源分类,还是根据其粉丝和读者群分类,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公共知识分子一般代表着某种政治力量,但这些政治力量并不公开表明自己的身份,根据公共知识分子的政治资源来源给公共知识分子分类就有困难。公共知识分子利用知识的力量影响公众,形成不同的粉丝和读者群。如果根据其粉丝和读者群进行分类,就要进行海量的调查,这是仅靠学者的力量难以解决的。

二、关于研究公共知识分子问题的切入点

在座谈中,大家对研究公共知识分子问题的切入点争论较大。部分师生认为,中国公共知识分子的形成,大致有三个因素:

一是外国势力出面扶持。国内部分比较有影响的公共知识分子,得到过外国势力给予的经费支持。

二是国内政治斗争的产物。公共知识分子意见的分歧,往往有权力高层意见分歧的背景。从历史上看,在义和团运动中,传教士代表的洋教与本地儒教发生冲突,清政府开始是站在洋教一边。由于慈禧、光绪之间存在着矛盾,对义和团的态度就出现差异。义和团请来的拳师,相当于公共知识分子。受到拳师支持的义和团运动,后来之所以被镇压,就因为慈禧的意见占了上风。改革开放初期,公共知识分子最早围绕着如何评价毛泽东发出声音,时间约在中央政治权力出现真空的1980年前后。在这个时期,华国锋是毛泽东的继承人,邓小平代表政治方,叶剑英代表军方,中央权力处在复杂的过渡时期。不久,邓小平提出批判资产阶级自由化,公共知识分子的声音暂时归于沉寂。到了1986年前后,胡耀邦与邓小平之间发生矛盾,导致出现1989年的学潮。学潮期间,邓小平又与赵紫阳发生意见分歧。以上事实表明,每次权力高层的政治分歧,都会形成公共知识分子的意见分歧,公共知识分子事实上成为某种政治势力的代言人。如果是站在政府的角度研究公共知识分子,就要知道代表着哪个政府,代表着高层的哪条路线,公共知识分子的政治资源在哪里。只有这样,才会明白到底是在为谁研究公共知识分子,而不是笼统地说代表党和政府研究公共知识分子。如果研究公共知识分子与社会稳定之间的关系,就要知道到底是在给谁维稳。

三是有的知识分子为了牟取成名成家等个人私利,急于成为公共知识分子。

以上三个因素,前两个与政治密切相关。因此,研究公共知识分子问题,主要应以政治标准作为切入点,要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政治原则,保持适当的政治距离,不能按照纯学术的标准。一般来说,知识分子能够推动社会发展。但在阶级社会中,肯定有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有人反对统治阶级,有人甘当中间分子。如果以政治标准作为切入点,如何发挥公共知识分子的正能量,如何克服其负面影响,就会好办得多。比如,香港中文大学的张五常、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李泽厚,他们的观点是与主流意识形态不合拍的。在分析他们的言行时,首先就要考察他们的政治立场。

三、关于公共知识分子的管理财策

在座谈中,部分老师建议,为了更好地管理公共知识分子,党和政府应该研究公共知识分子的形成规律。他们说,公共知识分子之所以能为大家所认可,并有那么多的粉丝,一是因为他们有深邃的眼光,能看到中国的问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他们就能够影响公众。二是因为党和政府的工作还存在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社会上还存在许多不合理的现象,广大公众还积累着许多不满的情绪。一些别有用心的公共知识分子往往利用公众对党和政府的不满,他们的言论就能引起人们的共鸣。总体上说,公共知识分子是能够对社会产生影响的人。作为一个群体,中国知识分子具有进步性。只要他们在政治导向上与主流一致,即使表达形式不同,也要坚持尊重与引导的原则。作为个体,公共知识分子有好有坏,不能一概打压。

有的老师认为,党与政府的知识分子政策很清楚,就是为我所用。因此,对待公共知识分子,要分清哪些是党和政府一边的人,哪些是另一边的人,分析方法可采用毛泽东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方法。对为统治阶级和大多数人的利益说话的人,要多给他们机会。对少数与党和政府唱反调的公共知识分子,就应该打压,不能让他们披着学术的外衣干政治的勾当。但是,要讲究打压的技巧与方法,应主要采取在学术上进行辩论批驳的方式,揭露其实质。比如,对李泽厚、刘再复出版的《告别革命》,就要揭露他们为什么这么说,为什么有出版社愿意出他们的书。以往,相关职能部门并没有对李泽厚、刘再复进行批驳,没有出现主流的声音,这让老师们很费解。他们还认为,央视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阵地,把作为个人的毕福剑抬得太高了,超出了意识形态的要求,这是失误。还有一些媒体搞学术造星运动,不适当地高捧朗咸平,也不符合意识形态的要求。老师们认为,对公共知识分子的宣传,要适应政府权力格局变化的要求。

在座谈中,老师们还谈到了他们的困惑。他们说,如何弘扬公共知识分子的正能量,使他们能用知识引导社会发展,需要认真研究。是一种声音好,还是多种声音百花齐放好?是不是出现不一样的声音就打压,值得探讨。理不辩不明。只有经过辩论,才能使大家更清楚地知道需要什么。有的公共知识分子虽然说过一些与主流不一样的声音,与主流不协调,但他的出发点是好的,不应该采取打压的办法。有关部门至今不让秦晖带博士,老师们对此很不理解。

四、关于公共知识分子对京外高校学生的实际影响

在座谈中,笔者就公共知识分子的名单向学生提问,学生对这些人大多并不了解。据学生介绍,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的商传曾到南昌航空大学进行过演讲。笔者由此提问:是否熟悉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的章立凡、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章诒和、清华大学历史系的秦晖、华东师范大学從事苏联史研究的沈志华。学生回答说都不认识,但他们知道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讲三国的易中天。问易中天的演讲对他们有什么影响,他们说改变了自己对刘备的历史作用的认识。以前认为打仗都是诸葛亮出立意,其实刘备才是出谋划策的人。他们知道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的葛剑雄,因为职业高中的语文课本上选了葛剑雄的文章。他们还知道清华大学政治学系的刘瑜,因为看过她的《民主的细节》一书,并且相信她对美国政治所做的描述,但他们不知道刘瑜的丈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的周濂也是公共知识分子。

在座谈中,笔者还发现,尽管是研究生,有的学生没有听说过公共知识分子这个概念,不了解什么是公共知识分子,也不知道公共知识分子有哪些主张。据学生们介绍和笔者观察,京外高校在校学生基本上没有受到公共知识分子太大的影响。在课堂上,老师不会讲与主流意识形态不一致的观点。在课外,他们基本上不翻墙浏览国外网站。据学生们介绍,他们的本科同学有的参加了工作,对社会的认识与他们明显不同,有些想法接近公共知识分子的想法。参加座谈的学生都是京外理工科学生,本科也是在京外高校上的学,他们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动态不太了解。

五、关于高校学生如何防范公共知识分子的负面影响

在座谈中,师生们一致认为,高校学生要想防范公共知识分子的负面影响,关键是要提高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学生们说,随着读书的增多和年龄的增长,自己的独立见解相对较多。原来很相信长辈和老师的话,后来发现有些话是错误的,就不再盲从。现在,他们崇拜的偶像越来越少。尽管如此,他们仍然会通过看历史人物传记来吸收智慧。他们所看的传记主要是中国近现代重要历史人物的传记,比如《李鸿章传》、《曾国藩传》。他们很想看《毛泽东传》,但在书店买不到。

年轻老师在座谈中说,公共知识分子都是从青年学生阶段走过来的,都曾有过自己崇拜的偶像。到了博士阶段,已经没有偶像,往往自己把自己当作偶像。对于本科生来说,老师要善于帮他们找偶像替代,从一个偶像转到另一个偶像,防止他们把有负面影响的公共知识分子作为自己的偶像。

负责学生管理工作的老师在座谈中谈到,防范公共知识分子对高校学生的负面影响,一个重要的办法就是抓住课堂这个传播意识形态的主阵地,用鲜明的态度与立场传播正能量,不能回避低毁领袖和英雄的相关言论,要结合课堂正确引导。比如,对谁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这个问题,就不能回避,要用事实说服学生。对网络时事热点问题,也要对学生进行及时引导,引导他们理性发言。学生管理工作要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风气,同时要对学生的困惑及时耐心地作出回答。

猜你喜欢

意识形态思想政治工作高校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浅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医院思想政治工作需做到“六结合”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研究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