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人为本 贴近心灵

2018-11-26王秀娟

课外语文·下 2018年9期
关键词:盲生德育创新

【摘要】教育的创新不仅是体制的创新,更是观念和思想的革新。所以,德育工作应该摆在教育工作的首位,德育工作者更应该转变观念、革新思想,在创新教育观的指导下将德育工作深入到学生的心中,才能是有效的教育。

【关键词】盲生;德育;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教育的创新不仅是体制的创新,更是观念和思想的革新。德育工作应该摆在教育工作的首位,德育工作者更应该转变观念、革新思想,在创新教育观的指导下将德育工作深入到学生的心中,才能是有效的教育。正如爱迪生所言:“教育之琢磨心灵,有如雕塑术之将大理石雕塑成器。”结合几年的创新实践,对德育教育谈一些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将人性化融入德育工作,提倡有灵性的教育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德育是一种单纯的服从教育,简单要求学生听话、守纪律就行,缺乏民主意识,没有站在人性的角度考虑学生的切身感受。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学生的思维也在开放,单纯的说教、管束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我想,今天的德育工作应该更加务实,因为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有一些不可回避的新问题,比如在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的情况下,如何培养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这样的问题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出现,容易在青少年心中产生疑惑,从而干扰判断是非的能力。这样的问题很多,怎样解决?这就是德育工作必须要增加的新内容,而这些新的内容必须是更加贴近学生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内容,这样德育工作才能生动起来,才能富有灵性。所以我在工作的实践中不仅仅把工作的重心放在对学生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方面的教育,而是树立大德育观,把道德发展与科技进步、人类生存、世界和平联系起来,进行个人品德修养、守法、诚信、公平竞争、文明消费等方面的教育,注意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激发学生对道德问题的思考,掌握基本的道德標准和分析方法。

事实证明,只有贴近学生的心灵,才能让学生摆脱传统德育教育的束缚。在一所特殊教育学校,面对一群视障残疾儿童,我更多利用社会教育的大课堂,结合讲座等形式将学生拉回到现实生活中,深入浅出地对机遇与压力、生存与发展、未来与挑战等贴近学生切身利益的道理加以分析和诱导,弥补了学生由于自身缺欠带来的主观视野的狭窄,德育工作因此被赋予了生机和活力。

二、从微观到宏观,从主动参与到自觉教育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能够继续教育自己。”而我国教育家叶圣陶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我想“不教”是因为“人能够继续教育自己”了,所以他们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通过行之有效的德育教育能够使学生明辨是非、自己解决问题,那么德育工作就算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传统教育很强调“师道尊严”,教师的权威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和阻碍了学生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应该让学生的思想在开放的环境中得到发展。让学生主动参与学校管理,才能实现自主管理。学校成立了学生会,学生会干部通过竞选上岗,每年一任,学生会下设社团、体育、生活、学习四个部,有能力、有主见的同学都可以上来主持工作。这样,凡是与学生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各种大事小情都可以通过学生会的协调得到解决,而且学生会组织同学们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号召同学们出各种各样的点子来改善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三、通过教育网络让德育工作成为一项系统工程

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与改革息息相关,德育工作也要在改革的洪流中不断发展。学校要建立一个庞大的德育教育网络,充分发挥不同人、不同工作的教育作用。不仅要在课堂上进一步增强德育意识,还要在生活中加强指导,要在点滴之处进行思想渗透;在加强教师队伍素质建设的同时,还要增强后勤人员的服务意识,形成教育、教学、服务、管理的合力,教育才能够行之有效。不仅这样,网络的作用还体现在家庭、社会、学校教育的合力上,尽量通过有形的事例让孩子们的家长了解并掌握孩子的心理动态,抛弃残疾人无能、读书无用的观念,首先让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充满希望,这样学校教育才能够深入孩子的心中,社会才能从另一个角度重新审视残疾人。

尽管十几亿人口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全面提升,但是残疾人群的生活质量还很低,尤其是视障人群。这当然有社会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制约,更主要的原因还是这些人自身素质的低下和承受挫折的能力低。盲校有一个教育优势,那就是我们的学生从小学一直到中专都在盲校,德育工作的衔接性强,所以通过教育的网络作用,我们将德育工作形成一项系统工程,从小学开始就加强学生在情感、意志、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在现实生活中多注意搜集这样的成功范例,利用早检、午检、主题班会等时间,通过讨论、谈心等形式,与家庭、社会形成合力,教育的效果就明显增强了。

德育工作的创新当然还不止这些,这种粗浅的认识在盲校的德育工作实践中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让学生们及时发现自己,找到自己,纠正自己,让德育工作看起来丰满而且有血有肉。我坚信只要我们有信心,肯钻研,有创新,贴近盲生的心灵,塑造盲生的灵魂,必然会使之大放光彩。

参考文献

[1]叶圣陶.教育与人生[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 张宁娟.立德树人的关键在提高德育专业化水平[J].中国德育,2018(15).

作者简介:王秀娟,女,1968年生,沈阳市师范大学教育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现为沈阳市盲校一级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著论文多次获得国家、省、市级的奖励。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盲生德育创新
网络时代盲生德育工作策略探究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基于盲校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质疑意识培养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浅谈盲校学生同伴交往中的常见问题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