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觉视域下北京市小学武术文化传承研究

2018-11-26黄烨军马勇志

少年体育训练 2018年7期
关键词:武术课程研究

沈 霞,黄烨军,马勇志

(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体育部,北京 100191;2.清华大学体育部,北京 100084)

中国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学校是青少年接受教育和文化传递的主要阵营。从小学开始,传承中国武术以及中国武术文化是国民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抵制西化的时代要求。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研究主题——文化自觉视域下小学的武术文化传承研究。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 研究目的

本研究以文化自觉为研究视角,运用教育学、人文社会学、体育学等多学科知识,以学校武术教育的文化传承职能为基本立足点,以北京市海淀区小学武术文化传承为研究对象,探究小学武术文化传承的目的、意义及具体途径。

1.2 研究意义

在理论意义方面,文化自觉是对学校武术教育研究的视域转换,属于学校武术教育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有利于拓展学校武术教育的研究空间。在实践意义方面,研究小学生武术文化传承的现状及对策,以期为更好地开展小学生武术教育提供理论支撑,为小学武术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提供理论参考。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小学学校的武术文化传承为研究对象。在实证方面选取了北京市海淀区10所小学为调查对象,对所选取学校的部分体育部门主管领导、武术课教师和部分学生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以了解这些学校在武术文化传承方面的现实状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以“武术教育”“武术文化教育”“武术文化传承”“武术文化自觉”等为主题词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集与本研究相关的期刊论文、优秀硕、博士论文;从学校图书馆收集相关的电子书籍和纸质书籍;通过互联网查找与本研究相关的政策条文和有关会议精神等,以上资料均可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2.2.2 问卷调查法 对海淀区140所小学进行随机抽样,最终抽选八一学校等10所小学。对所选取学校的3~6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每所学校100份,每个年级各25份。共回收923份,回收率为92.3%,其中有效问卷为896份,有效率为89.6%。

2.2.3 观察法 对所选取学校的武术课教学进行现场观摩,每所学校听课3~5次,并采取记录、拍照、录像等手段,掌握武术教学中教师教学情况的第一手资料,并进行记录与整理,为本研究提供实证支撑。

2.2.4 访谈法 预先制定好教师和学生的访谈提纲。在实地考察的过程中,对武术课教师及学生进行访谈,从侧面了解师生对学校武术中武术文化传承的相关见解。

2.2.5 逻辑分析法 运用教育学、文化学、体育学以及武术运动的相关理论,分析与论证学校武术教育中武术文化传承的意义、目的、手段、途径等相关问题。

2.2.6 数理统计法 运用统计学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得出结论。

3 学校武术文化传承的基础理论

3.1 学校武术教育是传承武术文化的主阵地

在学校场域中继承、发扬武术及武术文化有其独到的优势:(1)人数多,且覆盖国土面积较全面;(2)传承主体充满活力、创造力,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能使传承目的达到最大化;(3)利用学校的课程体系,能够科学、全面、系统的传承武术及相关的武术文化;(4)在学校的知识场域中,武术可以与其他学科进行知识交流和贯通,有利于武术文化的理解和传承;(5)学校教育涉及到社会中的千家万户,学校武术教育与武术文化的传承能够促进武术及武术文化在全社会的传播和发展。所以,学校武术教育是武术、武术文化传承的主要阵地。

3.2 学校传承武术文化的意义

3.2.1 从小树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的意识 小学时期是儿童习练武术的最佳时期,也是对他们进行思想启迪和文化教育的关键时期。所以,加强对小学生的武术及其文化内涵的教育,从小树立以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己任,是当前小学生武术教育的时代使命、民族使命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3.2.2 促进少年儿童的文化自觉教育是少年儿童培育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独特方式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被视为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学校武术教育从整体上来说是一种文化和艺术的传播与传承。希望武术教育在全球化文化交融的时代背景下,能够焕发出新的生命和生机。

3.3 学校武术文化传承的主要内容

武术中讲究武术动作与身体的和谐,即内三合、外三合。习武之人非常重视人与自然的互动与和谐发展。武术文化的价值与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这些文化精髓都是时代所需的,是社会发展所必需的。

3.4 学校武术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

学校武术文化传承主要通过武术显性课程和武术隐性课程两种途径来实现。其中武术显性课程包括武术课堂教学和课外的武术活动等外显的武术教育活动,其影响因素涉及到教师、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内容等。武术隐性课程主要是指校园人文精神、客观环境、规章制度等潜在的、对学生起到的武术教育作用的因素。

4 北京市海淀区小学武术文化传承情况调查与分析

4.1 学校武术显性课程中的武术文化传承状况调查与分析

4.1.1 师资现状分析 教师是学校课程的实施者,是具体教学的策划者,是学生的引路人,也是学生的精神导师。在所选取的北京市小学的武术师资由于地域优势北京市小学的武术师资的学历层次整体上显得偏高,其不足的地方是其非武术专业的教师比例偏大。(1)教师基本情况。在实地考察的访谈中,北京市海淀区10所小学的武术师资的总体特征表现为:男女比例失调,年龄结构较为合理,学历为本科及以上,非武术专业的教师比例偏大。(2)教师对武术文化认识的分析。从访谈中可以看出,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武术课教师,其自身对武术文化也没有做到很好的理解和把握,那就无从谈起在武术教学中能够很好地融入武术文化教育以达到传承武术文化的目的。(3)武术教师的继续教育情况分析。体育教师在继续教育和进修方面处于边缘化状态,一般情况下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机会较少。总的来看,北京市海淀区小学的武术教师的继续教育是以短期培训(1个月以内)的为主,较长时间(3个月以上)的进修较少,且在接受继续教育的频率上有些偏长。

4.1.2 课堂教学情况分析 通过听课、观课发现,60%的学校仅以学会技术、技能为主要教学目的,基本上以灌输式教学方法为主,教学方法和手段较为单一,课堂分为不活跃,没有体现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40%的学校的武术课较好的贯彻了素质教育的教育方针,以合作式、探究式的学习为主,教学方法和手段较为灵活,强调学生之间的互动和自我的体悟与创新,较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2 学校武术隐性课程中的武术文化传承情况调查与分析

隐性课程是学生在学校情境中无意识获得的非学术性经验,是在学校情境中以非公开的、内隐的、间接的方式呈现的课程。从体育文化的划分层次来看,学校武术隐性课程中的武术文化传承内容上可分为校园武术物质文化、武术制度文化和武术精神文化。

4.2.1 学校武术物质环境状况分析 各个学校在武术器材方面储备的较少,有4所学校没有武术器材,另外的6所学校也只有少量的棍、刀、剑、脚靶等。在环境卫生方面,城区小学比郊区小学的教学环境普遍要好一些。

4.2.2 学校武术传媒的状况分析 各个学校中关于武术的图书与杂志较少,有的根本没有,且缺乏广播、公告、墙报等方面的宣传。究其原因,在于学校管理者的不重视,缺乏较好的校园武术文化传播氛围。

4.2.3 学校武术课外活动的状况分析从总体上看,学校武术课外活动开展的并不乐观,还需加大开展课外武术活动的力度,值得推广的是把武术活动融入到学校举办的亲子活动中,形成一个学校-家庭共同参与的合力。

4.3 学生对武术文化的认识

4.3.1 小学生对武术文化了解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对小学生而言,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理解程度都比较有限,所以他们对武术文化中蕴含的民族传统文化元素并不是很了解。有些武术门派已融入到历史文化与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如少林派、武当派,至今也是人们关注的热点。

4.3.2 小学生对武术文化了解途径的调查与分析 学校途径是显性课程文化学习和隐形课程文化学习的综合结果;学生对武术文化了解主要是通过电影和各类电视节目、书籍、网络等途径。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 论

师资匮乏是制约学校武术文化传承的主要因素;在学校武术显性课程中,教学内容单一,仍存在灌输式的教学现象等;在学校武术隐性课程中,学校武术的物质环境仍需改善,利用媒体传播的力度不够且应加强引导与监管,武术课外活动开展情况总体来说不乐观;学生对武术文化的了解状况不佳;武术文化的传播呈现多样化趋势。

5.2 建 议

建议建立以传承武术文化为核心的课程设计理念;加大武术课程改革力度,促进素质教育的在武术教学中的实施;加强小学武术师资队伍建设;利用现代化与多样化的武术文化传播途径;构建学校—家庭—社区联合互动的武术教育模式。

猜你喜欢

武术课程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武术研究》欢迎投稿 欢迎订阅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论武术与军事的结合发展之路
老外学武术,疫情也拦不住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