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棍”在少林武术中地位的因由探究

2018-11-26

武术研究 2018年11期
关键词:佛家佛教文化少林

杨 兵

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0

少林武术在中国武术大环境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武术兵器中有十八般之说,少林武术以“棍”为重,且对“棍”几乎达到崇拜的程度。对任何事物达到“崇拜”的情感高度并非一朝一夕,必然需要多重影响且在时间上持续发挥作用,才能达到稳定且逐步提高的认可。其中关键因素在于所崇拜的事物和自身的利益以及价值观等因素密切相关。在前人的研究中,存在一定程度的研究重合。在历史方面,以“十三棍僧救唐王”的典故所谈最为普遍;该典故的影响当中也具有一定的政治色彩。在影响人物方面,以“紧那罗王”和俞大遒等最为多谈。在佛学文化中,禅宗讲“顿悟”,有“棒喝”的禅法;禅宗讲慈悲,戒斗戒杀,棍棒非铜铁,无锋刃,非兵器,多用于自卫;佛家弟子携带较宜,可能也是重要原因。在过去的研究当中,主要是在历史文献的查阅和总结上,在时间纵向上没有很好的连续性。本研究目的在于探究区别于以上因素的影响因素,丰富研究成果,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1 自然因素

少林寺是佛教文化的标志性建筑,多坐落于山林和较为偏僻静谧之处,相对远离市井嘈杂,也是世人印象中的简朴之地。少林武术所用之棍,皆取材于自然,据史料记载,有“劲木白棓”之说。木材属于可再生自然资源,对自然破坏小;少林寺所位于之处,对棍的原材料的取得较为便捷;并且棍的制作程序简易,所消耗的人力物力少,符合少林寺的简朴作风。“棍”源于“木”,是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组成自然界的元素的五行之一。

2 文化和宗教因素

2.1 “棍”对佛家文化的体现

从外观上,少林武术所用的棍子,除去长度和维度,通常显直。树木生长通常是以直立向上为主要趋势,体现出在佛教文化中对人的教诲:要为人正直、向上,倡导为人要与人为善,不向恶;直立显“刚”,弹性显“韧”,反应为人处世不仅需要刚正直立的处世态度,还得具备坚韧的内在修行。而此绝非易事,因此需要反复的修炼和领悟。如同对某一件事的反复践行,可以收获不同的效果,此处也体现了“温故而知新”的儒家思想;僧人的念经行为,就是很好的体现,通过重复加深理解和感悟,达到“顿悟”及“渐悟”。

2.2 文化故事的有力烘托

文学作品总是蕴含丰富的文化信息,历史上的文学作品当中,对于佛教和少林文化涉及颇多,其中最为典型的当属《西游记》。在师徒四人所使用的兵器和手杖中,尽管悟能、悟净的兵器和玄奘的手杖在外形上和其他元素有不同程度的融合,但也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棍”的原型,最为直接的体现当属孙悟空的“如意金箍棒”。由于故事情节以及传奇色彩的需要,孙悟空的如意金箍棒被设计成了金属材质,作为整部作品中最特别且具备“主角色彩”的兵器,如意金箍棒在外观上即是“棍”的形态,是对少林武术中的“棍”的直接体现。根据资料记载和通过对影视文化作品的鉴赏,“如意”为一物件,形式不一,但多为尊贵、威严的象征;如意金箍棒在色彩上采用了在封建社会中象征皇权尊贵的金黄色,二者的结合体现了如意金箍棒在整个故事中兵器塑造中的至尊形象。尽管悟净和悟能的兵器具备杀伤性外观,但是即使是对于妖魔鬼怪,也不曾出现对对方进行“杀害式”的身体上的伤害,更多的是敲打和防御,体现了佛家禅宗里“棒喝”的禅法。作为一部在历史横纵向都具备不同程度社会影响的文学经典,所呈现出来的价值自然会被不同的社会群体和领域所利用和再加工,创造和形成新时代的文化作品。《西游记》中所表现出来的佛教文化和在其中关键因素的兵器方面影响力的创造上,对佛教文化和“棍”二者的影响力以及文化价值有了很大提高。

3 政治与军事因素

3.1 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与军事对“棍”的影响

秦末农民起义军“斩木为兵”,使用“鉏耰白梃”作战,白挺即木棍。[1]“棍”开始在军事中发挥作用。在元代,河南陈州胡闰儿(人称‘棒胡’)擅长使用棍子,于至正三年率众起义,也是棍子在军事中使用的表现。在《三国志·吴志·贺齐传》中有记载,“乃多作劲木白棓,选有力精卒五千人为先登,尽捉白棓”。葛洪《抱朴子》记贺将军讨山贼,“中有善禁者,每交战,官军刀剑皆不得拔,将军乃多作劲木白棓击之。禁不复行,因而克贼”。[1]《魏书·尔朱荣传》记载有“人马逼战,刀不如棒”,说明“棒”用于战场。[2]晋宣帝亦曾教守卫的士兵每人准备一根短棍,用绳挂在臂间,短兵相接时可以击人。[1]明代少林棍术盛极一时,在平倭中少林僧兵应征,武器多用铁棒,给倭寇以重创,立下功劳。[2]显然,这是由于在战争中需要加强武器的杀伤力,所以使用金属材质的武器。由于战争的性质所涉及的重大利益,必然致使双方利用最先进的武器作战,同时也体现出军事武器有很显著的时代信息。

3.2 政治军事因素对促进“棍”在少林武术中地位的重要作用

历史的不同时期,国家政治力量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力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在封建社会时期,皇权和朝廷的政治力量控制和影响社会的各个方面。“十三棍僧就唐王”的典故有史可考,因此在皇权和朝廷的政治力量的“反馈”作用推动下,对佛教文化和相关因素的的社会影响力的扩大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在军事方面,战争中所使用的武器配备,其水平基本代表着同一时期的最高水平。而在太平年间,具备同类使用价值的武器,会在政治作用所允许的范围之内,取最高水平的产物来发挥使用功能,对相关事物发展同样起到一定推动作用。出于政治因素的考量,军事武器功能的弱化,一定程度上更有利于在民间和其他领域的繁荣。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对民间金属材质和大杀伤力武器的极度限制的原因,其一在于防止民间形成对统治阶级具有统治威胁的武装组织;其二便是防止民间的不安定因素导致金属武器的广泛应用而导致死伤人数众多,影响统治阶级的统治根基。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给以“棍”为代表的自然材质且具备同类使用价值的“武器”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

4 社会因素

4.1 “棍”的社会影响产生的反作用

“棍”作为少林武术中的重要文化元素,对少林武术在武术界和社会环境当中形象的塑造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棍”在武术领域内所代表的形象往往是属于不主动出击,以防护、自卫且不以伤人为目的的。在动乱的历史时期,尽管少林寺主张弘扬佛法,普渡众生,但同时需要维护自身的存在,对于恶势力,同样需要做出应对和进行必要的抵抗。在安定年间,主要以完善自身,给予社会和人以积极影响,同时达到弘扬自身文化和形象塑造的目的。因此,社会上对少林和佛家文化的印象好坏就对佛家文化和少林寺的弘扬和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事物的发展条件讲究“天时、地利、人和”,“人和”在其中的作用相当程度胜过于“天时地利”,人作为社会主体,具备不同程度的主观能动性,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主要影响作用。“棍”在少林武术和对社会的影响中,所获得的社会评价和肯定,在对自身的发展上具有不同程度的推动作用。对于最初的弘扬佛法,普渡众生等佛家发展理念的落实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4.2 “棍”具备的文化为少林武术带来的价值

当佛家文化和少林武术中的“棍”的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获得了社会的肯定和积极评价,便使得少林武术和“棍”具备了相应的社会名声和地位,也就具备了相应的价值。文化和理论都需要在感官上可认证的物体来行驶“搭载力”,而这本质上是依托了“棍”本身的文化搭载力,对于佛教文化和少林武术理念以及“棍”本身影响力的传播和文化创造都是很好的隐性推动力。如同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所做的贡献所体现出来的社会价值一样该价值属于社会范围的价值。事物的价值不光有“物以稀为贵”的说法,社会当中多数人都认可和追求的事物,通常具备的价值更大,在获取上也能带来更高的社会认可。在此基础上,佛学传入的目的,在实施和达成上便有了更加便利和有效的条件。所谓“佛门圣地”,并非所有一切纯净自然,没有经历过半点社会利益的影响。只要被包含于社会之中,与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存在着联系,就必然需要遵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在发展和创造上需要消耗能源,除去在自然层面的索取,同样需要从社会环境中得到补给;少林武术中对“棍”的态度能达到崇拜的高度,纯粹的情感因素难以在横纵向上持续保持。崇拜情感的产生,来源于对过去的了解所做出的总结,是在情感上对前人的功绩的赞颂和纪念的留存方式之一。

5 结论

(1)“利益”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出发点,“棍”作为少林武术和佛家文化的重要符号,对少林武术和佛家文化本身形象的塑造和社会影响的达成发挥了重要作用。(2)封建社会时期政治和军事因素特有的影响力对棍在社会变革过程中对少林武术和“棍”在少林武术中的地位产生了重要影响。(3)由于“棍”具备很强的文化可搭载力,因此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在文化表现和输出上很好地弘扬了少林武术和佛家文化。(4)少林寺所处地理环境和佛家文化理念的环境倾向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作为重要文化符号的“棍”所应当具备的相应的自然元素。

猜你喜欢

佛家佛教文化少林
从佛教文化遗存看天水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性
少林小罗汉拳(十)
少林小罗汉拳茵(四)
A transition method based on Bezier curve for trajectory planning in cartesian space①
简述梁漱溟的佛家思想
从佛教文化中汲取精进的智慧
佛教文化研究专辑
佛教文化的内在结构与价值取向提升
Determination of the Dose of PAC in Ultrafiltration System for Drinking Water Treatment
“坠我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