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态拉伸干预对功能性动作筛查测试结果影响研究

2018-11-28衣克然木衣明

武术研究 2018年11期
关键词:柔韧性热身灵活性

衣克然木·衣明

新疆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功能性动作筛查(functional movement screen,简称FMS)最早在1995年由美国体能训练师、物理治疗师库克提出的[1]。它由深蹲测试、过栏跨步、直线弓箭步、肩部灵活性、主动直膝抬腿、躯干稳定性俯卧撑、旋转稳定7项和3项排除性测试所组成[2]。这7项基本动作模式均与身体的灵活性、稳定性、不对称性相关。基本动作模式的局限和不对称,不仅会降低训练效果,而且可能还与运动损伤有直接关系[3-4]。热身活动可以提高肌肉温度,降低肌肉粘滞性及关节活动度,提高肌腱等韧性。它是体育活动之前的必要程序,对提高运动效率和降低运动损伤率等有显著功效。因此,热身活动是否会对FMS测试结果产生影响,多大强度的热身负荷会对测试结果产生何种效益,即对哪些动作模式产生怎样的影响,然而在国内FMS测试相关报道中,目前只有程续祥在《热身活动对功能性动作筛查测试影响的研究》中提到热身活动对 FMS测试的影响[5]。以及几篇相关文献中如;马明在自己的硕士论文《FMS评分对北京体育大学篮球运动员损伤预测效果研究》当中提到测试前需要进行热身[6]。在《运动训练专业篮球专修学生身体功能训练结果与分析》一文中张志翔要求受试完成一套完整的热身活动[7]。孟涛在《功能动作训练对新兵军事训练伤的预防效果研究》中又提到FMS测试前不能进行热身活动[8]。可这些报道并没有提到热身活动对测试结果会产生何种影响。而更多研究中没有明确是否在测试前进行过热身活动,以及负荷,受试对象应处于何种状态等。如果没有共识会导致研究中出现同样的研究而结果不一致等问题,因此本研究通过热身干预,旨在发现热身干预对FMS测试的影响,为以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受测对象为高三体育特长班学生30人,在FMS疼痛排查测试中均无出现疼痛者。要求受测对象在近一年内无肌肉、韧带、肌腱、骨骼损伤并无其它影响测试结果的自身因素,并自愿积极参加测试。

1.2 测试指标

以功能性动作筛查测试清单为指标,分别为深蹲、过栏架步、前后分腿蹲、肩部灵活性、主动直膝抬腿、躯干稳定性俯卧撑以及转动稳定性七项动作模式和冲击排除、俯卧撑起、背部滚动三项排除性测试。测试受测者热身活动前后的七个功能性动作完成及得分情况。

1.3 热身活动内容

热身活动包括:慢跑(10-15分钟)、动态拉伸(每个动作重复(8~12)(见表1)。要求:为确保热身活动科学有效进行,活动全程由运动训练专业研究生带受测对象完成。热身活动以身体微微出汗,心率比安静状态时增加60-80次/分为标准。

表1 动态拉伸内容及主要动员肌群

1.4 FMS测试与评估方法

测试由两名体育专业硕士生和一名中学教练来完成,运用FMS标准测试套件,对受试者进行功能动作筛查测试。每个动作进行三次,如果初次动作达到满分不进行三次,三次记录最高分。不对称动作模式的评分将记录左、右侧一侧最低得分。前测在受试处于安静状态下进行,15人一组分两次完成。后测将先进行热身干预再进行测试,同样分两次完成测试。测试得分为每项测试0~3分,具体见表2。评分由笔者完成,在此研究之前笔者进行过多次不同人群的FMS测试,有丰富的评分经验,熟知评分标准以及指导用语,并在测试过程中录像记录测试全过程,避免评分误差。

表2 FMS测试评分标准

1.5 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 22.0进行数据处理,测试数据收集之后,将原始数据录入中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受试者基本情况及热身干预前、后得分分析

FMS得分结果在先前的相关研究中已经证实受不同训练年限、专项、BMI指数等因素的影响,例如;Duncan在研究中发现FMS测试成绩与体重成负相关、参与体育活动成正相关。[9]因此,本研究要求受试对象的训练年限、项目和BMI具有一致性。受试者基本情况(见表3)。

从表3可以得出,在男、女受试者之间FMS的测试结果无显著差异。受试者干预前、后测试得分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男、女P=0.00)。受试者干预前FMS得分为14.57±1.61。分析:低分动作的出现主要归因于,体育高考生日常训练内容主要集中于耐力及爆发力等素质上,几乎没有稳定性、协调性、灵活性、柔韧性等方面的针对性训练,因此导致在测试中大多数受试出现各种模式的动作代偿,甚至一些受试者根本无法完成对稳定性、柔韧性、协调性要求较高的动作模式。热身干预后受试者FMS得分17.50±1.71,明显提高与前测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分析其原因,热身干预后肌肉温度提高、血流量增加,降低肌肉粘滞性,加快了主动肌与对抗肌之间的收缩,提升了关节活动度以及肌肉的爆发力,改善了柔韧、稳定、协调、灵敏、力量等素质,因此在相关动作模式测试中大多数被试获得高分,提高了总成绩。与大多数研究结果相同,本研究男、女受试者间前测和后测成绩均无显著差异,值得注意的是,单项得分中男、女受试者有显著差异,男受试在躯干稳定性俯卧撑动作模式中明显优于女受试者,而后者在主动直膝抬腿中又优于前者。其原因可能是,女性在解刨学结构上柔韧性优于男性的原因,而男性的力量又强于女性,导致两项测试结果有显著差异。

表3 男、女受试者基本情况及干预前后测试得分表

表4 干预前、后单项得分统计表

2.2 干预前、后单项差异性分析

Gray Cook在自己的著作《MOVEMENT》一书中提到,FMS是一套完整的动作模式体系,七个动作之间没有重次要之分,又提到将七个动作分为,功能性和基础性两大类[10]。功能性分别包括下蹲、过栏跨步和前后分腿蹲,基础性为;主动直膝抬腿、肩部灵活性、躯干稳定性俯卧撑和旋转稳定性四个动作模式(见表4),可以更好地发现人体存在的薄弱环节。因此,本研究旨在为更精准地看出哪些运动弱链会在热身干预后有更好的动作模式表现,将七个动作分成了功能性与基础性进行分析。

2.2.1 干预前、后功能性动作得分分析

(1)深蹲动作模式

深蹲是一个挑战全身力学结构和神经肌肉控制的动作,评价人体双踝、双膝、双髋的双侧、对称和功能的灵活性和稳定性。 数据显示;干预前、后深蹲测试得分无显著差异(P=0.16)。结果分析:深蹲动作模式较其余动作模式要求更高的神经肌肉控制,在稳定性、灵活性以及协调性上有更高的要求。然而Gray Cook也提到,不能将深蹲动作的受限概括为单一的问题,一个受限的深蹲动作是由于身体和大脑的联系中断引起的。[10]一次热身干预对于联系这种中断显然是没有效果的,因此可以确定,一次热身干预无法显著改善深蹲动作模式表现。

(2)过栏架步动作模式

该动作模式挑战的是人体迈步和大步行走的力学结构,要求有较高的髋、膝、踝关节双侧灵活性和稳定性以及骨盆和躯干核心肌群的稳定性和控制能力。研究结果显示过栏架步测试在干预前、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3)。前测过程中,部分受试者有迈步腿灵活性不良和支撑腿稳定性不足的问题,测试中部分受试出现侧面倾斜、轻微的旋转、摇摆等现象,单腿在进行重量转换时,身体重量会转移到一侧腿上,这就要求支撑腿各关节需要有良好的稳定性,才能完美地完成动作模式,以及髋关节内收和外展等错误动作模式的出现,也是因为髋关节活动幅度不足协调性受限的表现。热身活动提高了双髋的活动幅度和膝、踝关节和核心肌群的稳定性,为更好地动作表现提供了前提条件。因此可以说明热身干预对提高下肢灵活性、稳定性具有一定效果。

(3)前后分腿蹲动作模式

该动作模式可以快速评价身体左右侧的能力,在灵活性和稳定性方面对髋、膝、踝和脚部有较高要求,同时也测试跨多关节肌肉的柔韧性,如背阔肌、股直肌等。[11]前测中,低分受试者主要存在上身前倾、摇晃等问题。归因为背阔肌力量不足、身体两侧肌群稳定性差和股直肌伸展性不足造成。结果表明:干预前、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3)。热身干预改善了脊柱稳定肌的表现力,增强了身体两侧肌群的稳定性和股直肌的柔韧性,从而提高了动作模式表现。

2.2.2 干预前、后基础性动作得分分析

(1)肩部灵活性动作模式

该动作挑战上肢做上下相反动作时双肩及颈、胸椎的灵活性和稳定性,肩胛关节的活动幅度,也从侧面反映出肩关节的灵活性以及肩带肌群的柔韧性、内旋和外展的能力。测试结果显示干预前该动作的测试得分最高,干预后为第二高分动作。前、后测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前测时一半受试者可以达到满分标准,主要原因为受试在平日的训练当中有大量的肩部力量和肩部柔韧性训练,提升了完成动作模式主要肌群的肌肉力量、柔韧、和关节的活动范围。干预之后更有效地改善了胸部灵活性,提高了肩胛骨的稳定性以及各相关肌群的柔韧性,从而使得大部分受试干预后在该项筛查中得到满分。

(2)主动直膝抬腿动作模式

该动作主要评价骨盆和身体核心部位在保持稳定性状态下的分腿能力,对核心部位初始和持续稳定性以及大腿后部肌群、比目鱼肌和腓肠肌的主动柔韧性也有较高要求。研究表明:该动作模式在前测时为第三低分项,主要原因是受试者下肢柔韧性缺乏,大腿后群肌的功能柔韧性不良造成的,干预后该项测试得分最高,干预前、后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说明热身干预对下肢柔韧性有很好的提升效果,提升了主动收缩肌群的收缩能力和对抗肌的柔韧性,增强了髋关节的灵活性。

(3)躯干稳定性俯卧撑动作模式

该动作模式评价人体在封闭运动链中上体在矢状面上稳定脊柱的能力,以及动作模式中对髋、膝、踝和上体的肩、肘、腕关节的跨多关节运动能力和稳定能力提出挑战。数据显示该动作模式在前测得分中为第二低分动作,归因于受试在前测中出现躯干弯曲和伸展、髋关节摇摆、转动以及肘部有动作代偿等问题。主要原因为躯干反射稳定性差、上肢力量和肩胛骨稳定性欠佳、髋部和胸部脊椎灵活性受限等问题。通过干预后,与前测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由此可知热身干预对躯干稳定性以及相关各关节灵活性、稳定性动作模式有改善效果。

(4)旋转稳定性动作模式

该动作模式评价上下肢在联合运动中,多个平面上的身体核心部位、骨盆及肩部的稳定性。数据显示该动作干预前后的平均得分为七项动作模式中的最低项,其原因在受试者动态稳定和持续稳定能力差、躯干核心部位的反射稳定性差,肩胛及髋的稳定性欠佳,脊柱、肩、膝、髋部灵活性受限也是导致低分动作模式的原因。干预后测试得分与前测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可以说明,热身干预后肌肉力量有所改善,提高了肘、肩、髋、膝部位的支撑稳定性和灵活性,但由于受试者自身稳定性和协调性相对薄弱,在面对需要高度神经肌肉协调性以及全身躯干的的能量传递的动作模式时,并没有将动作模式表现提升到较高水平。

3 结论

将功能性动作筛查测试七个项目分为两类可以帮助更准确的发现身体的薄弱环节[10],换言之,将测试分为两类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发现哪些动作模式和身体弱链会更容易受到热身干预的影响。

图 1 干预前、后功能动作筛查单项均值统计(N=30)

从图1可以看出前三项最高得分主要集中在,基础性动作模式类,干预前、后差异最明显的动作模式也在该类别中。肩部灵活性和主动直膝抬腿两项,在各项测试中取得最高均值。肩部灵活性和主动直膝抬腿动作模式主要评价人体灵活性,是因为动作启动的程序里,灵活性在稳定性之前,这两种动作模式可以称作最简单的动作模式,原因是与其他动作相比这两项动作模式在神经肌肉控制和多关节、肌肉运动功能较少。因此,我们可以总结为:FMS的测试结果会受到热身活动等提高肌肉温度和关节活动度的先前预备活动的影响,基础动作模式的得分较功能性动作模式受影响更为明显,对于关节灵活性的影响大于对关节稳定性和协调性的影响。

猜你喜欢

柔韧性热身灵活性
如何从零基础开始柔韧性训练(二)
如何从零基础开始柔韧性训练(一)
世界最大“充电宝”为冬奥“热身”
新型储换热系统在热电联产电厂灵活性改造中的应用
基于SVD可操作度指标的机械臂灵活性分析
更纯粹的功能却带来更强的灵活性ESOTERIC第一极品N-03T
论柔韧对少年蹦床运动员的影响
两会热身:以优异成绩迎接十九大
关于城市道路弯道超高灵活性设计运用
热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