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俱乐部制体育教学与传统体育教学对大学生体质影响的比较研究*

2018-11-26锋冯国敏韦光辉

体育科技 2018年6期
关键词:体质俱乐部体育课

李 锋冯国敏韦光辉



俱乐部制体育教学与传统体育教学对大学生体质影响的比较研究*

李 锋1冯国敏2韦光辉1

(1.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广西 崇左 532200;2.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

通过比较俱乐部制体育教学与传统体育教学对学生身体形态、生理机能及身体素质等体质指标的影响效果,发现俱乐部制教学活动可以减少大学生的腰、臀围和皮褶厚度,有效降低大学生的肥胖状况,降低安静脉搏和收缩压,提高心血管机能,并增加握力、背力等力量素质,但俱乐部制学生的肺活量和台阶测试指数并没有提高,说明俱乐部制教学活动在学生耐力素质方面的训练需要加强,对此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俱乐部;体育教学;大学生;体质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对全民体质和健康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到2020年,群众体育健身意识普遍增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明显增加,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7亿,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4.35亿,群众身体素质稳步增强[1、2]。在此背景下,如何做好学校体育工作,提高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培养终身体育素养成为摆在广大体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一些研究表明,大学生体质持续下降与学校体育开展模式呈相关性[3、4],有研究认为在当前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变迁的情况下,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大学生群体对体育学习的需求,是影响大学生体质的一个重要机制[5-7]。鉴于此,我们通过建立部分体育项目的俱乐部制教学模式作为试点,实证比较俱乐部制体育教学模式和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对大学生体质影响的效果,为高校探索科学有效的大学体育教学模式提供参考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抽取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大一和大二公共体育课共800 名学生,其中400名学生采取传统体育授课教学,另400名学生参加俱乐部制教学模式授课。

1.2 研究方法

采用比较法和问卷调查法,对传统体育教学课学生和俱乐部制体育教学课学生的各项体质指标和教学主观感受效果进行比较研究。

1.2.1传统体育教学授课模式

形式为每周一次体育课,时长为90min,内容为综合课(包括田径、球类、体能等),考核按《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 》执行。

1.2.2俱乐部教学模式

1.2.2.1上课时间:每周安排3次上课时间,分别为周一、周三和周五的16:30-18:10。学生可任选一个时间段上课,多上课不限。

1.2.2.2上课内容:2017年体育俱乐部试点项目为篮球俱乐部、排球俱乐部、足球俱乐部、武术俱乐部、跆拳道俱乐部,俱乐部活动内容根据专项特点进行指导和练习。

1.2.2.3考勤:采用指纹机打卡形式,要求学生每周参加体育俱乐部教学活动1次以上,可在每周3次活动的任意一次时间段进行考勤。当学期参加所选体育俱乐部教学活动有效出勤总次数达16次(含)以上者为出勤合格。

1.2.2.4考核:综合考评学生学习体育课成绩,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由任课教师随堂评价,对学生的参与程度、学习过程、组织能力、技能水平、身心健康与社会适应进行考核。其中,包括上课出勤、学习态度、组织竞赛活动等占总成绩的(30%),运动技能占总成绩的(70%)。

1.3 数理统计法

使用Excel软件统计各项指标平均数。

2 结果与分析

2.1 俱乐部组学生体质指标与传统体育组体质指标比较

为明确俱乐部教学模式对大学生体质状况的影响,检测了学生身体形态、生理机能及身体素质等方面的指标,见表1-表6。

表1 俱乐部组学生体质指标与传统体育组体质指标比较 (男生组)

组别性别数量(人)身高(cm)体重(kg)胸围(cm)腰围(cm)臀围(cm)上臂皮褶厚度(mm)肩胛部皮褶厚度(mm)腹部皮褶厚度(mm) C男262166.963.284.477.59111.614.819.5 E男258167.162.685.376.989.51113.117.6

表2 俱乐部组学生体质指标与传统体育组体质指标比较(男生组)

组别性别数量 (人)坐位体前屈(cm)纵跳(cm)俯卧撑(次)1分钟仰卧起坐闭眼单脚站立(s)选择反应时(s) C男2628.63523.1/32.10.43 E男2588.837.623.6/37.10.45

表3 俱乐部组学生体质指标与传统体育组体质指标比较(男生组)

组别性别数量(人)安静脉博(次/min)收缩压(mm汞柱)舒张压(mm汞柱)肺活量(ml)台阶指数握力(kg)背力(kg) C男26279.3118.674.6364857.344.7124.3 E男25877.5115.976364356.945.8127

表1-表3显示,对于男性大学生,俱乐部组学生腰围、臀围及皮褶厚度指标数值均低于传统体育课组,坐位体前屈、纵跳、俯卧撑、闭眼单脚站立、握力、背力等指标数值均高于传统体育课组,安静脉搏、收缩压、肺活量及台阶指数等指标数值均低于传统体育课组学生。提示,俱乐部组学生在身体形态、心血管机能、力量素质、灵敏和柔韧素质等方面都优于传统体育课组学生,但耐力素质不如传统体育课学生。在反应时素质方面,也没有差异。

表4 俱乐部组学生体质指标与传统体育组体质指标比较(女生组)

组别性别数量(人)身高(cm)体重(kg)胸围(cm)腰围(cm)臀围(cm)上臂皮褶厚度(mm)肩胛部皮褶厚度(mm)腹部皮褶厚度(mm) C女138155.950.182.370.689.116.816.321.3 E女142155.750.38270.188.515.715.719.6

表5 俱乐部组学生体质指标与传统体育组体质指标比较(女生组)

组别性别数量 (人)坐位体前屈(cm)纵跳(cm)俯卧撑(次)1分钟仰卧起坐闭眼单脚站立(s)选择反应时(s) C女13811.324.7/21.133.60.47 E女14210.824.9/2336.80.43

表6 俱乐部组学生体质指标与传统体育组体质指标比较(女生组)

组别性别数量(人)安静脉博(次/min)收缩压(mm汞柱)舒张压(mm汞柱)肺活量(ml)台阶指数握力(kg)背力(kg) C女13878.5109.670.7249257.826.266.1 E女14276.6107.170.3243857.726.567.5

表4-表6显示,对于女性大学生,俱乐部组学生胸围、腰围、臀围及皮褶厚度指标数值均低于传统体育课组,纵跳、1分钟仰卧起坐、闭眼单脚站立、握力、背力等指标数值均高于传统体育课组,安静脉搏、收缩压、舒张压、肺活量及台阶指数等指标数值均低于传统体育课组学生。提示,俱乐部组学生在身体形态、心血管机能、力量素质、灵敏、柔韧和反应素质等方面都优于传统体育课组学生,但耐力素质与传统体育课学生相当,肺功能略低于传统体育课组学生。

体质检测的结果表明,通过俱乐部的学习,绝大多数学生在身体形态、生理机能、绝对力量素质等方面都有明显的改善,皮褶厚度的减少说明大学生肥胖的发展趋势得到明显控制。但统计数据也显示,男、女大学生的肺活量和台阶测试指数均有下降趋势,肺活量和台阶指数是耐力素质的代表性指标,可见俱乐部教学并没有提高大学生的耐力素质。推测,俱乐部活动多以专项技术和比赛活动为主要内容,而长时间的耐力活动相对安排较少,若业余时间学生自己缺乏耐力练习,可能会导致学生耐力素质不能提高或继续下降。

2.2 对参加俱乐部教学组学生教学效果的主观感受调查

为了解实行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对学生的教学效果影响情况,对400名参加体育俱乐部学习的学生进行了学生主观感受的问卷调查,主要从学生对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满意度、是否提高了学生的身体体质以及俱乐部教学形式是否提高了学生的运动兴趣等方面进行了调研,见表7。

表7 俱乐部教学对学生教学效果的主观感受调查

性数量俱乐部教学每周进行体育活动的次数(%)参加俱乐部是否参加俱乐部是否体育课结束后是否愿 别(人)的满意度(%)1次2—3次3次以上掌握了该项目技术(%)提高了身体素质(%)意继续坚持体育锻炼(%) 男25896.919.338.841.99389.197.6 女14298.621.135.243.791.570.491.5 合计40097.52037.542.592.582.595.5

问卷结果显示,有97.5%以上的学生对开设俱乐部教学表示满意,达到42.5%的学生每周会进行3次以上的体育活动,每周至少运动2次的学生比率也达到37.5%,有92.5%的学生表示通过俱乐部学习已经掌握该项目运动技能,82.5%的学生认为通过体育俱乐部的学习提高了自身的身体素质情况,而且这项调查的男生比率高达89.1%,有95.5%的学生表示俱乐部体育教学结束之后仍然会坚持规律性的进行体育锻炼。这一调查结果说明,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极大的促进了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热情,提高了体育活动的兴趣,从主观上达到了学生应进行体育锻炼的要求和目的。

3 结论与建议

本教学实践和调查结果表明:俱乐部制体育课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体质水平、降低肥胖程度,并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是符合学校体育改革的方向, 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但研究结果也显示,俱乐部制的体育教学在提高学生耐力素质、爆发力和柔韧素质等方面仍有欠缺,需要采取针对性的策略进行完善,以全面提高学生身体体质。因此,我们建议俱乐部制体育教学仍需在如下方面进行完善。

3.1 强化体育考核机制,建立学生运动量监控机制

鉴于学生在耐力素质、爆发力和柔韧素质方面的不足,在俱乐部教学之外,仍需考虑加大学生运动量的监督。可建立一套用于量化运动量的体育信息化系统,如,模拟小米手环的功能做成适合高校自身的智能手环,并通过app链接入学生智能手机中,终端接入学校学生管理系统,给入校学生建档立卡,规定学生每周达标的运动量,运动量可通过学生的热量消耗、跑步数量等指标进行评定,这个系统还可以纳入体育场馆管理、体质测试等更多功能,加强对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和监控,同时把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情况纳入学生体育课的最终成绩评定中。在学生自我约束力较差和受外界环境影响比较大的情况下,实行这一强制运动达标监控制度将是一个比较有效的可实施手段。

3.2 建立科学多样化的体质健康评价体系

按照《“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学生体育教学目标的要求,让学生能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并基本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熟练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1,2]。因此,在考虑到学生个性差异和主观喜好等因素的情况下,大学体育的考核需建立一个综合多元化的指标评价体系,包括课堂教学评价+身体素质评价+项目技能评价等。以充分调动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在提高体育兴趣的同时,加大身体素质的练习,全面提升身体体质水平。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新华社,http://www.gov.cn/zhengce/2016-10/25/content_5124174.htm,2016-10-25.

[2]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国发〔2016〕37号,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06/23/content_5084564.htm,2016-6-15.

[3] 李锋,覃林.高校大学体育课实行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可行性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2014,27(9):169-172.

[4] 朱海涛,杨帆,程亮亮.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开展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影响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7,37(3):97-100.

[5] 徐划萍,邱慧.大学生生活方式与体质健康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7,14(36):60-63.

[6] 李文源,谢清华,蔡旺.影响青年学生体质健康的相关因素[J].辽宁医学院学报,2016,37(2):93-96.

[7] 高千里.一健康中国背景下大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7,33(6):103-107.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Club PE and Traditional PE on College Students’ Physique

LI Feng, etal.

(Guangxi Normal College for Nationalities, Chongzuo 532200, Guangxi, China)

2016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6JGA369);2017年度校级教学改革研究课题(JGYB201743)。

李锋(1978—),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运动生理学。

猜你喜欢

体质俱乐部体育课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可有可无体育课?不!必须有!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体育课上的“意外”
讨厌的理由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