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摆手舞溯源及功能演变研究
2018-11-25周弈妙
周弈妙
土家族摆手舞溯源及功能演变研究
周弈妙
(华中科技大学体育部, 湖北 武汉 430074)
梳理土家族摆手舞起源几种说法,对“摆手舞”的起源进行了甄别与讨论,并对现行摆手舞的社会价值所在进行阐述与分析,达到人们对古老东方迪斯科摆手舞的重新审视,旨在提高人们对土家族舞蹈文化的认识,弘扬土家族摆手舞在当下社会价值所在。
摆手舞;溯源;功能;演变
土家族是一个中国历史悠久少数民族,2000年以前,世居湘、鄂、渝、黔毗连的武陵山区。土家族是由古代巴人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融合部分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逐渐形成的单一民族[1]。土家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土家族的先人们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创造了许多光辉灿烂的民族艺术文化,其中古老的“摆手舞”是土家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
“摆手舞”,土家语叫“舍巴”,多见于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恩施自治州、宜昌市的五峰、长阳,渝东南,黔东北等地。“摆手舞”流传广泛,名称不尽相同。有叫“舍巴日”或“舍巴格资”,意思是甩手或玩摆手;有叫“舍巴”的,意思是摆手;有叫“舍巴骆驼”,意思是跳摆手;有叫“跳年”(汉语),名称虽多,但表演形式和内容基本相同。
土家族文化艺术发展史是无文字记载的,靠的语言和舞蹈代代相传的。土家族特有的摆手舞,“西兰卡普”(织锦)、“哭嫁歌”等均视为土家族的瑰宝,称得上该民族特有的艺术精品。这些民间艺术与土家族的民族形成、历史发展、社会结构、经济生活、居住环境、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2]。它记载着土家族的历史变迁,积淀着土家人民丰厚的原始文化信息,讲述着土家人的生产生活方式,用动作传承者土家族没有文字记载的文明。
1 土家族摆手舞起源说法甄别
1.1 源自古代巴人的“巴渝舞”
“巴渝舞”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战前舞,即武舞。《左传》载3000年前“周武王伐纣,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故曰:武王伐纣前戈后舞。”那时,对这种特有的舞蹈并未命名,直到秦汉相争时,武帝善之曰:“此武王伐纣之歌舞也,乃令乐人习学之,今所谓巴渝舞也。”“巴渝舞”之名才在史书上正式提出。汉高祖为什么把这种战前舞命名为“巴渝舞”,有关巴渝舞之源探讨,众说纷纭。董其祥教授在《巴渝舞源流考》中,把“巴渝舞”之源结论为:“重庆北部四川东北部嘉陵江支流渝水(今名流江)一带居住过一种少数民族 人(巴人的一支),或称板木盾蛮,又称獠人,创造了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它发源于巴郡渝水流域,故名为巴渝舞。”胡宏基先生《解读巴渝舞》认定“阆中市保宁镇为巴渝舞之乡。” 晋人郭注释“巴渝”一词说:“巴西阆中有渝水,獠人居其上,皆刚勇好舞,汉高祖之以平三秦,后使乐府习之因名巴渝舞也。”也是从巴人定居的地理位置来命名的,加上我国中西部的部落不属北方游牧部落,住居地理位置相对的固定,可以认为巴渝舞是土家族摆手舞的萌芽[3]。
随着巴渝舞在土家族民间的延续与发展,智慧的土家族人同时创造出“踏蹄舞”、“羽人舞”、“盾牌舞”、“土家族摆手舞”等多种流派。据记载,公元940年,土家族统治者彭士愁与楚王马希范在溪州(今湖南永顺)结盟为记,永顺城郊存石刻古诗云:“千秋铜柱壮边陲,旧姓流传十八司。相约新年同摆手,春风先到土王祠”[4]。
土家族的摆手舞源于源自古代巴人的巴渝舞的说法在学术界还有一些不同的声音。学者陈延亮、黄建新在《摆手舞非巴渝舞论——土家族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系列研究之五》一文中通过对摆手舞、巴渝舞的产生年代、地区、民族属性、主要内容、艺术风格等几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得出土家族摆手舞源于土家族先民原始社会的劳动生活,而并非巴渝舞。学者刘玉堂、刘晓慧在《摆手舞与巴渝舞渊源和差异》一文中探讨了摆手舞与巴渝舞的渊源和差异,发现摆手舞源于劳动和社会实践,而巴渝舞是是一种武舞,在内容、功能及艺术特色上相差甚远。
1.2 源于土家人纪念先祖
摆手舞可溯源于土家族的茅古斯舞蹈。茅古斯舞蹈也是土家族流传至今的古老的表演艺术,它的出现也是在土家族在每年岁首年末节日中,与土家族摆手舞、踏踢舞、在祭祀中作穿插性分时间段表演。茅古斯以近似戏曲写意、虚拟、假定等技术手法,表演土家祖先渔猎、农耕、生活等内容,既有舞蹈的雏形,又具有戏剧的表演性,两者杂糅交织,形成浑然一体的祭祀性舞蹈[5]。茅古斯舞是土家族较早的原始古典舞蹈,动作简单、道具简陋、服饰粗糙、是一种还不成熟的戏剧形式。为了纪念祖先,模拟远古先民劳动的场景、生活的故事情节,通过舞蹈、道白等多种艺术形式来达表舞者情感。
土家人是敬天敬祖民族,为了感谢上苍,感谢自己的祖先,在祭祀节日时,便创造出土家族特有摆手舞。在土家族摆手舞流传区域,仍保存着摆手祭祀的习俗。《蛮书校注》卷十载:“巴氏祭祖,击鼓而祭。”佐证了这种说法。但凡古代的哪一种舞蹈均与祭祀活动有关,这也是与我国的传统文化息息相关的。关于舞蹈与古代祭祀活动的渊源在此不加多的阐述了。
1.3 源于土家人宗教信仰
土家族的摆手舞是一种群众性很强的集体舞蹈。是土家族人在劳作收获之余,以答谢天、地、祖先、英雄的祭祀舞蹈。舞蹈有“大摆手”、“小摆手”之分,数百上千人参加的称之“大摆手”,数十上百人参加称之“小摆手”。土家族这种群众性舞蹈,正是土家族凝聚民族精神,增加团结、交流情感的有效载体。
清乾隆二十八年编修的《永顺府志风俗篇》载:“各寨有摆手堂,又名鬼堂,谓是已故土官阴司衙署。每岁正月初三到十七日止,男女聚集,跳舞唱歌,名曰摆手,此俗犹存。”清同治九年编修的《龙山县志·风俗志》载:“土民祭土司神,有堂日摆手堂,供土司神位,陈牲醴,至期即夕,群男女并入,酬毕,披五花被,锦帕裹首,击鼓鸣钲,舞蹈唱歌……歌时男女相携,翩跹进退,故谓之摆手”[6]。可见,摆手舞是土家族人每年在隆重的祭祖时节进行的表演,并且神堂面前以集体摆手舞展现。它不仅仅只是为了娱乐,而是既浓重又庄严地对祖宗的进行的祭祀仪式,是土家族人民祖先崇拜的内化后的外在表现。这种说法在业界也普遍比较认可。
1.4 源于土家族的劳动和生活习俗
更有说服力的说法是,摆手舞源于家人的生产生活和生活习俗。摆手舞的素材来源于土家族先人们的狩猎、农事、日常生活习俗。分别以狩猎舞、农事舞、生活舞呈现。如狩猎舞,如“犀牛看月”、“赶猴子”、“磨鹰闪翅”、“拖野鸡尾巴”、“跳蛤蟆”等动作多以狩猎活动、摹拟禽兽活动姿态表现出来;农事舞,如“纺棉花”、“挖土”、“砍火渣”、“撒种”、“烧灰积肥”、“织布”、“挽麻蛇”、“插秧”、“种包谷”等,动作主要表现土家人农事活动;生活舞,如有“打粑粑”、“扫地”、“水牛打架”、“打蚊子”等十多种。这些生活气息较浓厚的摆手舞中的各种表现形式至今从未改变,足以说明摆手舞源于土家族的劳动和生活习俗一说。
摆手歌被称为土家族的史诗,没有文字的民族语言是传承历史唯一途径。摆手舞是歌舞浑然一体的综合艺术,是歌伴舞还是舞伴歌,现已无法考证了。传说很早以前有摆手唱歌,而摆手歌词全部用土家语演唱,其内容主要按时间和事件分四个章节部分,即“天地、人类来源歌”、“民族迁徙歌”、“农事劳动歌”、“英雄故事歌”。从摆手歌唱词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从原始渔猎社会开始,土家先祖祭天、敬神、拜祖乃至在武陵莽莽群山之中披荆斩棘、开荒拓野、筚路蓝缕的生活场景,歌声和舞蹈展现出的是一幅活生生土家族历史画卷。现流传保存下来的有两首摆手歌,正好是土家族语言记载历史见证。其中山歌《要吃饭就要挖土》和《点兵歌》必为摆手舞时要伴唱的,虽然歌词简单,音律简单,但却透出了土家族人朴实的生活哲理以及该民族的英雄崇拜理念。从摆手歌中也能证实摆手舞源于土家先民原始社会的劳动生活,是土家先民狩猎、迁徙、生产、生活的现实情况在艺术上的反映,它产生于原始社会,是土生土长的民族舞蹈[7]。
2 东方迪斯科“摆手舞”功能的演变
从土家族摆手舞的起源、发展历史的考证研究中,我们可以清楚的认识到这种古老的东方迪斯科舞蹈的神奇,土家族的先民们为了种需要,在早期已赋予了摆手舞“娱神、娱人”的单纯功能,经过历史洗礼的摆手舞,随着社会的经济发展,土家族也开始融于当今改革的大潮中,随之而来的土家族摆手舞在内容和形式上也逐渐发生演变,如今的摆手舞在新时代又肩负新的时代内涵。
2.1 传承民族文化,促进社会和谐
古老的土家族“摆手舞”是一种宗教、祭祖、祭祀庆典活动,也是土家族民集中历史教育的大平台。土家族是一个没有文字记载的民族,土家族的历史全靠传唱或其他的艺术形式来承载。摆手舞中的许多动作、唱词,都表达了对本民族祖先的缅怀、鬼神的敬畏、丰收、平安的向往;另外,摆手舞“摆手堂”场面宏大且庄严凝重、主角巫师表演得神圣威严、祭祀队伍更是痴迷虔诚,在这种族化强势能的训导环境中,整个族群潜移默化地、顺理成章的完成了对部族民众的教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在现代化新农村建设中,文化建设必不可少。作为土家族精神财富之一的摆手舞,它的成长和发展是这一民族最大的骄傲。现在的摆手舞作为对本民族的教化功能明显减弱,但担负着传承民族文化重任,丰富本民族在新农村时期精神文化生活,增进土家居民的身心健康是功不可没的。同时,和土家族居住在一起的还有其他的民族、他们有着相同的语言、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心理特征多民族通过摆手舞活动得到民族间的相互认同,相互交流,相互同化,相互帮助,强化了各民族团结的凝聚力和生命力。原生态文化形态的东方迪斯科摆手舞在多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上起到了积极性的作用,在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为构建新时期和谐社会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基础。
2.2 促进本地区的旅游业繁荣,拉动区域经济大发展
土家族人们集中居住在湘、渝、鄂、黔交界的山区,交通还不发达,经济还比较落后,大多数地区还没有摘下贫穷落后的帽子,在外来文化和现代经济的冲击下,土家族现代居民们的思想观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国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政策支持下,土家族的自治区域在民族旅游产业发展的如火如荼。他们深知,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作为旅游附产品的摆手舞,富有极大地开发价值。摆手舞作为一种大型舞蹈、原始的祭祀活动,不仅将土家族,还将汉族、苗族人民吸引、在土家族旅游深度开发的资源中,摆手舞可有大文章可做。因而,本区域的摆手舞普及与发展不但可以丰富人们娱乐的方式,而且更好、更快、更效地将地域性特色继而形成世界化,全球化,更好地、科学的为本民族与外界进行交流交往搭建了一个平台,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指导方针促进了本地区的旅游业繁荣,拉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提高了本地区人们的生活水平。
2.3 丰富全民健身内容,娱乐健身好选择
自全民健身计划颁布实施以来,街头巷尾、学校公园、广场码头等,有体育自行健身的地方,到处能看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身影。摆手舞是土家族居民最为普及的大型群众体育健身娱乐活动,通过摆手舞的活动,直接表达当地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抒发和宣泄个人的情感,使居民在工作之余身心得到满足。摆手舞素有东方迪斯科之称的舞蹈,对身体的协调性和心肺功能要求较高,对全身的肌肉、关节和韧带有着良好的锻炼效果。摆手舞是一种大型集体舞蹈,群众基础深厚,它的开展与普及极大地丰富了全民健身项目内容,还能使练习者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态,促进身心健康。
延续千年的东方迪斯科摆手舞是土家族的民族文化符号和民族风情的优秀艺术形式,已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保护。摆手舞这一传统体育活动已经走下神坛,成为全面健身体育项目、民族体育表演项目、学校体育教学内容,民族旅游特色活动,因此,古老的东方迪斯科摆手舞将以特有的时代风姿、健身价值、娱乐价值和社会价值走向人类体育的大舞台。
[1]杨圣敏等.中国民族志[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6.
[2] 赵昌毅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艺术变迁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3:47-73.
[3] 陈伦旺,刘刈.土家族传统艺术探微[M].广西:广西民族出版,2006(3):58.
[4] 中国文化网:土家族摆手舞.
[5]李伟.土家族摆手舞的文化生态与文化传承[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1):143-146.
[6] 陈廷亮,黄建新.摆手舞非巴渝舞论——土家族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系列研究之五[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7):44-47.
[7]胡萍,蔡清万.武陵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文献集成[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96-99.
[8]田世高.土家族音乐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13.
[9]刘芝凤.中国土家族民俗与稻作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23.
On the Origin and Functional Evolution of Tujia Clan Dance
ZHOU Yimiao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74, Hubei, China)
周奕妙 (1991—),助教,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