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位一体目标体系下的“体教融合”

2018-11-25孟昭莉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体教融合体教后备

孟昭莉,陈 玲

面对我国体育后备人才资源不足的状况,为了竞技体育之路的可持续发展,我国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便不断进行尝试。从“体教结合”到“教体结合”,虽然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仍然存在“体教”分离的情况,于是又提出了“体教融合”的发展之路。而健康促进、运动技能掌握以及健全的人格培养这三个体育课程目标的提出则更好的诠释了如何进行深入的“体教融合”。在体育教育方面,只有这些最为基础的目标达到了,才能有机会进一步成为我国竞技体育人才的基础力量,为我国体育后备人才提供鲜活的动力。

1 关键概念的界定

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体育课程是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一体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2014年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明确指出:体育课程要达到体质健康促进目标、运动技能掌握目标和健全人格培养目标的要求[1]。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三位一体目标体系。

1.1 三位一体目标体系概述

“健康促进是促进人们维护和提高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是协调人类与环境之间的战略,规定个人与社会对健康各自所负的责任。”而体育课程要达到的体质健康促进的目标则是:在协调好人类与他们所处环境过程中不断促进学生体质的健康与发展。关于运动技能的解释很多,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性便是:按照一定的技术要求而完成的某种特定行为[2]。那么三位一体目标体系的运动技能掌握目标我们可以理解为完成对某种运动技能的掌握和科学的运用。健全人格是人格教育的总体目标,而人格教育是一种发展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健康的和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格为目的的教育[3]。

1.2 “体教融合”发展历程

为了实现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学者提出了“体教结合”,目前国内体教结合形成了“混合型”模式、“省队校办”模式、“清华模式”和“南体模式”4 种[4]。虽然在计划经济时期取得过很好的效果,但是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在“体教结合”模式下,教育和体育部门各自为政,资源无法共享使运动员文化水平普遍偏低而导致的运动员退役后再就业难,继而造成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缺乏、训练队伍萎缩等一系列问题[5]。在“体教结合”20年的时间之后,面对诸多弊端,有人提出的“教体结合”理念。“教体结合”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为实现以人为本和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体育回归教育本原,以教育系统为主导,结合体育系统的资源优势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并通过这一培养机制的过渡逐步实现我国竞技体育体制的改革[6]。”不管是“体教结合”还是“教体结合”很显然,他们都割裂了体育和教育,只是治标不治本。想要使我国体育之路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将“结合”层面深化为“融合”。

于是乎便又有学者提出了“体教融合”的理念,这是针对“体教结合”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可持续发展的培养体育后备人才新理念。“融合”一是指溶解、融化,二是指调和、和洽,在面对“体教结合”已经无法满足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时刻,我国教育界和体育界应统一思想,要认识到学校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把竞技体育纳入到教育之中,把运动训练纳入到学校体育之中,使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相结合,从而培养优秀的体育后备人才,实现自身的持续健康发展[7]。

2 国内外体教融合研究现状

2.1 国内

2012年,上海市政府发表了《上海探索“体教融合”新路》的文章,首次拉开了改“体教结合”向“体教融合”方向发展的序幕。在实践过程中上海市采取了如下措施:在思想上使体育和教育部门统一认识,构建人才共育和体教融合理念;在组织保障和工作机制方面他们构建了体教融合式人才培养工作新体系;在战略部署方面,他们将深化体教结合提升至“提高上海学生健康水平和促进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新的推动力”的高度。在进行了一系列的措施后形成了体育教育良性互动、校园体育锻炼风气逐渐形成的初步成效,这为我国“体教融合”发展模式开了一个很好的先例[8]。

2.2 国外

2.2.1 美国“教体融合”模式

作为体育强国的美国,在高校的“教体融合”中做的非常好,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去借鉴的。在美国,大学生运动员管理完全遵循“学术水平等同性”原则,以确保其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大学生运动员入学时除了要有优秀的运动能力外,对他们的学业方面也有很严格的要求,如,高中学历、课程成绩合格等。在他们入学后,运动员大学生在文化学习方面的要求也和普通学生没有差别[9]。这和中国的入学降分、训练成绩抵学分等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模式,这也许就是在美国的优秀大学生运动员令人追捧,是一种无上荣誉,而在我国提起体育生就会想起“头脑简单、四肢发达”之说了的原因。

2.2.2 德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

在德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分为3个阶段,第1 阶段的初级培养主要是从体育俱乐部和学校的中小学中选择有天赋的青少年运动员;第2 阶段的中级培养和我国大体一致,由各级体育学校和体育特色学校培养优秀的苗子,体校的训练则由各协会负责,体校的管理由教育部门负责,运动员的文化教育也是由教育部门负责的,运动员的文化学习和普通中小学的学习是一致的。第三阶段则依据学生的文化成绩进行淘汰,对文化成绩通过的学生进行集中管理,在集中管理的训练营里,除了要接受系统的训练外,还要专注于学习[10]。

美国、德国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上重视训练与文化的和谐发展,文化教育与运动训练处于平等地位,保证运动员的文化学习与运动训练都得到有效提高,从而使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发展走上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显然是我国需要借鉴和提高的。

3 “体教融合”推广的难点分析

关于我国“体教融合”的障碍和难点颇多,但总结起来可大致分为2个层面,一是管理层面,二是意识层面。

3.1 管理层面

目前,“体教融合”的难点和关键点便是管理层面,体制改革势在必行。八十年代开始实行的“体教结合”模式是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代提出的,它符合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体育发展的实践中,“体教结合”从运行机制到管理体制都已显现出不足,我们需要进行更深层次的“体教结合”,从而达到“体教融合”的目标。虽然如此,但体制的改革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更多的时间去探讨去实践,从而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发展之路。但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我国体育要想持续发展下去,体制改革是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3.2 意识层面

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力,而意识能动性的突出表现是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在这点,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一是社会大众意识的能动作用。二是体育者自身意识的能动作用。

首先让我们从大众意识能动作用来分析为什么在美国体育后备人才总是源源不断的。这和他们的思想意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就像前文中提到的,美国的运动员大学生在美国民众的心目中就是顶尖人物,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运动员。正是在这种观念下,在美国民众中,体育与生活已融为一体,这便是意识能动性的积极作用。然而在我国,人们普遍认为体育就是一个边缘化的东西,致使体育行业发展前景不是那么光明,愿意去从事体育行业的人更是寥寥无几,甚至有些人还会去制止自己的孩子向体育方面发展,我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岌岌可危。

其次然我们从自身意识能动作用方面来分析。中国有句古话叫:“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在劝勉我们要自我力求进步,发奋图强,包容万物,不断进取。现在有许多体育人在抱怨,抱怨国家不重视体育,社会不重视体育,自己又不去努力去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我们在寻求外界的帮助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内在的修炼。

在马志和等人写的《国外教育系统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共性经验及其启示》中提到:在美国的大学生运动员是走“一条龙”形式走上来的,在“小—中—大”的培养模式中他们除了要接受严格的训练外,学校在学术方面的要求也和普通学生是一样的,如果大学生运动员的学习成绩没有达到标准,那么他将失去参赛的资格。很显然,在美国人的意识当中,一个人的体育项目好不代表他可以享有不学习的特权。在中国,不管是大学生运动员入学也好,考核也好,都享有一定的特权,而人恰恰都是有懒惰心理的。在这种意识形态之中实现真正的体教融合是很难的。

4 三位一体视野下的“体教融合”新模式的构建

面对“体教结合”的脱节现象,如何使我国体育与教育共同发展,实现真正的融合,这是摆在我们眼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我们将以三位一体的目标体系视角下谈体教融合培养理念的构建,深入贯彻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引领内容”思想。

4.1 运动技能掌握目标视域下的“体教融合”

在运动技能掌握目标上,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小-中-大”培养模式,大力发展学校体育,从源头抓起。在小学、中学和大学的各个教育阶段,按照各阶段的年龄特点,在教授文化知识,发展学生德、智、美的同时也要全面发展体育,特别是中小学阶段,让学生掌握一定运动技能,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基础,某些具有天赋的学生可以在体育方面不断发展,充实我国的体育后备人才资源。

技能分为运动技能和智力技能,要想使我们的运动技能达到一定的水平,仅仅是简单的动作模仿是不够的,还需要学会科学的运用。在进行技术动作操作时我们要懂得为什么这样做能跑的更快、跳得更高、投得更远等,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前进的目的。而实现这些除了要进行系统科学的训练,理论教育必不可少。所以,运动技能掌握目标的实现应该向德国学习,打破体育与教育“分家”的局面,深化改革,实行“体教融合”培养理念 ,而在构建我国“体教融合”过程中必须以共同培育出综合全面发展的体育后备人才为努力方向。

4.2 体质健康促进目标视域下的“体教融合”

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但是在我国应试教育的体制下,体育被弱化为边缘学科,学生体质普遍下降[11],这严重影响了体质健康促进目标的实现,更不利于我国体育后备人才的储备和培养,为了实现目标,体育和教育部门必须求合作、谋发展,为实现学生的体质健康目标而共同努力。

4.3 健全人格培养目标视域下的“体教融合”

人格教育是一种发展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健康的和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格为目的的教育。由于体育和教育的脱节,我国涌现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退役运动员再就业难、运动员普遍素质低以及社会上人们对于体育的一些偏见等是制约我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原因。所以,深化体教结合改革,真正实现体育教和教育融为一体,在培养人的过程中,使其人格与社会发展相适应,能够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足,那么体育后备人才资源也不会像现如今这样匮乏。

5 结束语

面对体育后备人才资源不足的现象,我国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就提出“体教结合”,并作了了一系列的尝试。但是,教育系统和体育系统各自为政,情况仍不容乐观,继而又提出了“体教融合”的发展理念。我们本着“目标引领内容”的理念,构建了三位一体目标视阈下的“体教融合”体系,即技能掌握、体质健康和健全人格。体质健康促进是发展之源,健全人格是立世之基,技能掌握则是在前两项具备的情况下加以科学训练的必然成果。这三者就像一个稳固的三角形,构建了一个牢牢的金字塔,基底牢固而扎实,也必然会有人一点点的迈向金字塔的顶端。试想,这些基础的,通过学校体育教育培养出来的基础人才充足了,体育后备人才将不断涌出,那么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之路受阻的现象也必将逐渐得以缓解。这样,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之路也自然是水到渠成。

[1] 于素梅.从三位一体的目标体系谈体育教学质量促进的策略[J],体育学刊,2014.7:94.

[2] 吴旭东.试析运动技能概念的本质属性及其学习含义[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6(21).

[3] 郑雪,试论人格教育的意义、目标和原则[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96(4).

[4] 翟丰,张艳平. 江苏省普通高校体教结合模式研究[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29(1):84-87.

[5] 韩会君,徐建牛,吴武彪,广东省实施“体教结合”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23(2):6.

[6] 阳艺武,刘同员,“体教结合”与“教体结合”的内涵解读[J],体育学刊,2009,16(5):45-47.

[7] 初少玲,上海市体教融合的实践探索与理论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3,29(3):115-116.

[8] 张 雄.美国高等教育中“教体融合”模式初探[J],江苏高教,2012,3:154-155.

[9] 户永伟,吴志建,周 兵.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J].中国学校体育.2016,3(1):85-87.

[10] 马玉芳,李勇,关于我国实施“体教融合”的体制难点及制度设计的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4,35(3).

[11] 翟丰、张艳萍,“混合型”体教结合模式向“体教融合”模式的发展[J],体育学刊,2013(20).

猜你喜欢

体教融合体教后备
后备制动系统可在紧急情况下为轮胎放气
体教融合: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协同治理
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思考——对《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诠释
中国体教融合推进的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
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教融合的现实困境与发展诉求
我国冰球“贯通化”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冬奥会视域下黑龙江省冰上运动后备人才培养与发展策略研究
体教融合模式下体育专业学生人才培养探究
体教融合的实践探索与难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