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普通高等院校健身气功队建设路径研究
2018-11-25姚兵
姚 兵
健身气功是以自身形体活动、呼吸吐纳、心理调节相结合为主要运动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1]。国家体育总局印发《健身气功发展规划(2013-2018年)》文件中明确了健身气功在学校大力发展的趋势。近年来,健身气功在高校这座文化载体上快速铺开,诸多高校将其引入课堂教学和日常训练比赛,据相关数据统计,目前全国开设了健身气功课程的高校已有近百家,参加“全国高等院校健身气功比赛”的高校也于2016年上升至110所。在贵州省行政部门与地方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部分高等院校相继组建了学校健身气功队伍,积极参加贵州省和国家组织的各类健身气功比赛,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1 普通高等院校健身气功队发展的重要性
1.1 有利于带动校园健身气功发展
普通高等院校健身气功推广一直是健身气功研究学者们最为关心的事情之一,据目前研究发现,普通高等院校健身气功的开展形式较为单一,主要原因在为专业师资力量的严重短缺。健身气功社会体育指导员和裁判员队伍,等级比较高的主要在少数的高等体育专业院校,而普通类院校和基层相对较少,这严重制约着健身气功在高校的全面推广和发展[2]。身气功队带动校园健身气功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推动师资队伍的建设。队伍想要获取好的比赛成绩和影响力,教练员就要不断地通过外出培训等方式提升自身的理论和技术水平,从而带动学校师资队伍建设,逐步满足的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等课程的需求。二是培养较高水平和高水平青年人才队伍辅助教师开展健身气功。在健身气功推广普及的过程中,扩大健身气功的受众人群,不能仅仅定位于中老年,尤其不能忽视青年一代,因为“谁赢得了青年,谁就赢得了未来”[3]。因此,将队员们派到人数众多的社团活动、俱乐部、展演等形式中,通过以“生带生”的方式协助教师开展健身气功活动,弥补师资的短缺,丰富开展形式。
1.2 有利于推动地方全民健身发展
健身气功作为全民健身气功项目,是政府大力推广的主要项目之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大力发展群众喜文乐见项目,扶持推广太极拳、健身气功等民族民俗民间传统运动项目。高等院校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基地,聚集者丰厚的教育资源,这是其它机构不能与之媲美的。服务社会是高等院校四大基本职能之一,健身气功队的建设正好与之契合,通过与地方健身气功站点进行深度合作,充分利用队伍的专业性带动地方健身气功项目的普及化,规范化发展,从而进一步推进地方全民健身发展。
2 贵州省普通高等院校健身气功队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师资力量不足,建队学校相对较少
2016年贵州省第六青少年健身气功高校组比赛来看,贵州省高等院校参赛队伍只有9所高等院校,分别是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贵阳中医学院、贵州工商职业学院、贵州省旅游学校、贵州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学院、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遵义师范学院,相比与全省高等院校总数来说只能算是冰山一角。通过访谈发现,大部分教练员都是近两年的才从事健身气功教学和训练工作,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技术水平都有待提高,师资的不足已明显成为了健身气功队建设的最大绊脚石。
2.2 后备人才不足,出现人才断层
后备人才是影响队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访谈2016年参加“体育彩票杯”贵州省第六届青少年健身气功交流赛的9支高等院校代表队教练员发现,其中有6所院校反应第一次组队或是学生即将实习,没有后备人才,需要从新进行选材和训练。从2016年至2017年贵州省高等院校参加全国高等院校健身气功比赛情况来看,2016年有贵州大学、遵义师范学院、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4所高等院校参加,2017年减少至两所,分别是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通过调查发现未能参赛主要原因是前一批队员进入实习或以毕业,现有队员无法达到参赛水平。
2.3 未有健全的相关制度
制度是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是人才队伍建设保障机制中的重要一环。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度的缺失和不健全会直接影响队伍的建设。通过调查第六届青少年健身气功交流赛的9所高等院校发现,仅有2所学校校制定了参加此次比赛具体方案,4所学校制定训练时间安排表,9所高等院校均未制定队伍管理制度,大多是停留在口头表达上,训练的随意性较大。
2.4 训练周期短,技术水平整体不高
通过调查2016年参加“体育彩票杯”贵州省第六届青少年健身气功交流赛的9支高等院校发现,只有3所学校是保持日常训练,其余6所学校是接到比赛通知后临时组队训练。从比赛成绩来看,临时组队的学校与保持日常训练的学校相比,集体项目和个人项目技术水平均有较大差距。有8所学校的教练员认为本校队伍技术水平与全国高等院校比赛的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3 贵州省普通高等院校健身气功队建设路径
3.1 采用“G-U”方式共同建设
“G-U”是指“Government-University”的缩写形式,“G”指的是地方政府部门,“U”指的是大学,本文中“G”主要是指省、市体育行政部门,“U”主要是指高等院校,“G-U”是指高等院校健身气功队伍由省、市体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共同建设。“G-U”共建具有以下作用,一是提供政策扶持。正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如教师外出培训以及健身气功队参加各类赛事的机会。二是提供足够的资金保障。资金是健身气功队运行的物质保障,依据国家体育总局印发《健身气功发展规划(2013-2018年)》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文件精神,要进一步加大健身气功经费投入,培养出一批高水平专业化人才。贵州省、市相关部门应该积极推行“G-U”共建,不断增加健身气功示范学校和站点数量,同时加大高等院校健身气功开展的资金投入,形成以地方政府部门为主导,高等院校为主体的共建模式,从而有力推动贵州省各高等院校健身气功队建设基数的扩大化和技术水平的高端化。
3.2 加强专业师资建设
师资是衡量一个学校软实力的主要的因素之一,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技术水平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当前全国普通高等院校中未能全面开设健身气功项目课程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缺乏健身气功项目的师资[4]。在面对健身气功师资不足,贵州省相关部门更应该抓在前,组织多样化、专业化的健身气功技术和理论培训,既可以组织集中培训,也可以派健身气功专家在省内进行巡回培训,逐步形式系统化的培训体系。进一步加大高等院校健身气功一级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健身气功裁判员的培养,扩大专业师资人群基数,提升贵州省高等院校健身气功师资高覆盖率,为高等院校健身气功队建设提供充足的师资保障。
3.3 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学生认知度
宣传是让人们快速认知陌生事物的一种方式。加大健身气功在高等院校宣传的主要目的就让更多的学生能够认知和练习这项目民传统体育运动。正所谓亲耳听到不如亲眼看到,亲眼看到不如亲身体验到,因此,健身气功的宣传应该尽量做到“听”、“看”、“练”三位一体,才能让学生充分认知健身气功项目的特点、文化、美感,让学生流连忘返,再加以比赛获奖激励制度予以辅助,高等院校健身气功队建设所需的后备人才队伍无忧。
3.4 加强健身气功队制度建设
制度在社会中无处不在,有人的地方就会有制度。邓小平也曾说“制度问题不解决,思想作风问题也解决不了”,因此,从制度本身属性上看,制度具有很强的行为约束力,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度建设是高等院校健身气功队建设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贵州省各普通高等院校应该主动制定健身气功队建设的相关制度和规定,如队员选拔制度,教练员和队员管理制度,训练方案以及教师与学生的激励制度等等,形成完成的制度体系,从而确保健身气功队的教练和队员能按照既定要求进行训练,尽可能的避免队伍从人员选拔到日常训练再到外出比赛呈现出地随意性。只有在完善的制度下健身气功队的建设才会更加的规范化、纪律化、高效化,是让一支支健身气功队伍快速成长的制度保障。
4 结论
健身气功是国家未来大力发展的全民健身项目之一,高等院校作为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自然而然成为了健身气功项目开展的主阵地。健身气功队作为学校培养的高水平人才队伍,对我国健身气功日后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研究发现贵州省普通高等院校健身气功队的建设存在着建队学校少,后备人才不足,制度不健全,训练周期短,技术水平整体不高等问题,这将对贵州省普通高等院校健身气功队的建设有着重要影响。
[1] 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健身气功二百问[M].北 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
[2] 吕吉勇,杨慧馨.高等院校健身气功推广方式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2,30(5):77.
[3] 陈卫东.毛泽东青年教育思想对当代青年的启示[J].湖湘论坛,2005,18(2):27-28.
[4] 项汉平,丁丽玲等.健身气功在普通高校的开展现状及发展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47(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