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继续教育“精准供给”助推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

2018-11-25赵艺凡

成人教育 2018年1期
关键词:新生代学历农民工

赵艺凡

(曲阜师范大学 继续教育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

国家统计局发布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以及人社部关于农民工的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城镇就业人员4.14亿,农民工占2.73亿,农民工仍以青壮年为主,平均年龄为38.6岁,40岁以下的农民工占65.9%,新生代农民工已挑起城市建设的大梁。[1]在建设包容性、公平性、共享性的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每个社会成员都有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弱势群体更应当享有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2]国家陆续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并采取一定的措施着力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程度已成为衡量城市文明与否的标准,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社会问题。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城市外来人口,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面临诸多障碍,“落地却难生根”,继续教育“精准供给”是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必由之路。[3]

一、继续教育“精准供给”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意义

1.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继续教育的应然功能

国内外大量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证明,继续教育是突破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瓶颈的必然途径。[4]继续教育可以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需求,进行对口式、专业化教育供给,职业方面,继续教育可以为其提供实用性的专业技能和资格培训;学历方面,继续教育可为知识文化水平偏低的新生代农民工提供补偿教育,提升学历层次,补充知识文化。此外,继续教育能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促进其自由全面地发展。

2.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社会对继续教育的期待

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背景下,社会需要大批高质量、创新型人力资源以应对新常态下的社会转型,继续教育能够提升我国的人力资本,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推进城镇化进程和建设终身学习城市的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备受关注。2014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服务工作的意见》提出“切实解决农民工面临的突出问题,有序促进农民工的市民化。”[5]2016年,教育部颁布《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行动计划》,旨在提高农民工的学历层次、专业技能和文化素养,圆农民工求学梦。[6]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关系着社会和谐和文明程度,继续教育责无旁贷。

3.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新生代农民工对继续教育的诉求

新生代农民工由农村走向城市,需要提升整体素质,实现社会角色的转化。而在现实生活中,新生代农民工处于社会主体的边缘,其认知能力、适应能力、劳动能力、生活能力、创造能力均陷于捉襟见肘状态,他们比任何人都需要继续教育,都需要终身学习。[7]研究调查数据表明:相比上一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和培训水平明显提高,更有激情和活力,城市融合意愿更强烈,渴望通过自身的学习和奋斗在城市扎根定居。[8]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城市,面临着经济危机、社会地位边缘化、孤独无助的融入障碍,他们渴望提高生存技能和自身素质,获得城市居民平等的社会地位,享受应有的社会福利和待遇,充分地融入城市大家庭,在城市中获得归属感和幸福感,提升生活品质,实现人生价值。他们对成人教育有着较高期待,希望能够通过接受继续教育寻求更大的发展和提升空间。

二、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中的继续教育需求

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包括经济、社会和心理三个层面,经济层面的融入是立足城市的基本需求,包括劳动就业、工资收入、衣食住行等;社会层面的融入是适应城市生活的进一步要求,包括社会适应、文化接纳、身份认可、政治地位、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等;心理层面的融入是新生代农民工深度融入城市的标志,包括归属感、自我实现、身份认同等。新生代农民工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对继续教育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亟需针对性地提升职业知识与技能,促进经济融入

经济边缘化是阻碍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首要问题。新生代农民工由于学历低、就业渠道单一、就业观念狭隘、社会关系网单一的现状使得他们难以在短期内找到高收入、工作环境舒适的稳定工作。一些城市将能买房作为“城市人”的标准,致使一些新生代农民工沦为房奴,试图通过买房子来改变自己的“身份”和“地位”,经济压力使他们苦不堪言。经济障碍无法破除,新生代农民工就无法立足于城市,更不可能很好地融入城市。新生代农民工亟需通过继续教育提升职业知识和技能,拥有一技之长,弥补学历劣势。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参加职业技术培训才能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增强岗位适应能力,更好地应对产业转型发展,提高经济收入,最终实现终身就业。

2.亟需提升文化素质和交往能力,促进社会融入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方面的障碍主要表现在社会参与和政治地位偏低,社会关系狭隘,文化隔阂,生活习惯、价值观与城市居民格格不入。由于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新生代农民工在工作中付出了同样的劳动,可总是只拿到“净工资”,得不到一些基本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在社会交往方面,由于受教育水平有限、缺乏文化素养和人际交往技巧,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常常面临各种障碍,社交圈子越来越窄,最终沦为城市边缘群体。在多元、全纳文化的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迫切渴望被社会接纳、认可;渴望在城市中收获自己的爱情、友情;渴望开阔视野、跟上时代发展步伐;渴望走出边缘地带,撕掉特殊群体标签。为了更好地融入城市,新生代农民工需要通过社会文化教育提升综合素质,从内在素养和外在行为上实现与城市生活的完美转换,提高社会地位、政治地位和自身社会认同度,进而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实现自身市民化、社会化和现代化。

3.亟需通过心理引导增强幸福感和归属感,促进心理融入

新生代农民工背井离乡到了陌生的城市,心理上无法适应,易产生孤独无助的情绪,对城市没有安全感和归属感。加之部分本地人对农民工群体带有偏见,一些不公正待遇使得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有明显的低劣感和受歧视感,强烈的自尊心使他们的城市融入的过程矛盾而艰难。此外,新生代年农民工进入城市中,工作的压力、同龄人优越的“出身”和学历使他们产生自卑感和落差感。新生代农民工渴望通过继续教育提升自信心,获得成就感,形成价值观的融合。同时,新生代农民工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继续教育引导,他们渴望通过继续教育转变观念,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不断追求梦想和自我实现,获得认可和接纳,提升幸福感,增强城市归属感。

三、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继续教育“精准”供给策略

1.推行“学历+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岗位胜任力

继续教育应将培养创新型新生代农民工作为教育目标,推进“学历+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岗位胜任力。2016年,教育部颁布《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行动计划》,计划在2016—2020年间,每年资助30万名农民工接受继续教育,以提升农民工的整体素质,圆农民工的求学梦。[9]首先,在学历教育方面,目前我国社会还未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 以“文凭论人才”的现象普遍存在,学历仍是就业的“敲门砖”,新生代农民工若想在城市的就业竞争中获得优势必须提升自身学历层次,以进入就业基本门槛。对于高中学历起点的新生代农民工,为他们提供专科或本科学历继续教育,实行学分制,鼓励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学分积累,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其次,在职业教育方面,应立足新生代农民工的岗位需求,探索校企合作、产教相融教育模式,深入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场所,与单位共同制定教育内容和计划。再次,应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职前培训、就业指导、在职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未入职前,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职业倾向测试,开展一些就业培训和指导课程,用科学的方法判断他们的职业取向和职业兴趣,帮助新生代农民工进行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帮助他们找准自己的职业定位。入职后,可对他们进行及时的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升职业技能。同时,应当设置一些职业道德课程,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提升职业认可感和荣誉感。最后,开发与新生代农民工岗位紧密对接的专业和课程,借助信息化手段,开发优质继续教育资源。建设网络教育平台,实行“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学历与技能并重,面授与网络教育共同进行,使新生代农民工借助信息化手段,通过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更新知识,学习新的职业技能,突破时空限制,及时满足其多样化教育需求,提升自身的岗位胜任力。

2.搭建社会交往平台,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继续教育可利用信息化手段为新生代农民工搭建“线上+线下”结合的社会交往平台,构建多维度的社会教育支持体系,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交往能力。首先,可在城市中设立“互助学习角”,鼓励城市中各行各业的人参与进来,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学习文化知识,新生代农民工也可以在“互助学习角”将自己的一技之长展示给大家,把自己熟练的操作技能教给其他人,这样既可以让新生代农民工获得知识也可以使他们提升自信心,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其次,成立一些“80后”“90后”互动交流机构,鼓励新生代农民工参与进去,认识一些各行各业的同龄人。继续教育可以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学会一些基本的社交礼仪,提升与他人的沟通能力,使他们在社会交往中更加自如,更好地与他人交往,进而走出边缘地带,促进社会融入。

3.提升文化素养,增进文化认同与融合

文化认同与融合是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重要切入点,继续教育在新生代农民工市民意识的养成、价值理念的塑造、文明素质的提升等方面起着桥梁作用。继续教育应为新生代农民工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社会氛围,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培养兴趣爱好,提升文化素养,从精神层面融入城市。为此,可以为新生代农民工组织一些休闲娱乐活动,让他们在工作之余培养一些兴趣,充实他们的生活。例如,计算机学习角、知识大讲堂、读书俱乐部等。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产业都在进行大的变革,一些新的技能需要人们快速掌握。新生代农民工只有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定期 “充电”,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才能顺应时代和城市的发展步伐,不被社会所淘汰。

4.消除心理障碍,提升归属感和幸福感

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中存在的心理障碍,要建立新生代农民工心理辅导平台,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消除心理障碍,提升幸福感和归属感,实现人生价值。首先,应为新生代农民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传递良好的价值观念,培养他们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建立新生代农民工交流中心,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心理辅导,为他们解答一些心理困惑,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克服一些心理障碍,提高他们心理适应能力。其次,继续教育应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合理地规划自己的人生,设立合适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定期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访谈和指导,了解他们的困惑,引导新生代农民工逐步实现人生价值,在城市中寻找自信心和成就感。最后,继续教育要消除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之间的心理隔阂,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摆正心态,消除排斥心理,形成身份认同和自我认同的统一,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对待城市,培养城市“主人翁”意识,提升城市生活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16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7-04/28/content_5189509.htm#1.

[2]赵艺凡.关注弱势群体促进社会公平:《成人教育促进弱势群体社会融合研究——教育社会学视角》评析[J].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2017(1):70—72.

[3]许传新.“落地未生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社会适应研究[J].南方人口,2007,22(4):52—59.

[4]周彦兵.生命历程理论视域下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需求与供给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6:9—12.

[5]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

[6][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印发《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行动计划——“求学圆梦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http://www.workeredu.org/news/zhengce/10846.

[7]高志敏.成人教育社会学(第一版)[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379.

[8]刘林平,王茁.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及其形成机制:80后农民工与80前农民工之比较[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136—150.

猜你喜欢

新生代学历农民工
学历造假引发法律纠纷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新生代”学数学
藜麦,护卫粮食安全新生代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学历军备竞赛,可以休矣
新生代“双35”09式
创意新生代——2018伦敦New Designers展览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