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策略探析
2018-11-24赵环宇鞠文强
赵环宇 鞠文强
摘要:采用文献分析和实地调研等方法对当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近十年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迎来了繁荣发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受到项目科学性不足和竞赛机制不完善的制约。建议:新时代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应依据项目发展程度、区域差异和民族聚居程度等因素寻求特色发展道路;巧妙利用村寨建设和大型活动扩大影响力;积极融入科技因素,使古老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关键词:新时代;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策略
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有近千种,其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676项,起源于少数民族群眾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和宗教祭祀等日常活动,同历史环境和军事战争密切相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遗产。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顺应新时代深化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和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需要,国家体育总局与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在时隔12年后,于2018年1月再次出台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规范性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文件指出,新时代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事业的总目标是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促进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文献提出文化自信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主题,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探讨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价值,指出当前的困境是:在现实背景上,面临体育全球化商业化的双重逼压;在自身条件上,面临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地域性与封闭性的制约;在动力基础上,面临传承发展机制的单一性与滞后性。建议强化文化认同、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加强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传播。文章对当前发展状况的分析深入透彻,尤其是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传承性给予充分肯定,但在对策与建议方面的论述过于概括,缺乏实际调研。文献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进行分析,认为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实践和理论建设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发展中存在隐忧,提出应调整竞赛项目、允许少数汉民族运动员参赛和限制专业运动员参加比赛等建议。文献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研究进行总结,从研究方向的演变、传承机制和总体情况等方面进行述评,文献内容集中在对现状的分析,缺少具体、清晰的未来发展策略。
本文旨在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大背景下,通过对当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存在制约其发展的问题,充分探究并寻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新的发展策略。
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现状与特点
在中国知网(CNKI)中,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检索到2008~2017年近十年间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中文发文量与学术传播度如图1所示。
从文献学角度进行分析,总结出当前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现状如下:
(一)近十年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繁荣发展。2008~2017年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中文发文量共计3507篇,整体呈逐年递增趋势;2017年发文量是2008年的1.5倍,涨幅较大;2014年单年发文量达到417篇,约为2001~2007年8年发文量的总和;学术传播度也在逐年上升,主要原因为从事和关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人员不断增多。
(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过程具有波动性。虽然数据整体呈增长态势,但无论是文献被引量还是中文发文量都不是直线增长,媒体发文量更为明显,波峰出现在2011年和2015年附近,原因为2011年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贵阳市举办,2015年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鄂尔多斯市举办。波动性的增长一方面体现出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四年一届的全国性赛事,发展动力过于单一。
(三)学术传播度有待提升。虽然文献被引量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但2014年43l篇的最高被引量远远低于其他体育学研究领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最高被引文章为2007年8月涂传飞等发表在《武汉体育学院学报》的《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的概念及其关系辨析》,被引量331篇,较其他体育学经典文献多达数千篇的被引量仍有较大差距,说明当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高水平研究者较少,长期从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学者也较少。
二、存在的问题——以蹴球项目为例
蹴球又被称为“脚下斯诺克”,与蹴鞠运动同起源于古代的“踢石球”,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红楼梦》第二十八回中有这样的描写“培铭”往东边二门前来,可巧门上小厮在甬路底下踢球……”,其中的“踢球”,就是蹴球的早期形式。蹴球受到满族、回族、蒙古族等多民族群众的喜爱,1999年成为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笔者通过实地调研、专家访谈等形式对蹴球项目进行深入调查研究,以蹴球项目为例,对当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项目科学性不足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以蹴球项目为例:蹴球场地与球象征天圆地方;两种不同颜色的球攻守相互转换符合阴阳学说;战术中的连蹴、双蹴、借球和回避分别对应着兵家思想中的“一鼓作气”“一箭双雕”“苦肉计”和三十六计的最后一计“走为上”;对手间没有身体接触,一方蹴球时另一方退出场外,体现了儒家文化中的“礼”与“仁”。但项目科学性不足使得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不能充分展现,限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长远发展,主要体现在竞赛规则和理论深度两方面。
1.竞赛规则有待完善
一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观赏性不佳,不是运动本身不够精彩,而是繁琐复杂的规则使项目无法发出原本的光彩。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中,蹴球竞赛场地总是有些冷清,因为在没有深入了解蹴球竞赛规则的前提下,很难欣赏比赛,复杂的竞赛规则使得赛场气氛沉闷,不利于项目推广。
还有一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精彩紧张,极具观赏性,但危险系数过高,例如木球和狩猎,比赛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运动员受伤的情况,这也是满族传统体育项目狩猎只是表演项目,一直没有成为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的主要因素。竞赛规则的制定应以保护运动员安全为基本准则,否则无法在校园和青少年间进行推广,不利于项目的长远发展。
2.理论深度有待挖掘
大部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采用“模仿式”教学方法,即学习者模仿教学者的技术动作,而不清楚技术动作的原理。例如蹴球项目中的回旋球技术,运动员完全依靠观察教练的技术动作自行练习,技术动作难于掌握,由于缺少技术动作的力学分析,竞赛规则也无法明确标准动作,导致比赛过程中经常发生分歧,判定尺度无法统一。
在理论上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深入挖掘整理,不仅能够规范竞赛规则,便于推广传播,也能够从技术动作科学发力的角度对运动员的身体起到保护。
(二)竞赛机制不完善
1.赛事运营情况不佳
项目的推广需要以良好的赛事运营作为依托,篮球通过NBA联赛受到全球关注,网球的四大满贯赛事具有上百年的悠久历史,对网球项目的全球推广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除四年一届的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外,几乎没有其他高影响力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盛会,将便于推广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单项发展为常规赛、积分赛,完善相关联赛机制,将利于扩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力。大连民族大学通过开展校园蹴球联赛,使蹴球项目在校园内普及,若可以将此项联赛扩展为民族院校联赛、东北地区联赛、全国高校联赛甚至世界高校联赛,将会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蹴球项目运动中来,将蹴球项目国际化。
2.缺少运动员教练员资格认定标准
传统奥林匹克竞赛项目在我国已有了较好的发展基础,形成了从青少年到国家队的完备体系,运动员和教练员的资格认定也有统一的标准与待遇,但目前还没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相关资格认定标准。从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青少年在入学考试时不能享受照顾加分政策,教练员也没有对应的职称评定标准,造成了目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校园中推广困难的现状。尤其是中小学校园,从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运动员、教练员多为兼职,赛前短期培训不利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特别是一些难度较高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应参照国家评定运动员、教练员的标准,结合赛事规模,设置对应的运动员、教练员等级,完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认证制度。
3.汉族参与较少
大连民族大学作为辽宁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训练基地,不仅开设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公选课,也在校运动会中增设蹴球、狩猎、押加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学生的参与度和热情都较高,但一些规则的设定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其中汉族学生无法参加正式比赛尤为突出。在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中,蹴球项目要求所有参赛队员的民族成分必须为少数民族,一些喜爱蹴球项目的学生因无法参赛而选择放弃,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发展。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具有交融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仅具有各自的民族特色,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长远发展离不开汉族在内的56个民族的积极参与。2015年,在第十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中,珍珠球项目修订了规则,允许不超过20%的汉族队员参加,极大地推动了珍珠球项目的发展,校園中珍珠球项目的参与人数增加,普及度极大提高。
三、新时代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策略
(一)走中国特色发展道路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自身的巨大优势与特点,应坚持走中国特色发展的道路,即按照项目发展程度不同、区域差异、民族聚居程度不同分类别个性化发展。
1.项目发展程度
已具有一定普及度及发展基础的项目,在科学性和赛事制度上不断优化的同时,应提高项目的国际推广度。韩国的跆拳道、日本的柔道作为其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已成为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我国虽在全球范围内极力推广武术文化,但由于武术项目的特殊性很难成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可挑选具有中华文化特色且便于推广的项目进行国际间交流。应注重对濒临失传项目的保护与传承,尽快完成数字化抢救保护工作,同时分析其传承遇到的困难,在尽可能保留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精华的前提下进行转型升级,以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求。
2.区域差异
区域差异可细分为经济发展差异和地理位置差异。经济发展差异表现为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前者可以发展投入性较大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舞狮,后者可开展对场地、器材要求较低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毽球。地理位置差异表现为沿海、有江湖地区可优先发展水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例如独竹漂、龙舟等。
3.民族聚居程度
少数民族聚居区应利用自身优势发展本民族特色传统体育项目,形成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少数民族散居区可发展便于推广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促进民族团结。
(二)利用资源扩大影响力
1.借助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指少数民族人口相对聚居,且比例较高,生产生活功能较为完备,少数民族文化特征及其聚落特征明显的自然村或行政村。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可借助当前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建设快速优质发展。发展特色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仅是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也是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品质和知名度的提升,可更好地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
2.借机冬奥会等大型活动
2022年北京冬奥会是一个向世界展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难得历史机遇,急需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体育冰雪项目向世界传播东方文化。民俗专家赵书在兼具深厚历史与文化底蕴的蹴球运动的基础上,借鉴古老的冰上体育游戏“蹋鞠”,将竞赛场地改为冰面,竞赛用球改为上球面下平底的铜钹形,取名“冰蹴球”。在冬奥会申办阶段,冬奥申委将“冰蹴球”列入申冬奥宣传活动中,并有望作为表演项目亮相2022年北京冬奥会。将蹴球转型为“冰蹴球”不仅促进蹴球项目的发展,更有利于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发扬和光大。发展冰蹴球项目对“北冰南展西扩”“冰雪体育长廊”和“3亿人上冰雪”等计划都是强有力的支撑,应有更多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加入为北京冬奥会助威的团队。
(三)融入科技因素
新时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也应融入更多的科技因素。2018年韩国平昌冬奥会向全世界展示了科技体育的魅力,超高清电视服务、5G网络、VR虚拟现实观赛体验等高科技增加了体育的趣味性与群众参与度。与之相比我国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将科技因素融入其中,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运动器材装备升级、赛事运营升级,才能在社会主义新时代彰显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独特魅力。
四、结语
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关键期与转折点,通过对当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为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培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增强各族群众身体素质献计,对新时代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新观念、新思路、新机制、新办法展开积极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