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制与践行互动下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研究

2018-11-24周海燕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7期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践行习近平

周海燕

摘要: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符合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规律,是理论与实践互动作用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萌芽于陕西梁家河村7年插队实践,扎根于县、区的基层锻炼,成熟于治省治国的实践,在十八大以来的治国理政中走向体系化、制度化,并继续指导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建制与践行二者相互“趋向”之耦合度,深刻影响着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效。

关键词:建制;践行;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

一、引言与文献述评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力量。近代中国近百年实践证明,群众路线是我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启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纪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八个字,明确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为国为民。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科学内涵主要包括:人民主体观、人民幸福观、人民利益观,它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科学地回答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目的与根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校准仪,亦是衡量新时期治国理政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备受关注,学界展开了广泛讨论。

(一)关于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或习近平群众观研究。通过中国知网等文献检索,以習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或习近平群众观为关键词,相关硕士论文近20篇,主要围绕理论基础与内涵展开讨论。在其理论基础方面,学界形成了两种主要观点。一是认为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张富文(2017)指出以人民为中心,是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核心价值理念。二是认为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是习近平群众观的理论基础。在习近平群众观的主要内涵方面,李先伦(2015)等认为包括对群众地位的精确定位、对群众利益的系统认识、群众立场、党群干群关系等,其核心内涵是以民为中心、群众利益至上。

(二)关于习近平群众观的制度建设研究。周蕴蓉(2015)等认为习近平群众观的制度建设,体现在改进党的领导干部工作作风上、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群众工作方法与时俱进等方面。

(三)关于习近平群众观的实践研究。黄晓英(2015)、张秀琴(2015)等探讨了习近平在群众观思想指导下,在福建、浙江等地的实践与优秀经验。

综上所述,已有研究在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之理论基础、主要内涵、制度建设与实践研究方面,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未能从“互动”的角度,对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之建制与践行加以深入论证,未能揭示习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理论与实践之互相推动、互相转化的动态发展关系。

本文认为,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理论与实践互动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本文拟从建制与践行互动的角度,对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展开阐述。

二、基层实践夯实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之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活动的创造者,群众队伍的扩大伴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毛泽东指出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中国共产党应当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

梁家河村插队锻炼,是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之感性期。1969年-1975年的7年梁家河插队锻炼,习近平同志彻底实现了与群众的融合,深得老百姓的赞赏,“为群众做实事是习近平始终不渝的信念”“群众需要什么、近平就干什么”“近平一心为民办事又善于为民办事”。1974年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成为梁家河大队支部书记,是当时在陕北两万多知青中的第一个支部书记。7年中,习近平同志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真正理解了老百姓,了解农村。梁家河村的插队历练,习近平同志由知识青年转变为地道农民,融入了农村基层生活,参与改造农村面貌的实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指“环境的改变和人的自我改变的一致”,是“革命的实践”。

正定县与宁德区基层从政时期,是习近平的人民观由感性至理性的过渡期。1982年-1985年习近平同志担任河北正定县委书记,迈出了治理农村的第一步。他注重基层调查,经常骑车到各公社、各大队的农民家中,邀请专家学者到正定县进行调研,最后摸索出“半城郊型”的经济发展模式。1983年正定县工农业生产水平增长56%,人均收入增长75%,粮食单产与总产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水平。1988年-1990年习近平担任福建宁德地委书记,针对群众意见极大的干部占用公房问题,他指出,“当官不要想发财,不能因为两三千人的利益而影响三百万群众的积极性”,严格清退公房,以实际行动回应了民意呼声。正定县与宁德区基层从政期间,在如何治理农村、为民服务与维护群众利益等问题上,习近平的人民观有了进一步发展。

浙江从政期,是习近平人民观的理性期。2002-年-2007年习近平担任浙江省委书记,他继续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为浙江经济发展做出较大贡献。习近平同志对于如何治理与建设浙江省,有了诸多思考,并见诸报端,主要集中在《之江新语》与《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两本著作中,习近平同志及时回答了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提出了诸多推进经济发展的科学主张。《之江新语》232篇短论中,多篇是习近平对群众观的理性思考,如“把帮扶困难群众放到更突出的位置”“凡是为民造福的事一定要千方百计办好”“树政绩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民谋利益”“面对面做好群众工作”“办法就在群众中”“善于同群众说话”“为民办实事旨在为民”“主仆关系不容颠倒”“群众呼声是作风建设的第一信号”,朴素而通俗易懂。《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一书中,习近平同志指出,“办实每件事,赢得万人心”“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智慧和力量”“跟着群众跳火坑”,提出创建生态省、全面建设“平安浙江”、建设文化大省、建设法治浙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制度。此时期,习近平以人民观作为指导思想,融入了浙江省经济建设中,亦体现在治理浙江的制度建设中。

长期基层一线锻炼与扎实的调查研究,奠定了习近平人民观的实践基础,推动其由感性向理性的飞跃,并在理论与实践互动作用下,继续深入发展。

三、建制与践行互动推进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习近平人民观从感性走向理性,符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宗旨,糅合在治国理政的制度建设中,运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在建制与践行互动作用下,实现了再次飞跃。

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之深化期。自2012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迈开了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一步深化,主要体现在多次重要讲话中。如:人民共同富裕观。2012年10月,十八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又如:坚持群众观。2012年11月,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执政党最大的危险就是脱离群众,要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强调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再如:人民目标观与人民立场观。在十八大以来的多次会议与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日臻凸显,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等。

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作用,推动了习近平以人民為中心的发展思想之深化,并体现在十八大以来治国理政的诸多制度与方略中。

十八大以来的5年,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融合在治国理政的各项制度建设上。首先体现在治党治国方面,全面从严治党与依法治国以维护民心。为保证党的执政根基与民心基础,习近平同志提出全面从严治党与全面依法治国,五年来制定、修订了近80部中央党内法规,2013年中共中央先后颁布《中共党内法规制度工作五年规划纲要(2013-2017)》《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工作规划》与《中央巡视规划工作(2013-2017年)》等,党规与国法相互协调,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统筹推进。2012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八项规定,是改进党内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重要标杆。其次体现在民生保障方面,加强民生制度改革与缩小贫富差距。为开创健康中国新局面,中共中央先后颁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等,以开创新征程;为缩小贫富差距,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2016年习近平同志提出扶贫开发战略,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贫困地区群众的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变,就不能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阐述了扶贫工作的发展方向和实现途径。同时完善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加强了社会治理制度建设与社区治理体系建设。

无论是浙江执政时期的《之江新语》,还是作为国家领导人的治国理政方略,实质都是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系化、制度化演进,并运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理论与实践二者互动推进。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在实践中不断发展,而发展了的理论又推动实践的深化,二者呈现互动促进之关系。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走向成熟。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主要体现在:第一,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治国理政“五位一体”总布局与“四个全面”战略的理论基础。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总布局,确立“保证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建设法治国家、实现社会安定”“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等目标,是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之体现。2014年12月,习近平提出“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四个全面”战略规划立足于习近平“一切以人民为中心”的群众观之上,终极目的是为了人民的幸福、保护人民的利益。第二,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根基。十八大以来,我国在法治建设与党的建设上成效显著,法治政府、司法公正与法治社会正在推进,“老虎”与“苍蝇”一起拍,反腐倡廉力度最大,深得民心,维护了中国共产党立国根基。第三,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脱贫攻坚战略的根源。无数党员干部深入农村基层,走精准扶贫道路,落实习近平“在扶贫的道路上,不能丢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之号召,全国各省扶贫攻坚战取得良好成效。2017年2月,江西省井冈山市成为全省首个脱贫摘帽的地区,共有4000多名贫困户被摘牌,过上了小康生活。事实证明,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了和谐社会的发展,亦推动了中国经济持续良序发展。

在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指导下的十八大以来的治国理政实践,其实质是推动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更为完善的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的方略,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一步体系化、制度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是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之成熟体现,指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人民谋幸福与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报告中多次被提及,彰显了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执政为民的决心。

四、结语

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源自实践,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作用,促使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与时俱进中动态发展。习近平人民观萌芽于梁家河村,扎根于县、区的基层锻炼,成熟于治省治国的实践中,在十八大以来的治国理政实践中成功运用,并走向体系化、制度化,成为十九大的核心主题,并继续指导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遵循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发展路径(实践——理论——再实践——理论),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现再次飞跃的历程,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基本原理。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规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治国理政方略的逐步推进,其根本宗旨是实现“一切以人民利益为中心”与“发展是为了人民”。实践证明,当代中国经济的持续有序发展与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是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二者相互“趋向”的生动体现。

建制与践行互动下的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与实践二者相互“趋向”之耦合度,深刻影响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效。

猜你喜欢

以人民为中心践行习近平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中国改革的成功取决于科学的理论指导
弘扬遵义会议精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浅议在党建中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大力弘扬“东汽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项必须做好的育人工程
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
标题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