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机制探析
2018-11-24宋振航王文奎
宋振航 王文奎
摘要: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时代,在准确理解法律素质的内涵、把握大学生法律素质现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培养大学生法律素质的有效途径,应从以下几方面形成合力:第一,构建充分有效的价值认同机制;第二,发挥具有孵化功能的法治环境育人机制;第三,完善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机制,让大学生在理论教化和实践体验中对法律素质的培养形成充分自觉。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机制
一、大学生法律素质内涵逻辑
通常来讲,法律素质是建立在法的基础上,涉及公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法律信仰、法律意识、法律知识、法律行为等。对于大学生来说,“法律素质是指大学生在通过家庭影响、社会舆论和学校教育的基础上,把对法律知识和理论的掌握和理解,形成良好的法律主动意识和理念,从而内化为具体的行为方式,形成正确的、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发展,当代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受到文化多元化、体制传统化、自身观念弱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要想让当代大学生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健康成长成才,必须要对大学生进行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法律素质培养。
二、调查问卷基本情况分析
本文以陕西省部分高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院系、年级的分层比例抽样方法,在文献调查的基础上,采取自编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经过探索性调查,形成问卷初稿;经过试用、修改后形成正式问卷。同时基于当代大学生群体特点,运用个案访谈法,真正发掘大学生法律培养方面的现状、存在问题及成因,以便得出更为科学的研究结论和建议。在调查过程中,实际发放问卷700份,回收有效问卷654份,有效回收率达到93.4%,满足了问卷分析的基本要求,调查样本见表1。
三、大学生法律素质调查分析
(一)对法律意识的认知。法律意识属于社会意识的一种,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对现行的法律和法律现象的心理体验、价值评价等各种意识现象的总称。调研数据显示,大学生中存在不尽人意的现象,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许多事缺少法律意识,如当被问到“处理较复杂的事情,你是否想到用法律手段解决?”这个问题时,选择“遵守法律规定解决”的占60.7%,选择“找老师、同学、家长帮助”的学生占20.1%,选择其他方式的占19.2%。这一现象反映出当前部分大学生有较强的法律意识,能够运用法律来约束自己的行為,达到法律自律,但同时,也不乏法律意识比较薄弱的群体,这种现象应当给予关注。
(二)对法律常识的认知。通常来讲,法律常识是指人们对法律的性质、目的和作用的具体认识和了解,对法律内容的把握以及对法律的良好运用。在有关法律常识的问题“全国法制宣传日是哪一天”的选项中,大学生选择全国法制宣传日为12月4日的人数仅达39.1%,其他错误选项达44.6%,甚至“不知道”的学生竟然达16.3%之高。调查结果说明大部分学生已初步具备了基本的法律常识,但少数大学生对基本的法律常识不熟悉而选择了错误选项。
(三)对法律行为的认知。法律行为是衡量大学生法律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如在问及“当遇到法律问题时,你通常会采取哪些行为”时,有19.8%的学生选择“总是遵守法律”,34.7%的学生选择“有时遵守”,只有45.5%的学生选择“怕麻烦,很少遵守”。同时,当被问及“假如不幸遭到抢劫或是被盗,您会报案吗”时,只有12.3%的学生选择“会,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数据表明,少数大学生的法律行为较为乐观,这是由于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过程中,一般都具备了正确的法律认识,但是仍有少数学生法律行为出现消极倾向,在行动中经常出现做出违背法律要求的行为。
四、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机制
大学生肩负着努力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和依法治国的历史重任,切实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法律精神,铸造大学生的思想品格,使他们知法、守法、尚法,愈发显得重要。针对上述调查结果,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强化认同,构建充分有效的价值认同机制。教育管理是培养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关键性要素。建立符合大学生特点和需求的教育管理模式,不断增强大学生对法律素质的认同。首先,要强化大学生对法律素质培养的认同,不仅要让他们自愿主动去接受法律素质的培养,增强自身对法律知识、法律常识、法律行为的认知能力,力图通过对法律素质的整体认知,达到对其的充分认同,使其内化为具体的行为,最终与法律素质培养的要求相一致。其次,要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把课程教育与法治文化渗透结合在一起,形成主题鲜明、符合大学生认知规律、相互衔接的大课程观下的课程体系。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课程教学的核心,来培养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再次,要考虑大学生自身特征和教育规律,以科学发展观为思想引领,切实加强课程建设,不断改革教育内容和教学载体,使其认清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认清自己的社会责任,引导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二)优化氛围,发挥孵化功能的法治环境育人机制。环境育人是培养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基础性要素。借助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促成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内化。大学作为先进文化的生长点和传播点,为学生的自身发展和法律素质的培养提供了成长基地,创造了内在需求,对此,首先要将法律素质培养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通过各种基础设施、活动场所、环境氛围等载体宣传优秀文化,价值观念等,增强法律文化凝聚力和感染力,使学生在良好校园氛围中提升法律素质能力,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自觉习惯,从而能使大学生客观地了解自身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懂得人生价值的实现方式,树立为社会做贡献的思想观念。同时,形成完善的现代教育资源平台。高校学生法律素质培养要充分发挥微信、微博、社区等网络新媒体和以电视、报纸、广播为主的传统媒体资源的舆论作用,通过发布、转发和评论与法律知识、法律素养培养相关的信息,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收并认同法律素质对其的重要性。
(三)加强建设,完善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机制。制度保障是培养大学生法律素质的重要性要素。完善制度保障体系,跟进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与自我认同的进程,保障法律素质内化的正确方向。首先,要完善管理制度。通过建立与法律素质相一致的日常管理制度,把法律素质的要求贯彻在每条具体的规章中,与日常生活对接和引领,转化成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基本信念、生活惯性,使之真正被大学生所认同,逐渐内化为内在信念和自觉行为。其次,要重构监督制度。通过对当代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培养要求,采用自我监督与师生互相监督等多种有实效的监督考评制度,多方位考察学生的法律素质。再次,要创新激励制度。多渠道、多层次地激励学生遇到事情,要通过正确的法律渠道解决问题,进一步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引导整个大学生群体法律素质的培养。
总之,在新时代背景下,当代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应从新的实际情况出发,明确培养大学生法律素质面临的问题,探析法律素质培养的新途径,积极培养大学生法律素质长效机制,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巩固、强化、提升法律素质,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