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金融化下经济安全审计

2018-11-24

商业会计 2018年1期
关键词:金融国家经济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会计学院上海201209)

一、经济金融化背景下经济安全审计的意义

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当今世界民粹主义和孤立主义抬头,国家经济安全问题尤为重要。我国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的“免疫系统”,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是其应有职责。2015年12月中央和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明确指出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是国家审计的重要目标。原国家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2015)在其主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一书中,将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定为国家审计当前的首要任务。纵观近30多年来的国际重大经济动荡事件,多以金融危机形式爆发。在我国,房地产行业的持续高涨、2015年下半年的股灾、近年来社会资金的“脱实向虚”等社会关注的焦点都与经济金融化相关。在2016年底的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刘家义审计长提出了防范资金“脱实向虚”、由微观审计向微观审计与宏观审计相结合的转变等要求。经济安全审计是关乎一国家或地区的带有宏观性、长远性、前瞻性的宏观审计,而目前我国国家审计业务基本都是针对国企、金融企业、行政和事业单位等的微观性的审计,因此,研究经济金融化对经济安全审计的影响,对基于微观审计实现宏观的经济安全审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相关文献评述

国外如日本、美国虽然早在上世纪80—90年代就提出国家经济安全的概念,但国外关于经济安全及其审计的专门研究较少。国外更多地是把经济安全与国家安全相联系,从事件或问题入手分析国家经济安全。国内早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有专门研究国家经济安全的文献。张幼文(1994)最早从经济全球化角度来认识国家经济安全,之后有关国家经济安全的研究不断涌现,如陈凤英(2006)、雷家骕(2006)、顾海兵(2014)等,这些文献,基本都从经济全球化角度,将国家经济安全定义为抗击外部冲击的能力,同时,顾海兵等(2014)提出了经济安全研究应强调宏观性、历史性、国情性、长远性。

国内关于国家经济安全审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近年来的审计研究中,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有关国家经济安全概念及其内容;二是国家审计为什么能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即国家经济安全审计的依据;三是国家审计如何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即经济安全审计的实现。还有的文献就金融安全或地方债务与经济安全的审计进行了专门研究(陈岚、刘升华,2015;唐滔智等,2015;)

关于国家经济安全概念与内容,杨建荣(2009)根据新古典主义分析了国家经济安全是抵御外来风险冲击的能力,就其外延来说,他认为我国当前的国家经济安全问题主要包括金融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环境安全、信息安全等,国家经济安全研究应避免“泛化”倾向;左敏(2011)认为国家经济安全内容主要是财政、金融、国有资产、民生、资源环境和国家信息等方面的安全;徐向真(2013)将国家经济安全概念归纳为状态、能力和维护国家经济利益的行为三种含义;王善平(2012)认为国家经济安全是保障国家经济独立自主、经济社会稳定有序和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和因素的总和。

关于国家经济审计的依据和实现问题,相关研究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其审计依据和实现问题。如蔡春等(2009)从审计历史、理论、法律、国际经验以及现实等五个层面论述了审计依据,并从创新审计模式与构建经济安全审计预警系统两方面探讨了实现路径;曹越、姜丽平(2014)从受托责任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论述了审计依据,并从监测、鉴证、预防、预警、纠偏和修复六个维度论述了其实现机理;左敏(2011)从对公共权力、公共资源、公共政策、国际竞争引致公共风险等方面的监督论述了其实现路径;徐向真、吴娜(2013)从国家审计的内在特征和政府外在需求论证了审计依据;还有文献从国家审计体制变革上探讨其实现问题(徐向真,2013;尹平,2011; 曹越等,2015); 周兰、 李慧(2013)以政策性审计(宏观审计)与非政策性审计(微观审计)为核心,构建了实现国家经济安全审计的政府模型;王素梅(2012)从国际审计体制比较角度论述了其实现问题;刘成立、蔡闫东(2011)从审计资源和其他资源的整合角度研究其实现问题。

诸多研究给本文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价值,但以上关于国家经济安全审计研究,很少涉及到经济金融化的影响,对经济金融化背景下的国家经济安全审计研究尚欠缺,本文拟在这方方面对现有研究有所补充。

三、经济金融化概念及其经济效应

要研究经济金融化对经济安全审计的影响,首先要阐述经济金融化的概念及其经济效应,对这一问题国内外的研究较为充分,诸多研究从不同侧面和角度阐述了该问题,这里对相关已有研究和结论梳理如下,以备后文的进一步论述奠定理论基础。

金融化研究的权威学者Epstein(2007)将新自由主义、金融化和全球化并称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变革的三大进程。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后,“金融化”成为国外研究热点。近年来“经济金融化”也成为我国金融领域的研究热点,之前,国内对该问题多以马克思的虚拟资本演绎出的虚拟经济为研究对象。

西方不同流派经济学对经济金融化研究观点并不一致。西方主流经济学的金融化主要是指利用金融技术及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将实体资产置换为金融资产的过程(Blackburn,2006;Langley2008),其实就是金融发展理论,其理论基础是新古典经济学,该理论认为金融深化与自由化是经济发展的 关 键(Goldsmith,1969;Mckinnon,1973;Shaw,1973), 该理论中的大多数实证研究表明,金融发展缓解了收入 分 配 不 平 等 (Beck et al.,2007;Jeanneney and Kpodar,2011 等)。西方激进经济学派多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批判脱离实体经济的金融化导致生产萎缩和收入分配不平等(Roberts,2006;Callinicos,2010),在微观上认为金融化导致股东权益至上(lazonick and O′Sullivan,2000;Roberts,2006;lazonick,2012;Gonzálezand Sala,2013)。Epstein(2005)认为,“金融化是指金融动机、金融市场、金融参与者和金融机构等在国内外经济和社会中的地位不断提高的过程。后凯恩斯经济学派认为金融化中“食利者”会抑制生产,要求政府对金融领域进行干预(Crotty and Epstein,2008、2009;Crotty,2009);调和学派注意到了福特积累体制的崩溃,研究了金融化下资本积累模式向金融资本积累模式的转变(Boyer,2000;Aglietta,2000;Aglietta、Breton,2001),也有从经济周期理论的角度来解释经济金融化现象,认为金融化是生产衰退导致金融领域的繁荣(Arrighi,1994)。

国内对经济金融化的研究多是对国外研究成果的介绍和总结(段平方,2012;周游、张成思,2016),或以“虚拟经济”、产业“空心化”、“脱实向虚”为题进行的研究。周游、张成思(2016)认为经济金融化表现大致分为四大类:一是金融部门的日益膨胀;二是非金融部门的金融化;三是食利阶层财富和权势的膨胀;四是广义的资产证券化。对经济金融化的原因及其经济效应的研究较为丰富 (如周长富等,2016;鲁春义;舒凯彤、韩雨霏,2016;刘笃池等,2016; 崔鹏伟,2013 等),这些研究大多认为金融化的原因主要是实体经营困难、实体利润低微、货币超发,金融市场化、贸易金融开放等。对经济金融化的效应分析多在承认金融化对经济的正面作用的前提下,认为金融化存在抑制生产、导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加大经济波动、提高经济杠杆等经济效应。而且金融化对积累的社会结构存在影响(丁晓钦、鲁春义,2014)。商品金融化在拉大商品价值实现空间时间的同时,使其价格脱离实际供求,加大商品价格波动,导致通货膨胀等 (牛桂千,2016;张成思等,2014)。企业金融化会导致股东利益至上,导致企业管理层过分追求财务收益,加大企业管理层和员工的收入差距等(蔡明荣、任世驰,2014)。以上不少研究从提振实体经济和对金融领域的监管等两方面提出了治理经济过度金融化的建议。

四、经济金融化对经济安全审计的影响

关于国家经济安全概念,徐向真(2013)将国家经济安全概念归纳为状态、能力和维护国家经济利益的行为三种含义;王善平(2012)认为国家经济安全是保障国家经济独立自主、经济社会稳定有序和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和因素的总和。关于国家经济安全审计的内容,原国家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2015)认为主要包括财政安全、金融安全、国有资产安全、民生安全、资源环境安全、信息安全等六个方面。以下分别就以上所述的经济金融化的表现及其经济效应,结合经济安全审计的具体内容,阐述经济金融化对国家经济安全审计的影响。

(一)经济金融化使金融安全成为经济安全审计的首要内容

经济金融化的首要特征表现为金融部门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与地位大幅提高,政府、社会经济主体都与金融部门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整个经济社会活动都置于金融这一大网络中。在经济金融化背景下,金融危机一旦发生,其危害性更广、更深。因此,守住金融系统与整个经济系统不发生系统性的危机成为经济安全审计的底线,即维护金融安全必将成为经济安全审计的首要内容。在金融安全审计中要防止过度金融化、高杠杆化,要防止财政、国企和居民的高杠杆导致的金融危机。

(二)经济金融化下国有资产安全审计需重点关注实体经济的“脱实向虚”

经济金融化会抑制生产,随着资产、商品金融化及其价格波动的加大,股票、期货、房产等金融市场上短期暴利机会的增加,不少国企受到暴利的诱导,会把主要精力放到金融投机上,而将微利的实体业务边缘化。通过投机可能会博取短期的暴利,但罔顾金融市场上的巨大风险会给国有资产安全带来巨大的风险。近年来,我国经济“脱实向虚”现象比较严重,不少国企热衷于房地产、股市、汇市、资金理财、期货等,在可能带来巨额短期利润的同时给国有资产安全带来的巨大的风险隐患,并可能导致其主业逐步失去竞争力。

(三)经济金融化下经济安全审计要特别注意表外业务

经济金融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金融技术的不断创新,这些创新往往会逃避金融监管和国有资产管理法规,将大量的负债和风险置于表外,所以,在经济金融化下进行经济安全审计,要注意使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要充分了解企业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系统,对其所从事的各种投资、投机的风险进行深入分析,不能就报表论报表,要对企业表外的资产、负债,潜在盈亏进行完整的审计。

(四)经济金融化下民生安全审计意义凸显

经济金融化的效应会加剧社会收入分配的不均,微观层面上会导致股权至上,忽视职工的收入和利益。这种情况下民生安全审计的意义将更加突出。同时,为避免金融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用于民生保障的社保资金投资安全审计更为重要。所以在经济金融化背景下,维护民生安全审计,要从更广义的价格稳定、收入分配、职工权益保障、社会保障资金安全等多方面来评价民生安全问题。

(五)经济金融化赋予了信息安全的全新含义

经济金融化下,尤其是在全球金融化背景下,国家和大型企业的经济信息安全将更加重要。一旦国家和大型企业的经济信息、投资活动被对手知悉,就可能导致未来产供销和投资上处于不利地位,甚至导致巨大的投资损失。同时,经济金融化下,也要注意一些非商业秘密的经济信息的透明公开,尤其是金融机构经营信息的透明公开,至少在政府层面要及时掌握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行状况,只有政府及时掌握丰富的经济信息,才能准确判断经济状况,为可能的系统风险作出预案。

(六)经济金融化下国家经济安全审计需关注苗头性、普遍性的问题

经济体的系统风险往往开始表现为苗头性的、不会引起关注的问题。系统性的风险多是人们没有意识到的“风险”,被预知到、被防范的“风险”一般不会真正带来巨大风险。所以,在经济金融化下,国家审计部分在微观审计中,要注意财政、金融机构、国有企业等一些普遍性的、苗头性的风险隐患,要及时对这些风险隐患进行重点调查研究,做到防患于未然,将风险扼杀于萌芽。

猜你喜欢

金融国家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央企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多元金融Ⅱ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