棚圈对不同牦牛冬季体重变化的影响*
2018-11-23杨光宗郭红宝刘培培斯确多吉汪诗平
杨光宗 郭红宝 刘培培 斯确多吉 ,4 汪诗平 ,4
(1.西藏那曲国家科技示范园区;2.那曲地区行署农牧局,西藏 那曲 852000;3.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高寒生态学和生物多样性重点实验室;4.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北京 100101)
牦牛作为藏区牧民最重要的生产生活资料,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经济地位[1]。在西藏国民经济中,草原畜牧业产值占全区农业总产值的60%左右。而牦牛养殖作为西藏的特色畜牧业,在当地畜牧业经济中的地位不言而喻,但落后的养殖现状与其重要的经济地位形成强烈的反差[2,3]。在牦牛传统的饲养方式中,暖季放牧尚可以满足牦牛的营养需要[4],但在冬季由于气温过低,放牧牦牛一方面摄入的营养不足,加上设施过于简陋,难以御寒。有研究表明,牦牛最适温度为8-12℃,气温低于最适温度时,当气温每下降1℃,家畜维持体温的新陈代谢就提高2-5%,一头放牧牦牛在冷季体重约下降体重的15-25%[5]。因此,在牧区牦牛经常出现“夏饱、秋肥、冬乏、春死”的恶性循环现象。根据笔者多年的调研,80%以上牧户牦牛养殖设施为围墙圈起来的运动场,无暖棚设施,导致冬季牦牛掉膘严重,特别遇到大雪、大风和极度降温天气,牦牛死亡率达到15%以上。尽管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牧户的棚圈建设,但目前那曲地区牦牛棚圈建设仍没有统一的标准,特别是对于暖棚如何影响冬季不同阶段的牦牛体重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探讨建设适合当地牦牛饲养需求的棚圈,开展冬季棚圈对3种不同阶段的牦牛体重影响的研究,可以为牧户棚圈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以便在全地区范围内推广应用。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地点和时间
选择与西藏那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合作的那曲镇仁毛扶贫合作社的桑珠牧户,该牧户养殖牦牛共50头,养殖方式主要为传统的全年天然放牧方式,夜晚牦牛归牧后用露天的土围墙圈起来。试验时间为2013年11月至2014年4月。
1.2 试验设计
本试验于2012年建设牦牛高效日光温室1栋,暖棚和运动场面积分别为1142m2和2100m2。暖棚为东西走向,长70.50m,跨度16.20m,高3.20m。采用双列式布局,在舍中央设一条纵向饲喂通道,宽5.60m,南侧和北侧与舍外暖棚运动场相连。清粪均采用清粪铲车,排水的主要部分是粪便及尿等污水,由于清粪工艺为干清式,水量较小,故不设排污系统。
试验开始时,从上述桑珠牧户家中50头成年(6-7岁)母牦牛中随机选择10头母牦牛,然后再随机分成2组,每组5头,2组母牦牛试验初始体重无显著差异(p=0.890)。第一组5头母牦牛平均体重174.0±4.0kg,采取当地传统放牧方式饲养,即“无棚圈、无补饲”、白天在天然草场上放牧,晚上(晚19:00至早9:00)归牧圈在露天的围墙内;第二组母牦牛平均体重174.9±4.0kg,白天也在同一天然草场上放牧、不补饲,晚上归牧后放置在上述建造的暖棚中。从11月1日到翌年4月30日开展试验研究。
1.3 监测指标和统计分析
试验期间,间隔15天利用水银温度计人工监测早晨8-9点棚圈内外的气温,同时对所有参试的母牦牛监测其起始和结束时的体重。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不同处理的气温和体重数据进行单因子方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棚圈内外气温的变化
试验期间棚圈内早晨8-9点的平均气温为9.5℃,而棚圈外平均气温只有-16.4℃,棚圈内比棚圈外气温高25.9℃。棚圈内2月份最低温度为5.5℃,而棚圈外1月份最低温度达-21.7℃(图1)。
2.2 暖棚对成年母牦牛体重的影响
研究表明,棚圈对成年母牦牛冬季体重变化有显著影响(p=0.010)。在传统放牧“无棚圈、无补饲”的条件下,整个冬季6个月平均每头成年母牦牛减重39.4kg,日均减重219g左右。而当归牧后将母牦牛放置棚圈内时,整个冬季6个月平均每头成年母牦牛减重29.3kg,与传统放牧饲养方式相比少减重9.9kg(图2)。
图1 冬季棚圈内外月平均气温变化
图2 棚圈内外母牦牛冬季体重的变化差异
3 分析与讨论
我们的研究表明,棚圈内整个冬季气温均可以保持在0℃以上,大大提高了牧户防灾抗灾的能力。根据作者每年防灾抗灾工作调研数据显示,特别遇到大雪、大风和极度降温天气,无棚圈的牧户,当年生的犊牛死亡率达到12%以上,育成牛和成年牛死亡率达到3%以上,对当地没有棚圈的牧户牧业生产损失巨大。而对于有棚圈设施的牧户,当年生的犊牛死亡率能有效控制到3%以内,育成牛和成年牛死亡率控制到1%以内。牛舍按开放程度分为全开放式牛舍、半开放式牛舍和封闭式牛舍。由于那曲地区冬季最低温度达到-20℃甚至-30℃以下,因此考虑保暖因素,建议在那曲地区选用封闭式棚圈(牛舍),采用采光板盖顶,这样可以达到很好的采光保暖效果。
本试验研究表明,与无棚圈的母牦牛相比,夜间把成年母牦牛放在棚圈暖棚内可以显著降低其冬季的掉膘量,主要原因是棚圈提高了室内气温,降低了母牦牛的维持消耗[4-6]。在传统放牧“无棚圈、无补饲”的条件下,整个冬季6个月平均每头母牦牛日掉膘219g左右,按照当地农牧民经济收入计算,每头牦牛成母牛冷季减损985元。通过棚圈设施建设,可以直接减少损失240元左右。因此,棚圈将为高寒牧区牦牛冬季抵御寒冷、安全越冬、较少损失提供有力的保障。
同时也发现,即使冬季将母牦牛夜间放置棚圈内,但整个冬季其体重仍然平均减重29kg左右,主要原因是白天气温低、牦牛采食有限的枯黄牧草,其营养价值低下,不能满足牦牛维持代谢的营养需求。因此,在那曲地区,仅仅建设棚圈还不足以提高牦牛的生产性能,必须要与其它措施如冬季补饲相结合,才能达到维持母牦牛体重的效果。
4 结果
棚圈可以显著提高室内的温度达26℃左右,降低冬季母牦牛的体重掉膘量的25%;
即使有棚圈建设,但母牦牛体重仍然较大幅度的掉膘,说明在那曲地区必须加强棚圈建设和冬季补饲等多种措施才能维持母牦牛的体重和生产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