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农牧区物流体系构建研究*
2018-11-23程刚赵清霞丁翠翠
程刚 赵清霞 丁翠翠
(1.西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西藏大学工学院,西藏 拉萨 850000)
1 农牧区物流体系环境分析
1.1 自然、交通环境
位于青藏高原的西藏,具有典型的高原气候特征,常年温度偏低,温差大,日照长,紫外线强、空气干燥,降水少;同时高原季风明显,大风天气较为频繁;高原地质脆弱,山势险峻、土壤多石,西藏地区高原地质灾害频发。
西藏自治区境内有5条国道,15条干线公路和300多条支线公路,形成了以青藏公路、新藏公路、滇藏公路、川藏公路、中尼公路为主要依托的公路网;航空运输衔接了自治区外的北京、成都、西安、重庆、西宁、广州、昌都、加德满都等城市;铁路运输以青藏铁路、拉日铁路为主,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西藏综合运输体系[1]。
1.2 物流市场环境
西藏经济发具有特殊性,产业结构发展中工业化进程较为滞后,特别是1978-2010年间异常缓慢,目前其第三产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远不能满足西藏的产业需求。农牧区的物资交换,以公路运输、铁路运输为主,航空运输为辅,公路和铁路周转量所占比较较大,运输效率低[2]。西藏物流中的市场主体农牧区集贸市场主要受固定资产投资不足的限制,表现为规模小、设施简陋,跟农牧区物流的运作产生了不均衡的状态。农牧区各个物流环节不具备完善的信息体系,因此农牧民获取信息的渠道严重缺失,信息滞后与失真形成了农牧区物流市场较为封闭的局面[3]。
2 SWOT分析
西藏农牧区物流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主要是来源于物流基础设施的硬件和软件方面欠缺和不足,同时具有独一无二的高原物流特征,尽管存在生态环境和自然灾害的威胁,但是面临着很大的发展机遇,因此农牧区物流体系的构建需要从当前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研究和探讨。
2.1 优势分析
2.1.1 物流需求旺盛。农牧区内部由于生态脆弱、气候极端、许多原始的生产生活资料长期处于不足的状态,而农牧区自身的资源优势受地理条件和技术限制,很多产业无法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因此农牧区的经济属于典型的输血型经济,大部分居民生活生产资料西藏都需要其他地区和省份的供给,同时物流需求十分强烈。
2.1.2 地缘优势。地处青藏高原的西藏,具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优良的生态环境,培育出一批高原特色产品,如:藏西北绒山羊、藏东南藏药、波密县天麻、林芝县无公害蔬菜水果、墨脱县热带水果等。同时有两个农产品获得了农业部地理标志认证,更有131个产品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4]。旅游业成为农牧区的特色产业,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旅游业稳步增长,促进了物流业的快速发展,物流企业也增至120多家[5]。作为南亚国家之间的通商要道,西藏在南亚贸易陆路大通道的建设方面,着力完善口岸基础设施,随着进出口商品种类的增多、出口商品的附加值增大、其进出口的贸易结构得到不断优化、西藏农牧区商贸物流呈现出了稳步增长的势头[6]。
2.2 劣势分析
2.2.1 运输系统能力不足。农牧区对外物流主要以航空运输、铁路运输为主,内部物流以公路运输为主。但是受气候条件的制约,航空运输航空管制较为频繁、同时存在运输成本高的弊端,普适性较为欠缺。公路运输的是农牧区内部物流的核心,高原地质灾害和高原气候导致了高原公路运输的安全性较为欠缺,同时农牧区所辖的范围公路的通达性还是存在覆盖盲区,公路运输在物流运输的过程中产生的运输效用降低很多[7]。铁路运输作为衔接自治区内、外的主要陆上通道,还没有形成完整的路网结构,特别是在农牧区内其运营里程较少,大宗货物的运输优势发挥不足。
2.2.2 内部物流企业水平低。规模小、规范性差是农牧区现有物流企业的通病,很多物流企业来源于小型的运输和储运公司的转型[8],物流服务的品种主要以散堆装货物为主、需要特殊运输的货物和高附加值货物的运输设备设置明显不足。物流从业人员对于物流专业知识的掌握较为欠缺,其实际运作技术也继续提高。
2.3 机遇分析
西藏农牧区有着地缘优势,可以融入川渝经济圈、陕甘青宁经济圈、大香格里拉经济圈、同时也可以发挥“一带一路”的效用,推动与接壤国的边贸往来。持续增长的旅游业也带动了物流也的发展特别是西藏消费品物流增长较快。西藏一方面在推进农牧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方面力图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而农牧业现代化进程,打造重要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8];另一方面,积极的整合线上信息资源和线下农牧业专业组织、农畜产品批发市场等实体资源,建立农畜产品配送和综合服务体系,并发挥对口支援优势,拓展特色农畜产品内地销售渠道[9]。
2.4 威胁分析
恶劣气候、地质灾害是农牧区物流不可避免的外在威胁。对于农牧业的生产、物流从业人员的运作效率、物流运输的安全等都来了考验。而农牧区本土物流企业作为不可或缺和替代的物流主体,其运作的模式也受到了外来物流企业的冲击,急需改革与创新。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西藏农牧区发展现代物流具有较多优势,而劣势涉及软件和硬件两方面,需要加以改进;农牧区物流体系构建面对着多种机遇和挑战,发展现代物流需要抓住机遇,发挥自身优势,构建切合农牧区实际情况的物流系统。
3 物流需求预测分析
3.1 指标选取和数据筛选
依据西藏自治区统计年鉴,选取6个经济指标用于物流需求预测:GDP总产值(亿元)、农林牧渔总产值(万元)、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万元)、农业机械总动力(千瓦)、进出口贸易额(万元)。2011年至2016年各指标数据如表1所示,由数据可以看出,2013年西藏自治区货物周转量跟2012年差距较大,主要是2012年之前的统计方法跟2013年以后的统计方法存在差异,因此在后续的数据使用中筛选2013-2016年的数据作为参考。
3.2 回归模型的建立与预测
结合农牧区物流需求的特征,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剔除对农牧区物流需求影响不显著的自变量,最后确定构成物流需求模型中的影响因子。利用SPSS23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得到如下结果,如表2、表3所示。
表1 经济指标分析表
表2 模型摘要
表3 回归方程t检验表
以上分析结果表明:影响西藏农牧区物流需求的主要因素有农业机械总动力、进出口贸易额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这三个因子。由回归方程t检验表可以看出,模型3的三个变量显著性均较小,所以可以采用此模型。所以农牧区货物周转量的线性回归方程是:
结合预测模型并结合EXCEL软件中的TREND函数公式对2017年的货运周转量进行推导并对2018年的农牧区货物周转量进行趋势预测,具体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农牧区货物周转量趋势预测表
根据预测值,2018年农牧区货物周转量可达到896053.87吨公里,西藏农牧区货物周转量呈现出了持续增长的趋势,同时表现得较为稳定。研究表明对周转量影响较明显的因素为农业机械总动力、进出口贸易额、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和国家对农牧区农机购买的资金支持政策的加强,农业生产总动力会逐年上涨,西藏地处边境,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西藏将更加开放边境口岸贸易,所以进出口贸易额也会有较大增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处于稳定水平,因此随着农牧区货物周转量的持续增长,西藏农牧区物流业也将呈现持续增长。
4 物流体系构建方案
4.1 物流主体构建
物流主体是农牧区物流体系构建的核心要素,需要增加各主体间的参与性、沟通性和连接性。这种有效的关联可以为物流体系的构建提供基础的保障,在构建的过程中主要涉及的主体有两种。
物品的生产主体与直接供给主体。农牧区的经济具有很强的封闭性。因此其物品的生产主体和直接供给主体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叠加性。特别是农牧民、农牧区经济合作组织在生产和生活中,主要受自然环境影响对基础的生产资料需求较为强烈,实现了主体身份的叠加,产生了双重的效应,物流主体间的互通性供给效率较高、供给的质量也有保证,但是供给的规模较小[11]。
第三方物流企业和其他物流主体。第三方物流企业和其他物流主体是辅助物品从生产完成到消费群体之间的重要中间环节。农牧区以输入型经济为主,为了逐步转变这种模式实现造血型经济的初步改变,应该利用优惠的政策积极的吸引和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同时培育壮大本土专业服务物流企业,加快物流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以使第三方物流企业专业化、标准化。
4.2 物流信息平台构建
信息互通制约着农牧区物流体系中物流主体的多元化构建,构建尤为关键。西藏农牧区物流信息平台是公共信息系统、电子交易系统、物流服务系统、公共数据共享系统组成的复合信息网络[12]。公共信息系统作为农牧区公共物流信息的汇聚中心,包括物流区域的交通、天气、地理信息,商品宣传信息,法律政策信息以及物流多元主体有关信息等。
电子交易系统作为物品及服务网上交易的载体,在系统里可以实现农牧区与城镇物流供求信息共享力争实现信息的全面覆盖,同时在交易过程中的资金流去向、物品质量评估、供需双方权益保障都可以得到有效的监管[13]。物流服务系统可以根据物品供需双方的要求,通过信息比对和优选为双方推选匹配的物流企业,进而为货物提供个性化物流方案,物流需求方也可以根据系统提供的参考信息进行自主选择。整个系统还可以为货物提供实时追踪服务,实现物流信息的透明化。公共数据共享系统是联结西藏农牧区物流信息平台各个子系统的核心系统,能将各个环节进行有效联结,确保系统内信息的一致性,实现物流智能化和高效化。
4.3 物流技术平台构建
物流技术平台的构建主要体现在运输技术、仓储技术、加工技术三个方面[14]。高原物流产品对其物流各个环节提出了较高要求,科学合理的物流技术是维持高原物流生态属性的重要途径。跟高原居民生活生产相关的生产资料物流必须进行优先保障,对于粮食等大宗农牧产品,农牧产品物流企业必须配备专用运输车辆,实现运输产品的专用化,避免因使用非专用车辆运输引发食品安全、运输损耗等问问题。对于藏红花、虫草、雪菊、黑枸杞等干燥易碎的名贵小宗货物采用专门运输车运输,采取保护包装;对于生鲜农牧产品,应采用专门冷藏运输设备进行运输,以保证生鲜产品的新鲜。
科学的仓储技术不仅可以节约仓储的成本,加速物流的流通,而且也可以保持鲜活农副产品的价值。结合西藏的夏季气温偏低的天然条件优势情况,提升和推广鲜活农副产品的保鲜技术,积极发挥物流的时空效应。
在高原产品加工技术方面,应该积极引进先进的工艺,特别是农牧产品的深加工技术,结合产业优势,对青稞、牦牛肉、藏香猪相关产品应该充分发挥生态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生态优势,也可以利用昼夜温差大的优势,扩大风干肉的生产规模,形成一定的规模,进而形成品牌。
4.4 物流网络构建
农牧区物流网络的建设需要整合西藏的各产业资源、结合产品生产经营现状、已有的基础设施与物流设备,改建或新建物流运营中心、采购包装中心、分捡运输中心、仓储供应中心、销售配送中心,努力构建拉萨、昌都、那曲等物流集散中心,以提升农牧区物流系统的服务效果和核心竞争力[15]。结合西藏地广人稀的特点,以西藏各地市的分中心为农牧区物流网络的重要节点,整合自治区内行业特色资源,强化行业协同合作,构建具有较高适应性的物流区域网络,最终形成具有高原特色的农牧区物流网络体系。
5 结论
研究初衷是在国家提出“一带一路”提议的大背景下,西藏自治区的现代物流业发展迎来了良好的政策支持,就是在此环境下对西藏自治区农牧区构建现代物流体系进行了相关分析,说明西藏自治区构建现代物流体系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并提出构建建议。西藏农牧区物流体系构建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研究构建的农牧区现代物流体系是基于现有研究成果和工作实践、充分考虑西藏自治区农牧区的物流市场现状而得出的。当然此系统的适宜性、操作性还需要实践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