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也写“下水文”
——《学写一种水果》教学偶得
2018-11-23江苏南京市成贤街小学曹静芳
江苏南京市成贤街小学 曹静芳
从一次失败的试教说起。
为迎接区级公开课,我连夜奋战,挑灯备课。上课内容是苏教版语文第四册练习6的 “说说写写”《学写一种水果》。这节课曾作为公开课被打磨过数次。本以为试教会十分顺当,没想到学生完全跟不上,一节课下来成了我的“专场”。
课后,我阴沉着脸来到教研员身边。
教研员:上次公开课,你用的是几年级学生?
我:二年级下学期。
教研员:这次呢?
我:也是二年级啊(我漫不经心,仍沉浸在沮丧的情绪中)。
教研员:一样吗?这次是刚刚上二年级的学生,他们真正的写话基础还停留在一年级下学期。你的这次失败,在于固守了常规,用相同的教案面对不同的学生。
一语点醒梦中人!半天答不上话来:我精心备了教案、备了课件、备了一切可能发生的预设,却忘了备学生。
痛定思痛!当晚,我坐在电脑前调整教案时无意中翻出了我写的“下水文”。为了站在儿童视角下亲历他们写作时的思考过程,让指导更具有针对性,一直以来,我始终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写下水文的习惯。如果,让学生写“下水文”,不就能探寻他们作文思考的痕迹,顺着痕迹修正写作中的问题,不是更具指导上的针对性吗?
第二天,我在班上进行“试点”,告诉学生可以任意选择一种自己爱吃的水果,写写它的颜色、形状和味道,字数不限,能写多少是多少,写的人可以免写当天的语文作业。学生你望望我,我看看你,不知道我葫芦里卖什么药,十几分钟后,学生们纷纷拿着自己的“下水文”欣然地递到我的手上。
一、咬定目标不放松:“学生下水”令教学难点可视化
目标是预期的教学结果,有效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目标在何方。唯有在备课中,真正找准学生脉搏跳动的位置,才能让教学富有生机和活力!
在仔细阅读完学生的“下水文”后,我发现学生在此次写话中存在三类共性问题:
第一,词语积累程度单一。
如形容颜色时,大多使用“红红的”“黄黄的”等词;形容外形时,仅仅能运用“圆圆的”等词泛泛而谈;形容味道时,只能用上“酸酸的”“甜甜的”这样的词,不能把水果的甜度说清楚。
第二,句式积累的程度不熟。
学生不能掌握拟人句“……穿着……”来形容水果的颜色,会用“……像……”的句式将水果的外形描写得生动形象的人更是寥寥无几。
第三,连词成句的掌握程度薄弱。
(1)回答问题式写话。多用“……是……”的句式。
(2)没有顺序。如写完外形写颜色,接着又写外形。
(3)语句不通顺。我们常说的“通顺”有两层含义:
一为“通”,即每句话清楚流畅;
二为“顺”,指用过渡词进行上下衔接,使一句连着一句,语句顺当。这无疑是本节课的难点。
在准确定位学生的写话起点后,我调整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表1 学生写“下水文”前后的教学目标对比
教师心中有“鱼”,才能授人以鱼,进而授人以渔。“学生下水”,方知学生写作能力的深浅,让学生真正贴着“最近发展区”自由航行。写作教学中每一个环节的确立都要多问自己几个问题:写什么?怎么写?写到什么程度?只有这些看似“细枝末节”成为一种环环相扣的体系,写作教学才能如同一棵有生命力的参天大树,教师心中有数,才能真正欣赏学生能力拔节后的一片绿意。
二、众里寻他千百度:“学生下水”让教学设计最优化
学生的“下水文”可以作为写话教学中的有利资源在课堂上使用,“取之于学生,用之于学生”。
【课堂链接】
师:老师和朱悦凡“志同道合”都爱吃香蕉,吃完后我们意犹未尽,共同写了一篇文章留作纪念(众生笑),自己读读。
我最爱吃的水果是香蕉。它的形状是弯弯的。它的颜色是黄黄的。两头有点翘。它的味道是软软的,甜甜的。
我最爱吃的水果是香蕉。香蕉弯弯的,两头有点翘,像月牙。香蕉穿着一件金灿灿的衣服,很可爱。我轻轻撕(sī)开香蕉的外皮,咬上一口,软软的,甜甜的,真好吃呀!
师:读了我和朱悦凡的“香蕉美文”后,你给谁点赞?如果能将点赞理由说清楚说充分就更好啦!
生1:我想给朱悦凡点赞。她分别写了香蕉的形状、颜色和味道,很有条理。而你写完形状后写了颜色,之后也写了形状,有点乱。
师:(恍然大悟)这就好比我们先穿袜子,再穿鞋,结果在鞋子外面又穿了只袜子,让我们感觉乱,没有条理,所以我们写话要按一定的顺序,把一个方面说清楚再说另一个方面。(众生哈哈大笑)
生2:我也想给朱悦凡点赞。老师写的像回答问题,而她写得像写话,我能感受到她特别爱吃香蕉。
师:我接受你的意见。写话不是回答问题。我们不能全都用“是……的……”来说(将“是……的”等字突出,打叉)。
生3:朱悦凡用了拟人句“穿着”和打比方的句子“像……”,读起来更有意思。不过我想给她提个小建议,如果改成“香蕉像月牙,更像小船”,就更好了。
……
师手拿一根香蕉追问:想吃吗?怎么吃?
(生纷纷举手)
生4:咬一口!
生5:之前还要剥香蕉皮呢!
师(总结):原来,我们可以用“剥开”“咬”这两个表示动作的词把香蕉的外皮、果肉和味道串在一起,顺成一段话,这样文章就通顺啦!
当下的写作指导课常常“以讲代写”,教师因担心学生写不出写不好,采用“拿来主义”,大量朗读优秀范文,以期用“讲解”和“借鉴”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如此缘木求鱼,写作指导的有效性如何落实呢?
写作指导课中的范文从学生的“下水文”中来,老师放低姿态,既可以让学生亲近范文,又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写作潜能。同时,变“教师评价”为“学生共评”,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写作问题、明确写作要求,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以文代讲,以评促教,既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张口”,为教师减负,又有的放矢地抓住重点,为学生练写争取更多的时间,实现“讲”与“写”的双赢。
三、吹尽黄沙始到金:“学生下水”使写作评价数据化
为让学生明晰写作目标,每节写作指导课,我都会制定一张写作星级评价表。
表2 《写一种水果》写话星级评价表
与之前不同的是,因为有了学生“下水文”,我就可将指导前后的两次作文做一次详细的数据统计,并将两次数据进行分析比对。
指导前,学生总人数49人,3人生病请假,实际收到“下水文”46篇。写作指导后共收到作文49篇。
表3 学生词语积累程度的两次对比
表4 学生句式掌握程度的两次对比
表5 学生连词成句情况的两次对比
如今,我们身处大数据时代,任何行为都可以用数据量化,用事实说话。写作的评价手段同样可以借助学生的“下水文”作为学生写作的原始水平,成为评价基础值,成为评价教学效果的有力凭证。两次数据的差异不仅是数字的变化,更是教学思路的转变,从墨守陈规到理解学生,从关注教案到关注学生,从教师的教变成学生的学,这背后收获的是沉甸甸的幸福!
“理解学生”是“为促进学习而教”的基础,理解学生首先要研究学生,找准学生学习的起点,让学生写“下水文”的尝试无疑是找到了一条把握教学难点、优化教学设计、科学写作评价的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