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体见瘀点瘀斑 提示“心”有病变
2018-11-23张会永
文/张会永
形体官窍,是人体躯干、四肢、头面部等组织结构或器官的统称,包括五体和五官九窍。中医脏象学说认为,形体官窍虽为相对独立的组织或器官,各具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它们又都从属于五脏,与五脏的关系尤为密切。
脏象学说采用以表知里的方法,着重通过活动的机体的外部表征来推导人体内部脏腑组织的运动规律,从而确定“象”与“脏”的关系。形体官窍的状态,能够准确地反映人体脏腑强弱,犹枝叶之与根本。所以,从形体官窍外部表征的异常变化,可以把握人体内部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从而测知病变之所在而确定治疗方法。
官窍,泛指器官和孔窍。官指耳、目、口、鼻、舌五个器官,简称五官。五官分属于五脏,为五脏之外候。除五官之外,咽喉也属于官之范畴。七窍是头面部(眼二、耳二、鼻孔二和口)七个窍的合称。头面部的七窍,又称清窍,是人体清阳之气出入的通道,与之相应,前后二阴(前阴尿道口和后阴肛门),是人体尿便排出的通道,称为浊窍。头部七窍及前后二阴统称为“九窍”。五脏的精气分别通于官窍,五脏有病,往往从官窍变化中反映出来。每一官窍不仅与其相应的脏腑有着特定的联系,而且与其他脏腑也有密切的关系。
舌
1.解剖形态
舌位于口腔底部,舌根部称为舌本、舌根,舌中部称为舌中,舌尖部为舌尖,舌之两侧称为舌旁。舌的肌肉脉络组织称为舌体、舌质。舌的上面称为舌背、舌面,其上有丝状乳头、菌状乳头和轮廓乳头,附着在舌面上的一层苔状物称为舌苔。舌的下面称为舌底、舌腹,舌的下面正中有一黏膜皱襞称为舌系带,舌下静脉丛及舌系带统称为舌系。舌系带两侧静脉上有两个奇穴,左为金津,右为玉液。
2.生理功能
舌有感觉味觉、协助咀嚼、吞咽食物和辅助发音的功能。舌的主要功能是主司味觉和辅助发音而表达语言。舌还能反映机体五脏六腑的功能,舌象(舌质和舌苔)是望诊的重要内容。舌的味觉和语言功能,有赖于心主血脉和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如心的生理功能异常,便可导致味觉的改变、舌强语謇等病理现象。
3.与脏腑的关系
心开窍于舌: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心经的经筋和别络均与舌相连。心的气血通过经脉的流注而上通于舌,以保持舌体的正常色泽形态,发挥其生理功能,察舌可以测知心脏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心的功能正常,则舌体红活荣润,柔软灵活,味觉灵敏,语言流利。若心有病变,可以从舌上反映出来。心主血脉功能失常时,如心阳不足,则舌质淡白胖嫩;心血不足,则舌质淡白;心火上炎,则舌尖红赤;心脉瘀阻,则舌紫,舌体见瘀点瘀斑;如心主神志的功能异常,则可现舌强、舌卷、语謇或失语等。
与其他脏腑的关系:舌不仅为心之窍,而且通过经脉与五脏六腑皆有密切联系。五脏六腑直接或间接地通过经络、经筋与舌相连。因此,脏腑有病,可影响舌的变化。所以,舌诊成为一种独特的中医诊断方法。通常情况下,舌诊脏腑部位的分属为:舌尖属心肺,舌边属肝胆(左边属肝,右边属胆),中心属脾胃,舌根属肾。
鼻
1.解剖形态
鼻,中医又称明堂,是呼吸清浊之气出入的门户。鼻上端狭窄,两眶之间,连于额部的部位,即鼻根,中医称为山根、下极。前下端尖部高处的鼻尖,称为鼻准、准头或面王。鼻准两旁隆起部分,名为鼻翼。鼻之下部有鼻孔,内有鼻毛,鼻孔深处称为鼻隧。鼻尖与鼻根相连的鼻柱骨突起,即鼻梁,中医又称天柱。
2.生理功能
鼻的主要功能是气体出入的门户,是肺的外窍,主司嗅觉。鼻窍通利,则能知香臭,鼻之嗅觉灵敏与否,与肺气通利与否有关。所以,肺的病变,可见鼻塞、鼻煽、流涕等症状。鼻与喉相通,同属肺系,有助喉以发声音的作用。
鼻与自然界直接相通,为外邪侵袭机体的门户。孔窍为外邪侵入人体的重要途径。鼻为肺窍,故鼻为外邪犯肺之门户。所以,无论是伤风、感寒,还是中暑,一般都常常表现为鼻塞、流涕等鼻部症状。
3.与脏腑的关系
肺开窍于鼻:鼻为呼吸出入的通道,具有通气的功能。鼻还有主嗅觉的功能。鼻的嗅觉和通气功能均须依赖于肺气的作用。肺气和利,则呼吸通畅,嗅觉灵敏。鼻为肺窍,故鼻又为邪气侵犯肺脏的通路。所以在病理上,外邪袭肺,肺气不利,常常是鼻塞、流涕、嗅觉不灵,甚则鼻翼煽动与咳嗽喘促并见,故临床上可把鼻的异常表现作为推断肺脏病变的依据之一。
与其他脏腑的关系:鼻通过经络与五脏六腑紧密地联系着,不仅为肺之窍,而且与脾、胆、肾等也有密切关系。鼻准属脾,当脾有病变时,常影响于鼻窍,表现为鼻头色红,即酒糟鼻。胆的经脉入脑,脑下通鼻,胆经有热,热气循经上行,移于脑而犯于鼻,发为鼻渊,即鼻窦炎。临床上,热证的鼻病多与胆经火热有关,常常通过清泻胆火达到治疗鼻炎的目的。肺为呼吸之主,肾为纳气之根。肾气充沛,摄纳正常,肺与鼻才得通畅。如肾虚,则易于发生鼻病,临床常见体虚之人多呵欠、喷嚏,即此理也。
张会永,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现任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副主任。毕业于辽宁中医药大学本硕连读中医学专业。2004年拜国医大师李玉奇先生门下,随学8年,系统学习传统中医理法方药,并研习舌诊、脉诊。2007年起,师从杨关林教授学习中西医结合临床与研究。2008年始,从事血液科临床工作至今。临床之余,整理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并从事生存质量及中医药疗效评价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