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西部城市民营经济补短板的路径探索
——以西安为例的分析

2018-11-23吴正海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私营企业市场主体西安

吴正海 ,高 泉

(西安市行政学院,西安 710054)

补短板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经济体系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补短板的根本在于补齐发展短板。当前,我国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发展差距,这种差距在民营经济方面更为显著。因此,对我国西部城市而言,补齐民营经济发展短板是当务之急。基于此,笔者就我国西部城市的民营经济发展短板问题,以西安为例,对民营经济①民营经济是伴随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应运而生的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概念和经济范畴。由于国家没有对“民营经济”作出明确界定,统计部门和工商部门有关民营经济的统计体系未能实现充分对接和全面兼容,因此要非常准确地计算“民营经济”份额存在一定困难。基于研究主旨和现实可能性考虑,本课题组对西安民营经济的分析主要围绕狭义的民营经济概念来开展,重点研究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发展存在的短板及如何补齐短板进行了梳理研究,以期为西安乃至我国西部城市民营经济发展提供可能借鉴。

一、西安民营经济短在何处

(一)数量规模

从市场主体类型来看,截至2016年底,西安市各类市场主体总量为746703户,其中:个体工商户累计482035户,占市场主体总数的64.56%;私营企业累计231908户,占市场主体总数的31.06%;作为民营经济核心主体的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二者总户数共占市场主体总数的95.62%。

纵向比较来看,西安民营经济市场主体数量和规模稳步提升。2016年,西安个体工商户新增84822户(增长23.26%),累计482035户(增长16.33%);私营企业新增53132户(增长23.20%),累计231908户(增长24.14%),私营企业注册资本累计12698.86亿元(增长52.45%)。

横向比较来看:(1)2016年底西安市个体工商户482035户,成都市个体工商户974711户,成都是西安的2.02倍,西安个体工商户数量排第6位,而成都排第2位;西安个体户总注册资本411亿元,成都个体户总注册资本473亿元,成都是西安的1.15倍(见表1)。(2)2016年底西安市私营企业231980户,成都市私营企业511849户,成都是西安的2.2倍,西安私营企业数量排第9位,而成都排第3位;西安市私营企业注册资金12698亿元,成都市私营企业注册资金24040亿元,成都是西安的1.9倍(见表2)。西安个体工商户的数量和注册资金与其他城市差距不大;西安私营企业的数量和注册资金均处于中后位。

表1 2016年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私营企业发展情况

(二)产业分布

2016年底,西安市个体工商户累计达482035户,其中,第一产业9524户,第二产业24923户,第三产业447588户,密集分布于第三产业。从具体行业来看,个体工商户主要分布于住宿和餐饮业(占该行业市场主体总数的91.7%)、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占该行业市场主体总数的85.8%)、批发和零售业(占该行业市场主体总数的73.8%)、邮政、仓储和交通运输业 (占该行业市场主体总数的70.2%)等行业。

表2 2016年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私营企业发展情况

2016年底,西安市私营企业数量累计达231908户。首先,从私营企业的行业分布户数来看:第一产业3173户,在第一产业的市场主体中占比16.42%;第二产业31803户,在第二产业的市场主体中占比51.80%;第三产业196932户,在第三产业的市场主体中占比29.57%。私营企业密集分布于第二产业,在第二产业的市场主体中居第一。从具体行业来看,私营企业主要分布于建筑业(占该行业市场主体的88%)、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占该行业市场主体的82.4%)、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该行业市场主体的 81.7% )、地质勘查、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占该行业市场主体的79.3%)、房地产业(占该行业市场主体的 78.8%)等行业。其次,从私营企业的注册资金来看,2016年西安市私营企业注册资金总额1269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注册资本154亿元,占全市私营企业注册资本总额的0.39%;第二产业注册资本2523亿元,占全市私营企业注册资本总额的20.62%;第三产业注册资本10021亿元,占全市私营企业注册资本总额的78.99%。私营企业注册资金密集分布于第三产业,而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相对较少。

(三)区域分布

2016年西安市市场主体(除外资企业)的分布强度大小依次为:雁塔区11.72%、碑林区10.05%、新城区9.78%、莲湖区9.38%、未央区8.28%、高新区6.53%、长安区6.20%、曲江新区4.48%、经开区4.25%、户县3.83%、临潼区3.67%、灞桥区3.39%、高陵区2.93%、周至县2.56%、沣东2.49%、浐灞2.38%、蓝田县2.33%、阎良区2.22%、双生1.72%、港务1.06%、航天0.66%、航空0.10%。

就个体工商户的区域分布而言:个体工商户户数前五名的区域分别是新城区57430户、雁塔区52948户、莲湖区43212户、碑林区41309户、长安区37161户。

就内资与私营企业的区域分布而言:从总户数比较看,2016年企业户数前五名的区域为高新区36033户、雁塔区33988户、碑林区33269户、莲湖区26398户、未央区24737户;从资金分布看,截至2016年期末,西安市的内资和私营企业注册资本金总额为17251亿元,其中,注册资本金排名前三位的依次是高新区3878亿元 (占全市22.48%)、经开区1994亿元(占全市11.56%)、曲江新区1367亿元(占全市7.93%),以上三个开发区内资和私营企业的资金总额连续多年全市领先。

(四)经济贡献

2016年西安民营经济增加值3302亿元,占GDP比重为52.8%,为西安贡献了近46%的税收、解决了近50%的就业,支撑着西安经济的半壁江山,是西安“追赶超越”的重要力量。但与民营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与同处于西部的成都相比,2016年西安市非公经济总量相当于成都的45.6%,差距为3957.15亿元,2015年和2014年差距分别是3387亿元和3107亿元;非公经济增加值占CDP比重低于成都6.9个百分点 (成都为59.7%),2015年、2014年也均低于成都6.9个百分点。与东部城市杭州相比,2016年西安市非公经济总量相当于杭州民营经济的50.3%,差距为3271亿元,非公经济占比低于杭州民营经济占比6.8个百分点,2015年和2014年分别低于杭州6.4和7.1个百分点。从2016年部分副省级城市非公经济/民营经济总量来看,西安市仅稍高于济南和哈尔滨,但与深圳、广州、成都等城市有较大差距(见表3)。

二、西安民营经济如何补短

按照西安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会补短板和民营经济倍增计划的总体要求,根据《关于补短板加快实施西安“民营经济倍增计划”的总体方案》和《落实“民营经济倍增计划”2017-2021五年行动方案》,西安民营经济倍增计划主要量化指标如表4。要如期实现西安民营经济倍增计划,难度较大,任务艰巨,必须聚焦目标、迎难而上、砥砺前行,以更大的力度、更好的政策、更优的环境、更有力的措施打赢民营经济倍增攻坚战。

表 3 2016年部分副省级城市非公/民营经济增加值及占比

表4 西安民营经济倍增计划主要量化指标

(一)深化效能革命,改善发展环境

发展环境是形象,是资源,更是生产力。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就必须从政府、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三个方面着力,全方位立体优化发展环境。

1.政府要优化政务环境。政府要处理好与市场的关系,更大程度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一是,深化“行政效能革命”,把“行政效能革命”作为改善投资发展环境的重要抓手,持之以恒深入推进。要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和推进两个“国字号”创新改革试验,倒逼政府服务机制改革,扎实推进“行政效能革命”,不断提升服务企业、服务群众的质量和效率,构建有利于创新发展的政府服务机制,用三到五年时间打造“西部最优投资发展城市”,不断创新,务实发展,真正探索出创新驱动发展的西安模式,奉献创新驱动发展的西安经验。二是,强化服务意识,树立“服务是第一投资环境”、“服务创造价值”的观念,按照“五星级”标准和“店小二”作风,为群众和企业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从而营造出发展的好氛围和新优势。借助“互联网+”,强化服务企业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构建政企沟通交流的良好机制和有效渠道,通过这样的机制和平台,企业表达诉求、建言献策、履行社会责任,政府工作人员也可以更好地把握市场、走近群众,更好地引领新常态、推动新发展。三是,抓好环境建设,既要加强政企对接,建立“亲商助企”专家服务库,更专业、更深入、更有针对性地开展“亲商助企”活动,积极营造“爱商”“尊商”“亲商”“安商”“富商”氛围,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也要下硬茬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严厉打击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切实营造公平合理有序的市场经济秩序,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发展局面。

2.市场主体要规范经营行为。一是,践行科学发展的理念,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转换发展理念和动能,不断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做科学发展的实践者;二是,践行创新发展的理念,强化自主创新,推动传统经济向新经济转型,真正走出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路子,做创新发展的先行者;三是,践行和谐发展的理念,主动担负社会责任,积极回报社会,做和谐发展的建设者。

3.社会公众要践行现代文明。深入开展系列群众性城市文明创建活动,如针对城市环境卫生死角和乱扔杂物、随地吐痰的不文明现象,坚持改造整治和维护管理两手抓,强化路长制,做到“里外一个样,城市更漂亮”;针对乘车不便和交通拥堵,切实落实公交优先理念,尽快在公交站台设立遮阳遮雨棚和排队隔离栅栏,尽可能创造条件为公交车和自行车开辟专用通道,避免人车混行;借鉴成都经验,探索实施省市机关错峰上下班机制,提高通行效率;在不影响交通通行的路段,合理划设夜间收费公共停车位,解决停车难题;建立联防共治机制,严厉打击盗窃犯罪;通过政府引导和群众参与,全面提升文明素养,构建向上向善的西安城市精神,创西部最佳社会治安环境、最佳投资创业环境、最佳文化教育环境、最佳休闲居住环境,使西安成为文明宜居之城。

(二)加快园区建设,培育产业集群

破解经济总量小的难题,就要以招商为抓手、以园区为平台,不断培育企业群落和产业集群,努力培育“参天大树”与“茵茵绿草”共生共济的市场生态,强化产业根基。

1.制定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在城市发展布局上,全力推进“三廊两轴两带一通道”和“八大平台”建设,培育若干个特色产业集群,形成支撑西安大发展、大突破、大跨越的新增长极。坚持“一区一主业、一区一特色”的专业化特色化错位发展思路,各区县、各开发区在产业园区建设中,要坚持规划优先,突出特色,明确定位,突出主导产业和重点招商项目,加快形成功能完善、产业集聚、特色鲜明的各类产业园区。[1]

2.专业化的定向招商与扶商工作。一是,园区要有定位。要优选发展潜力大、行业前景好、集群特征明显的产业,通过环境优化、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等措施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二是,招商要有标准。政府在招商引资中要制定和落实招商标准、落户条件、发展环境等制度,通过多样化的创新方式,开展定向化专业化招商,提升产业聚集能力。三是,行业要有龙头。优选培育一批具有良好市场前景和较强创新能力的龙头企业,提高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使其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加快形成产业集群。四是,服务要精准有效。针对中小企业和创客在创业成长中的普遍性困惑和难题,建立创客基地或中小企业园,甚至可以建立中小企业产业联盟,借鉴和复制孵化器模式,构建中小企业和创客服务体系,降低交易费用。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努力扶持民营企业梯队成长,按照“育小、扶中、抓大”的思路,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引导民营企业“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

3.区域品牌的创建与传播。区域发展也要有品牌,大到各区县、各开发区,小到具体的产业园区,都应该有自身的定位和品牌。产业集聚和品牌建设要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为此,要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围绕未来发展的核心科技(如硬科技、黑科技),打造高端化的各类产业园区。创新宣传媒介和方式,讲好产业园区故事,讲好西安故事,通过多样化的宣传途径,不断提升西安经济社会发展的品牌形象和品牌价值。

(三)加大招商引资,激发投资活力

抓招商引资就是抓扩大有效投资、抓发展后劲。加大招商引资,激发投资活力,需做好以下工作。

1.统筹招商工作。首先,要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全市经济工作的“一号工程”,形成“一把手”亲自抓、各部门共同抓的工作格局。其次,要理顺机制体制,由新成立的西安投资合作委员会来综合统筹协调全市招商引资工作,形成招商引资全市“一盘棋”的统筹格局。再者,要明确招商引资重点产业方向,加大对产业发展趋势、竞争态势、龙头企业、新兴技术的跟踪研究,选择市场前景广阔、带动系数较高、符合西安资源禀赋的产业领域,在新一轮产业变革中抢占先机,在新一轮城市竞争中抢占市场,在新一轮转型发展中抢占高端,构建产业生态圈,重塑产业生态体系,提升城市竞争力。

2.强化招商服务。以西商大会的成功召开为契机,紧盯中国民企500强,全力以赴大招商、招大商。加大产业链招商力度,加大以商招商,以金融招商,以商会招商的力度,要将招商、招人才、招智库相结合。抓住“一带一路”发展机遇,建立招商项目库,积极推进精准服务,完善“一企一策”,大力培育聚商氛围,为企业发展提供“全链条、管家式”服务。

3.优化政策支持。政府要加强政策执行力度,细化和完善配套政策,形成政策合力,最大限度发挥政策效应。建立全市统一的民营经济政策发布信息平台,提升政策知晓度,利用政府网站、微博、微信等平台,围绕中、省、市出台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文件进行宣讲和解读。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建立权责清单和公共服务事项清单的动态管理机制,提高清单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水平,抓好行政审批事项的承接落实和下放。依法严厉惩处破坏投资环境的行为,保护企业合法权益。

(四)抓创新、提素质、促转型,促进民营经济升级发展

1.抓创新。一是,深入实施“天下英才西安用”的“人才强市”战略,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以选人用人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为重点,创新机制,搭建平台,把人们干事闯业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人才优势变成发展优势。二是,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方式,建立企业、院校、政府三位一体的创新人才联合培养机制,由院校、企业和政府联合培养多栖性复合型高端人才,培养能够更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三是,加快以企业技术中心为核心的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切实打造研发投入的企业主体队伍,实现更多科技成果就地转化。[2]

2.提素质。一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引导民营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财务制度,优化企业管理制度。二是,建立良性用人机制。引导民营企业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并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建立良好的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和用好人才的机制,增强员工在企业中的归宿感、成就感,促进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进步。三是,加强产品质量管理。引导民营企业不断强化质量意识,用过硬的产品质量扩大市场份额。四是,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引导民营企业做合格企业公民,正确处理好企业与职工、企业与环境、企业与社会的关系,积极履行应尽的社会责任。[2]

3.促转型。推动传统民营经济向新民营经济转型。新民营经济与传统民营经济在创业主体、发展动力、融资方式、集聚格局、商业模式、市场需求、治理结构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新特征。[3]“新民营经济”,既有体制活力,又有市场活力,是担当经济转型升级新使命的探索者,是引领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的领跑者,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代表。西安发展新民营经济的主攻方向是发展以“四新”为特征的新经济:一是,发展“新技术”。就是要发展能有效提升产品技术水平、改善生产工艺水平、降低社会交易成本、促进生产与服务融合、推进信息集成交互的新技术。二是,发展“新产业”。就是要发展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以新市场需求为依托、能够引发产业体系重大变革的新产业。三是,发展“新业态”。就是要顺应新技术创新和应用潮流,关注从现有领域中衍生叠加出来的新环节、新活动,支持发展能够提供多元、多样、个性化产品和服务的新业态。四是,发展“新商业模式”。就是要发展那些打破原先垂直分布的产业链及价值链、实现产业要素重新高效组合、高效便捷满足市场需求的新商业模式。[4]

(五)弘扬企业家精神,壮大西安民营经济

企业家是社会的宝贵资源,是市场经济的活力源泉。要积极落实中央 《关于进一步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的意见》,深度激发民营企业家的创新创业动力。

1.着力营造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的法治环境。依法保护企业家财产权,依法保护企业家创新权益,依法保护企业家自主经营权,使企业家有财产安全感、有安享创新活动的收益感、有良好的行为预期感,使企业家安心经营、放心投资、专注创新、乐于创业。[5]

2.营造促进企业家公平竞争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在公平竞争条件下,企业家的才能——发现机会、整合资源、重组生产要素的能力以及冒险精神、市场开拓精神和拼搏精神都会迸发出来。所以,政府必须依法清理废除一切妨碍统一市场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通过健全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依靠信用监管和社会监督,形成激励和保护诚信者、惩戒失信者的良好制度导向,使那些违背诚信的单位和个人受到抵制,受到处分,使诚信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

3.营造尊重和鼓励企业家干事创业的社会氛围。首先,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畅通政企沟通渠道,规范政商交往行为,同企业家建立真诚互信、清白纯洁、良性互动的工作关系。其次,构建对企业家的正向激励机制。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社会氛围,建立对企业家的容错帮扶机制,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为干事者撑腰。有了这样的制度环境,就能引导企业家爱国敬业、遵纪守法、创业创新、服务社会。

猜你喜欢

私营企业市场主体西安
留得“青山”,赢得未来
西安2021
Oh 西安
玉米市场主体售粮积极性提高
李克强签署国务院令 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
《西安人的歌》突如其来?
我国市场主体总量超1亿户
追根溯源 回到西安
内部控制机制在私营企业运营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法学院哪家最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