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精准提升研究

2018-11-23严伍虎张淑琴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贫困人口贫困户精准

严伍虎,张淑琴

(陕西省行政学院,西安 710068)

十九大报告指出,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关键期。精准扶贫作为全面构建小康社会的关键一环,自2013年提出以来,就一直对我国扶贫工作的深度开发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十三五”以来,随着扶贫模式的不断创新与扶贫资源的不断挖掘,我国的扶贫工作已基本实现了从救济式扶贫到开发式扶贫的过渡与升华。

如今的中国正处于“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的攻坚期,离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期限只有不到三年的时间,面临的困难更大,任务更艰巨。在我们面临的诸多困难中,如何催生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精准提升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不仅是精准扶贫的重中之重,而且是难中之难。

一、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提升是扶贫攻坚期精准的焦点

(一)能力匮乏是导致贫困的根本原因

贫困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本质上是人的问题。从我国学术界与扶贫实践看,与贫困有关的词汇出现过许多,诸如 “物质贫困”、“经济贫困”、“精神贫困”、“能力贫困”、“权利贫困” 等等,大致可以分为“物质贫困”、“能力贫困”和“权利贫困”三类。物质贫困是贫困的基本表现形式,能力贫困是导致贫困的根本原因,而权利贫困则是基于决策自由度缺失和受限从而导致的无可奈何。能力脱贫是物质脱贫的先决条件,要想真正实现权力脱贫,也离不开坚实的能力支撑。

能力贫困是指人力资本含量、知识技能水平欠缺而导致的生存与发展能力的匮乏与不足,贫困者在社会发展中获得经济收益、发掘经济机会、分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等方面无能为力。能力贫困一方面表现为贫困者缺乏改变其生存状况、抵御各种生产或生活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是与收入分配不平等相伴随的“丰裕中的贫困”,即贫困者在平等地获取或接触到大量产品和服务(尤其是公共产品)时,不具备把这些产品和服务转化成效用的本领。能力贫困已成为制约我国扶贫攻坚工程进程的主要瓶颈,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提升是现在乃至将来精准扶贫需要精准的焦点。

(二)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提升是扶贫致富工程的内在动力源

传统的扶贫工作着力点在外力助推,工作重点是环境打造与资源补给,这种扶贫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一些问题,但很难解决根本问题。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只有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提升了,想脱贫,会脱贫,才能为扶贫攻坚工作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性源动力。

(三)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提升是扶贫致富工程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扶贫攻坚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离不开战略与战术两个层面的综合掌控,又必须兼顾“扶”与“脱”的高度有机统一。仅重视外力助推而忽视内生动力的培育,不仅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后劲,而且容易诱发受扶对象对外力的过分依赖。就我国近年来的扶贫实践看,不少地方的扶贫工作之所以走不出“扶贫、脱贫、再贫、再扶”的恶性循环的怪圈,主要原因是忽视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提升所致。

二、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的界定

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是一个受多变量影响的复杂系统,主要包括自我认知能力与生存发展能力两部分。(见图1)

图1 贫困人口能力结构图

自我认知在哲学上属于意识层面的东西,人们的自我认知总会不可避免地留下文化素养与固有观念的烙印。观念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为。自我认知能力对生存发展能力会产生巨大的推进或抑制作用。如果贫困主体对自己有一个积极而又客观的自我认知,认为自己能脱贫,想脱贫,敢脱贫,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脱贫实践中,并想方设法寻求脱贫致富的方法,从而推进生存发展能力的提升。如果贫困主体选择消极的自我认知,不思进取,听天由命,过分依赖救济,被动等待帮扶,将会对生存发展能力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

生存发展能力属于实践层面的问题,它是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存发展能力主要包括生产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市场应变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诚信履约能力等内容。正如自我认知能力对生存发展能力具有推进或抑制作用一样,生存发展能力也会反过来对自我认知能力产生一定的反作用。

(一)贫困人口自我认知能力

自我认知能力是指个体对自我的认知和评价的能力。自我认知能力直接影响着人们对自我状态、自我潜能、自我价值、自我期待等方面所做的感知和判断的客观程度。自我认知能力不足,容易出现两种倾向,一是自我评价过高,二是自我评价过低。就贫困人口而言,自我评价过高的人,将自己贫困的原因全部归到外界因素,好高骛远,很难脚踏实地,一味地等待所有的外部条件万事俱备后才肯开启自己的脱贫之旅。自我评价过低的贫困人口,通常会表现出强烈的宿命感、自卑感和无助感,陷入“自我受限”的藩篱,由于长期以来按部就班的生活习惯从而在心理上形成了对“贫困”的适应性,甚至失去了摆脱贫困的欲望与冲动。自我评价过低是贫困人口自我认知能力偏差的主要表现形式。

(二)贫困人口生存发展能力

我国的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下面着重讨论农村贫困人口的生存发展能力。从贫困人口能力结构图可以看出,贫困人口的生存发展能力主要表现在如下六个方面:

生产能力。对大多数贫困户而言,产品的生产加工能力是最基本的生存发展能力。目前而言,农村贫困户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将先进生产技术应用于种植业、养殖业的能力不足,加强现代设施农业生产技能及加工技能的培养是提升贫困人口生产能力的当务之急。

经营管理能力。从单打独斗向合作化过度,已成为农业生产发展的基本趋势。专业合作社、新型农业企业等不断涌现,客观上对现代农民的运营管理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尤其要培育贫困人口在农民企业家成长、资产运营、公司化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市场应变能力。市场经济最终以实现产品、服务与货币的交换为目的,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么生产,卖给谁,怎么卖,最终都得消费者和用户说了算,这就要求生产者、经营者必须有灵敏的信息嗅觉,在应对市场过剩、价格波动、市场结构变化等方面表现出较强的应变力。

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主要指主导产业打造、创办经济实体、转移性就业等方面的能力。对贫困人口而言,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必须以观念的更新与变革为前提。

诚信履约能力。诚信履约能力是经营者忠于契约约定、履行合同义务的能力。忠于契约、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作为长期以来习惯了自给自足模式的农村贫困户,要想成为市场经济的合格主体,需要补上“诚信履约”这堂课。

沟通协调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主要指贫困人口与外部世界有效沟通与协调的能力,包括民族地区贫困人口与外部交往的语言表达能力、物质交换能力和信息交换能力,尤其是协调各种社会关系、降低社会交往成本方面的能力。

三、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精准提升的系统思考

(一)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提升与区域扶贫整体战略相结合

任何一个贫困户都生活在特定的微观、中观、宏观环境中,要充分认识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提升与区域扶贫之间的相辅相成关系。一方面作为个体的贫困户的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本来就是区域扶贫工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区域扶贫战略的有效实施必然会给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条件;另一方面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能有效提升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从而降低区域扶贫的难度。攻坚期的扶贫工作应充分总结以往扶贫工作的经验教训,统筹兼顾,将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提升与区域扶贫整体战略相结合,将分类实策与联动推进相结合。具体来讲,要兼顾好下面两个结合。

1.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要与区域优势产业相结合,充分发挥产业扶贫造血机能的作用。扶贫主体一定要从区域优势产业发展的视角,利用多种扶贫模式,帮助贫困村、贫困户进行自我发展能力选择,使个体自我发展能力处于区域优势产业链上,降低贫困人口在生产经营中的市场风险,为其收入的稳定性增长提供保证。

2.个体自我发展能力提升与村民整体发展能力提升相结合。在精准提升扶贫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时,要把个体与整体结合起来,即将贫困户的自我发展能力放在整体村民的发展之中,使整村发展与贫困户自我发展形成相互促进的良好状态。

(二)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提升与个体优势相结合

在提升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时,要充分挖掘其个体技能优势,因势利导,使个体优势能够在脱贫致富中尽量释放潜能。另外,扶贫主体应该在充分分析贫困户特质差异、潜能优势的基础上,为贫困户提供自我发展能力的多项选择,进行分类指导实施,助力其可持续发展。

(三)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提升与社会文化素养补给相结合

从一定意义上讲,贫困户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与其社会文化素养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要想从根本上提升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很难找到一条能绕过通过文化素养提升就能实现的捷径。社会文化素养的提升是一项长期性、基础性的工程,需经历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要实现2020年全面脱贫的目标,对贫困人口进行系统的文化素养补给既不现实,也没有必要,如果能结合贫困户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就相关文化知识进行辅导、“补课”,只要内容对题,措施得力,也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扶贫实践中,不少地方对贫困人口开展的互联网与电子商务等知识与技能的普及教育,对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就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提升与受扶对象主观意愿相结合

就大多数贫困人口而言,除了物质贫困与能力贫困外,或多或少都伴随有权利贫困,决策自由度缺失与受限的情形在贫困户中非常普遍。在能力扶贫工程中,要切实做到三个统一:一是要我提升能力与我要提升能力的统一;二是要我提升什么能力与我要提升什么能力的统一;三是要怎样提升我的能力与我要怎样提升能力的统一。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必须以贫困人口的需求为中西,尊重贫困人口的主观意愿,给予其充分的话语权与自主决策权,极大限度地提高贫困人口的参与感与认同感。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既需要外界的帮助与扶持,更有赖于贫困户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

四、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精准提升的实施路径

能力提升主要通过培训与实践两条途径来实现,目前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提升的核心问题是要聚焦精准度,在针对性和实用性上下功夫。

(一)全面提升贫困人口技能培训的精准力度

目前我国贫困人口的技能培训基本由政府统包大揽,这种模式有利于政府主导作用的发挥,但在运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必须通过全面创新实现培训功能的深度挖潜,不断提升贫困人口技能培训的精准力度。

1.创新培训机制。将政府主导的培训体系与市场化培训机构相结合,建立多样化培训组织体系,实施分类、分层培训。通过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在培训机制创新上,要切实实现培训资源的有机整合。一是培训资金的整合,目前来自政府的扶贫资金由多个部门分头掌管,条块分割,分散使用,一方面很难避免因重复培训造成的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容易造成应有培训项目缺失留下的培训空挡。政府应完善顶层设计,将分散的培训资金有机整合,集中使用,提升培训的整体效果。二是培训师资队伍的整合,既要利用好丰富的高校师资资源,又要充分发挥市场化培训机构接地气的优势,还要加强与巨头企业的深度合作,不断提升培训的实操性。

2.创新培训方式。在培训方式创新上,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确保将培训工作落到实处。一是政府直接出面组织,或者由政府牵头与培训机构合作,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针对具体需求,开展有计划、分批次的短期技能培训;二是与高校、培训机构或巨头企业合作,通过定制培训方式实施培训方案;三是把受训对象选送到发达地区,通过顶岗见习方式完成培训工作,这种方式不仅实用,而且短平快。

3.创新培训内容。培训内容的创新应紧紧围绕培训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在培训需求调研的基础上,区分共性问题与个性问题制定差别化的培训方案,查漏补缺。就目前我国农村地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现状看,急需将就业能力、创业能力、设施农业生产与加工技能、互联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方面引入培训内容。

(二)以项目实施推进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

通过定向扶贫项目的实施来推进贫困地区人才开发的进程,在我国扶贫实践中不少地方都做了有益的尝试,这也被公认为提升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的卓有成效的途径。各级政府在充分挖掘贫困地区资源优势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发“造血式”扶贫工程项目,让当地贫困人口融入到工程项目中,在项目的实施运行中获得相应的能力。这种方式成本低,见效快,而且在实践中练就的能力更加实用,更接地气。以项目实施带动人才开发,既培育了优势产业,又开发了人力资源,一举多得。

(三)着力完善贫困地区教育扶贫的长效机制

教育扶贫是解决贫困人口内生性发展动力不足的根本途径,在所有扶贫措施中教育扶贫最具持久力,它能从根本上斩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教育扶贫既能“扶志”又能“扶智”,能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要确保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的可持续提升,必须做实教育扶贫的基础工程,着力完善教育扶贫的长效机制。

振兴贫困地区基础教育事业。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以及新型城镇化建设力度的加大,我国乡村与城市之间基础教育的差距越来越大。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强教育政策与教育资源向贫困地区的倾斜力度,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案振兴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工程,不断提升贫困地区义务教育与学前教育的质量,使贫困人口能够真正享受到均等的高质量的公共基础教育服务。

提升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水平。职业教育是快速为贫困地区输入技能人才的重要渠道之一。贫困地区的职业教育要适应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要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在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授课内容开发上,要充分兼顾当地的经济发展、资源状况、生源现状,能充分为当地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服务。政府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全方位扶持力度,在扶贫资金上首先要保证职业教育硬件基础设施到位,并通过政策导向提升职业教育的软实力,使职业教育在精准持贫中能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猜你喜欢

贫困人口贫困户精准
金融扶贫站惠及3万贫困户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鞋底垫厚点,也能走得快”——贫困户崔普选和他的“梦中梦”
隐形贫困人口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脱贫记 贫困户陈福田和何麦换的故事
精准扶贫二首
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示意图及参考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