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促进农村留守儿童身体自尊研究
2018-11-22王毅
王 毅
(渭南师范学院体育学院,陕西渭南714099)
0 引言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但由于受到经济等、住房多种因素的制约与限制,大量的未成年儿童滞留农村。随着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的增加,作为极度弱势群体的留守儿童,他们突显出来的体质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交往等方面的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已有研究证明儿童成长过程中父母的缺失会对儿童心理健康产生孤独感、焦虑等心理问题[1]。全社会越来越关注于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各级机构、各类学校和学者都在寻找各种各样的方法与手段来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身体自尊是整体自尊的一个重要的次级领域,对于一个人的整体自尊和心理健康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它更是个人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运动行为的调控手段。因此,探究基于体育锻炼促进农村留守儿童身体自尊的手段不仅是促进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更是从儿童自身出发,促进其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良好途径。同时,探索针对农村留守儿童体质与心理健康问题的控制与干预方法,对于保证大量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促进我国儿童教育的公平、提升国民健康指标、全面实现《健康中国2030》国家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在对比分析农村留守儿童体育运动行为和身体自尊的基础上,筛选部分留守儿童进行为期8周的健美操与足球运动项目的实验干预,以验证体育运动对于留守儿童身体自尊的促进效应,以期为各级各类学校和机构在进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辅导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
自尊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体依据外界评价而进行的一种自我评价,会对自我认知、情感和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整体自尊也称为自我评价和自我价值,是个人对个人价值的总体评价[2-3]。实证研究表明,整体自尊与心理健康的各个维度的关系也是不尽相同,有些影响是双向的,而有些却只是单向的,如较低的整体自尊可以预测抑郁症,而抑郁症却不能预测整体自尊[4-5]。而对于焦虑,它和整体自尊的关系似乎是双向关系[5-6]。因此,心理健康的各个维度可以促进整体自尊,从而提高心理健康。自尊与抑郁水平呈现负相关,提高自尊是减少抑郁症的一个重要因素。相关研究认为身体活动会影响身体自尊从而影响整体自尊,这是因为身体活动能够建立起良好的自我成就感,自我能效促进了身体自尊的发展,身体自尊是整体自尊的次级领域,它和社会自尊、情感自尊、学业自尊共同构成了整体自尊。身体自尊又称为身体自我价值,是个体对自我身体的评价,包括身体外观和身体能力。即对于自我身体的运动技能、身体力量、身体吸引力和身体状况[7]等具体领域的满意度。他们通过体育运动建立起来的对于身体力量、运动技能、身体状况以及身体吸引力的自我身体满意度,当它们提高时,会自下而上地促进身体自尊,进而促进整体自尊的提高。这是因为个体提高了身体的自我效能降低了身体的自我抑制。社会认知理论认为自我效能信念与自我认知目标对于自我健康行为具有自我调控力[8]。因此,身体自尊对身体运动行为以及个体对于自我行为的调节有重要作用[9]。
体育锻炼对人的身体与心理健康有诸多好处,例如它能缓解抑郁和压力,促进身心健康,提高自尊心。体育活动对于一个人从孩童到老年的体质与心理健康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如果一个在童年和青春期就能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是最有可能在他一生中继续在体育锻炼中获得良好收益的[10]。进行能够促进心率和呼吸急促的中等强度体育运动项目[11],可以防止焦虑和抑郁以及自卑的产生[12-13]。
体育活动能促进青少年的自尊[14-15],自我决定理论认为这是因为体育活动可以提高个体的自主性、能力和社会交往[16]。身体活动强度的变化与抑郁症状的发生率之间没有显著关联,但身体活动与抑郁症状之间关联显著,所以,每周大约1 h的体力活动会使男孩和女孩的抑郁症状概率下降8%[17]。较早地进行身体活动可以减少焦虑和抑郁。每周进行一次课外锻炼是进行青少年心理健康干预的重要方法和措施,并且尽可能地从早开始[18]。因此,利用不同项目的体育锻炼促进留守儿童的身体与心理健康问题成为可能,本研究主要探讨和验证体育运动锻炼对于留守儿童心理身体自尊的促进效果。
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渭北地区5所农村中小学生当面发放问卷、当面填写、当面回收。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问卷400份,其中有效问卷394份。229份问卷来自小学,165份问卷来自中学,初中一、二、三年级分别为65、52、48份。其中男生201人,女生193人,年龄跨度从12到17周岁,平均年龄12.8周岁,平均身高156.54 cm,标准差 10.29,平均体重 47.02 kg,标准差为 11.37。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工具
研究所用调查工具为自行编制的《农村儿童基本情况调查问卷》和《少年儿童身体自尊量表》。《少年儿童身体自尊量表》是在《身体自我描述问卷》(PSDQ)和《身体自我知觉剖面图》(PSPP)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儿童的特点进行本土化后而形成的。它主要包括外貌、健康、身体吸引力、运动技能、身体活动、力量、速度、柔韧、耐力、协调、身体自我价值和整体自尊12个维度。《少年儿童身体自尊量表》的适用对象为9.5~14.5周岁,包括78个条目,答卷所用时间20~25 min。使用分量表得分,各分量表的克隆巴赫α介于0.52~0.79之间,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符合测量学要求[19]。
2.2 实验程序
采用《少年儿童身体自尊量表》先进行心理健康基本状况调查,筛选身体自尊水平较低的留守儿童并进行随机分组的方法,随机分成健美操组和足球组,进行每周3次,每次1 h,为期8周的健美操和足球运动干预。
2.3 数据统计
问卷采集数据采用双人输入法进行电脑输入,采用SPSS软件进行标准化处理,剔除极值和缺失数据,然后进行方差分析和实验前后成对身体自尊的成对T检验进行均值比较。
3 结果与分析
3.1 农村儿童身体自尊的性别差异
男女性别在运动技能方面的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而身体活动、力量、柔韧、耐力、协调方面存在差异达到了非常显著性水平。男生的得分值普遍高于女生,这是因为男生认为自己具有更高的运动能力,进行了更多的身体活动,在力量、柔韧、耐力、协调这些方面的能力要更高一些,详见表1。
表1 男女儿童身体自尊的性别间均值差异比较
图1 身体自尊维度在家庭成员组间的均值图
在进行家庭成员方面比较分析同样没有显著差异,但从平均值分布折线图可以看出在健康、运动技能、身体活动和整体自尊等方面都是随着家庭成员的增加,得分值也随之升高(见图1)。
身体自尊在以身体质量指数BMI为指标时将身体形态划分为偏瘦、正常、超重和肥胖4个等级,并进行身体自尊的方差分析,结论同样没有显著性的差异水平。但是从均值比较的折线图可以看出在健康、外貌维度上的得分是随着体重的增加身体自尊得分降低的。在力量和运动技能两维度是随着体重的增加而增加的,见图2。
图2 身体自尊维度在不同身体形态的组间均值图
3.2 足球运动对于身体自尊的干预效果
26名同学共进行为期8周的足球运动干预,对实验前后的身体自尊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除身体吸引力、运动技能、整体自尊3个维度间的提高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外,其余的健康、外貌、身体活动、力量、速度、柔韧、协调、耐力和身体价值9个维度在实验后身体自尊的得分均有了显著性提高(P<0.05),见表2。
表2 足球运动项目干预前后身体自尊均值的配对T检验(n=26)
足球运动对抗激烈、团队合作密切、技术战术丰富多样,奔跑速度快、时间长,运动量大,反应速度敏捷。能够充分刺激锻炼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更主要的是它能够通过大量的技能动作学习提高儿童的认知能力,通过激烈的对抗和密切的团队合作培养和锻炼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通过身体的激烈对抗与团队协作获得成功的体验。因此,从本结果可以看出,足球运动干预对于留守儿童身体自尊起到了较好的促进效果。
3.3 健美操运动对于身体自尊的干预效果
健美操组的26名留守儿童同样进行为期8周的健美操运动干预后,在实验前后的身体自尊的对比分析中看出:实验干预前后的速度无显著性差异,说明健美操运动对于速度一项的干预是没有改善作用的。除此以外的健康、身体吸引力、运动技能、外貌、身体活动力量、柔韧、协调、耐力、身体价值和整体自尊10项均有显著性提高,见表3。
表3 健美操运动项目干预前后身体自尊均值的配对T检验(n=26)
健美操运动融合吸收了体操、舞蹈、音乐等多种运动形式和艺术特点。节奏明快、音乐欢快、动感新潮。它让留守儿童跟随音乐的节奏,欢乐明快地展示出自我身体,因此,健美操运动能够很好地调节留守儿童孤独、抑郁、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促进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同时它运动强度不大,持续时间较长,练习者可以进行中小强度良好的有氧运动锻炼。
4 讨论
4.1 儿童的身体自尊存在性别差异
男生的12个维度上全部是高于女生的得分值,在运动技能、力量、柔韧、耐力、协调5个方面,女生是显著性地低于男生。这一结论与高文凤、薛林峰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20]。Frost和McKelvie在2004年也通过研究发现女孩在整个发展过程中自尊心较低[21]。性别的社会意义是依附在性别的生理学意义上的,个人性别的生理意义不会轻易改变,生理意义影响到个人的心理意义进而影响个人的社会意义。个人的自我知觉、社会认知容易受到生理意义的影响,生理意义也更容易解释社会学意义。因此,社会的后天获得性对于生理的先赋性依赖更为强烈[22],Harte在1997和1999年也指出,身体自我认知是一般自尊的唯一最重要的预测因素[23]。一个人的外貌(即身体自尊)和一般自尊(整体自尊)之间的这种联系在女孩中比在男孩中更明显。也就是说,女性的一般自尊更容易受到身体自尊(即个体对于身体的自我认知)的影响。这是因为,对于女性来说社会促进身体吸引力并过多地强调了面部的容貌和外表(例如:瘦身)。相比之下,对于男性而言,更广泛的身体属性来构成了身体的吸引力,包括外表、智力、专业和经济状况。因此,女性实现身体理想化形象的可能性远远低于男性[24]。Bosacki在2001年的研究中同样指出:虽然性别的影响在青春期逐渐强烈并固定下来,但对于女孩而言,他们更容易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因此,和男孩相比女孩更难实现身体自尊[25]。所以,女孩更容易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从而导致身体自尊降低,那么后果可能也就会降低一般自尊,从而影响心理健康[26]。
4.2 身体自尊在家庭成员及生活环境中的差别
身体自尊的12个维度,非独生子女的平均值全部高于独生子女。在进行家庭成员方面比较分析同样得出在健康、运动技能、身体活动、身体价值和整体自尊等方面都是随着家庭成员的增加得分值也随之升高。为什么家庭成员越多,儿童的身体自尊也越高呢?这是因为,家庭环境在儿童的发育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家庭环境是儿童身心成长发育的重要场所,更是儿童最早接触人际交往,进行社会化过程中的起始环节和场所。儿童通过父母及家庭成员来习得自己的行为、技能、知识和社会交往,通过与父母等家庭成员的合作对话习得社会化的思维方式。Bronfenbrenner在1979年提出人类发展的生态系统理论(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认为儿童个体的发展是周围社会环境相互共同作用影响的。儿童成长的环境是一个立体的镶嵌式网格环境系统,从内向外依次是家庭和学校环境的微系统、居住和生活环境的中间系统和镶嵌在整个环境中的宏观环境系统[27]。
生态系统理论从宏观视角来审视家庭与儿童成长的关系,强调家庭作为一个微系统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作用。家庭不仅是儿童成长的重要场所,更对儿童的情绪、人格以及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儿童的情绪和行为也会对家庭产生一定的影响[28]。
以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为代表的行为评论心理学家提出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受个人的认知、周围环境以及个人的行为三者共同交互影响而形成的。同时,也会积极地进行信息的加工和行为的思考。因此,社会学习理论认为观察、学习与模仿是人类学习和社会化的主要方式[29]。而家庭系统理论则认为家庭成员间都有相互的关系,每个家庭成员都是家庭系统中的一部分,家庭系统对于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30]。家庭系统的平衡、稳定、和谐与友好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越有正向促进作用[31]。因此,不论是生态理论还是行为主义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再到家庭系统理论,都有一点那就是家庭成员对于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家庭成员越多,家庭关系越和谐对于儿童的成长越有积极的作用。
4.3 体育运动对于身体自尊的促进作用
Marsh、Jackson[32],Butcher[33],Frost、McKelvie[34]都已经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表明了体育参与和一般自尊之间存在直接关系。后来又有研究表明:体育参与增强身体自尊的这种间接联系被反过来,即:体育参与反向用来预示着一般的自尊。Koivula在1999年研究指出:体育参与尤其积极参与和身体形象有关体育运动项目的群体,通过参与体育运动增强个体的身体自信心,从而间接地增强了一般的自尊[35]。
身体自尊不仅是对自我身体做出的评价,而且包括为改善和维持自我身体而采取的行为[36]。这种改善和维持为目的的身体行为与身体自尊相关[37],特别是为提高自我身体满意度,所采取的体育锻炼行为。1977年Bandura提出社会认知理论,认为自我效能信念是一个集合,是行为的动机、情感和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通过动机、认知和情感来影响、操纵和调节行为[10]。自我效能信念会影响自我帮助或自我妨碍的思维模式。这些认知效果有多种形式,人类的许多行为都是通过先前的认知目标和个人目标来调节的[9],能力的自我评价受环境影响而形成。因此,先前在能力评价下建立起来的自我效能感越强,随后目标就越高,承诺也就越是坚定,行为也就越是积极[38]。同时,体育运动行为也能促进新运动身份的认同,激励新的体育运动行为。因此,身体的自我效能与体育运动行为是双向促进影响的。先前较高的运动身份认同会激励产生较高体育运动行为,而新的体育运动行为又会促进产生新的运动身份认同。因此,如自我身体运动认同水平提高,运动参与程度也随之提高。因此,运动身份认同越高,社会认知和自我行为调控能效也就越强,自我调控策略与体育锻炼的目标也就越趋向一致。从而促进身体自尊、整体自尊和心理健康。
通过体育运动影响和促进身体自尊的研究证明了上述的理论,如同我们的研究一样,多个研究佐证了体育运动对于身体自尊具有较好的促进效果。因此,对于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活动是最好、最便捷,也是最为安全的干预和预防的手段与方法。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1)留守儿童的身体自尊在性别上存在较大差异,男生身体自尊得分普遍高于女生。(2)农村非独生子女儿童的身体自尊得分高于独生子女儿童,且随着家庭成员的增加,身体自尊得分呈增长趋势。(3)不管是同场对抗类的足球运动还是操舞类的健美操运动都能很好地促进农留守儿童的身体自尊。因此体育活动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说是一种最为便捷、安全和有效的心理健康干预与预防手段。
5.2 建议
(1)农村留守儿童中女童的身体自尊得分低于男童,因此,各级机构、学校与老师、家长应更多地关心留意留守女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多地鼓励留守女童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2)留守儿童中独生子女儿童身体自尊得分低于非独生子女儿童,且随着家庭成员的增加,身体自尊得分呈增长趋势。因此,对于家庭成员少,特别是独自与爷爷、奶奶生活的留守儿童应当特别关注。(3)不管是同场技能对抗类的足球运动还是形体展示的操舞类健美操运动,都能很好地促进农留守儿童的身体自尊。因此,希望能够开展活泼多样的体育活动来促进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