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失落的昆曲

2018-11-21张佳妮

美文 2018年22期
关键词:水磨水袖戏台

张佳妮

微雨江南。

漫步在冗长的雨巷,雨水濡湿了我三秋的情怀。傍晚时分,行人不多,只听见岸边草木伸展枝叶的声响。桥下大小船上都早早地点起灯火。从两重玻璃里映出那辐射着的黄黄的散光,反晕出一片朦胧的烟霭。透过这烟霭,在黯黯的水波里,又逗起缕缕的明漪。

走过一个转角,一座颇有旧式风格的大院出现在我眼前。院前“曲园”这两个墨色的草体字,有一种让人心生敬意的庄严的气息。两旁的木门上斑驳着淡褪的朱红,诉说着时光的故事。

踏进大堂,远远地望见戏台上一个纤细的身影。昏黄的灯光将她的剪影投映在舞臺后的雕花版上,好似一只灵蝶,缓缓颤动着轻盈的双翅,翩然跃动,在我的心中漾起一层层涟漪。

六百年前,当文艺复兴的曙光照亮欧洲中世纪黑暗夜空的时候,在遥远的东方,有一种声音伴着胡笳长笛荡涤开来,让中华民族痴迷了两个多世纪。昆曲就诞生于南中国昆山脚下。它自园林深处传出,风雅了人世间的凡尘琐俗,成为不朽的经典。

昆曲往往自闺阁深处传来,觅一段锦屏人的春愁婉转,化作一唱三叹的水磨调,演绎《牡丹亭》中的一往情深;在华清池畔,寻一段大唐盛世的歌舞升平,水袖飘舞,见证了《长生殿》中的爱恨情仇;自秦淮河边,听一段南朝旧事,化作李香君的扇上桃花……

缓缓走近,空气中弥漫着的绵长的水磨腔滑进我的耳中,“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一声声,顿首,哀叹,永无厌倦,每一下长调都是簇新。

这是一种有图画的声音。我仿佛看见,二月青苗自泥土拱出,一派新芽,如繁星点点,直至满山遍野。一颗心也慢了下来,趋于宁静,宛如一湾淡青的水,浮着一群寒瘦的鸭子,淅淅沥沥地如同寒食节放的河灯,一齐飘远了。

聆听着这番文辞惊艳的典雅婉转之音,就听着一曲流转了六百年的缠绵乐音,听着一口承载着江南文化的泉水。昆曲,是时间的艺术。节奏过快则不婉转,过慢则拖沓。为了成就这一曲高山流水、阳春白雪之音,歌者与聆听者都需沉下心,去演绎、去感受、去沉淀,直至人与曲,如同墨散入水中,融为一体,难舍难分。六百年前,昆曲就教会我们如何与时间融合,不与时间较劲。

戏台上,水袖翻舞,她伸出修长的手指,遥指远方,便巍然成山,轻点近处,便荡漾碧波。眼波流转中,写意传神之美活色生香。

但在她多情的眼中,还隐隐透着一缕忧伤。

昏暗的观众席上,只零星坐着几位聆听者,他们大多是当地的老人,把昆曲当作养身养心的消遣。稀落的掌声,洒落在空空的大堂内,回荡着,晕染出一层深似一层的孤寂。

一曲毕。她轻跃下戏台,只身坐在雕花木窗前,眼睛望向窗外的那一隅,黑色的天空,偶有星星点缀,剩下的,仍是黑。

当年士大夫闲适的生活态度,为昆曲注入了新的生命,赋予了她节奏舒缓、意境曼妙的品格。而如今人们总感叹生活匆匆,时间不等人,任自己如无根的萍在时间的长河中飘浮,无暇也无这份心境享受昆曲这种细水长流的美丽。世间最让人无法消受的,就是对美的祭奠。昆曲六百年来积淀下的时间的厚度,是否会因此走向没落?

走出戏园一弯镰刀似的月,被纤柔的云丝们簇拥上了一碧的遥天。冉冉地行来,冷冷地照着江南河。

猜你喜欢

水磨水袖戏台
驻足山塘古戏台,体验繁华新风尚
Singing the Changes
观林家嘴村萝卜坯戏台
水袖起舞翩若惊鸿
曼妙的水袖
洮渭水磨概述
圆明园戏台考
杜潘芳格的诗(二首)
水磨地区蕨类植物多样性调查分析
水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