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退火算法的共享孔径多波束形成
2018-11-21刘新星张贞凯
刘新星, 张贞凯, 费 晓
(江苏科技大学,江苏 镇江 212000)
0 引言
为了提高作战平台的综合作战能力,作战平台不得不配备众多的电子作战设备。然而,雷达、电子战和通信系统等设备缺乏足够的集成水平,因此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性能,而且设备增加也会导致严重的电磁干扰[1-2]。共享孔径技术通过将天线阵列交错划分为多个子阵,由此实现多功能阵列天线的设计,有利于提升作战系统的作战效能。国内外对共享孔径技术已经开展了很多研究,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果。文献[3-6]将差集理论应用于稀疏布阵技术,然而现有的差集较少,阵列的结构容易受到限制,最终得到的解也不是最优解;文献[7-9]提出了一种基于子阵激励能量分配的稀疏布阵方式,利用阵元激励与方向图之间的傅里叶变换关系,将天线方向图的能量均匀分配给每个子阵,形成方向图性能近似一致的多个子阵,然而产生的子阵方向图的峰值旁瓣电平较高,需要进一步优化;文献[10]提出一种在同一个孔径区域内交错排列两个不同阵列的方法,将阵元位置作为优化变量,利用入侵杂草算法降低天线阵列的峰值旁瓣电平,形成频率不同的两个波束,然而通过此方法最终形成的天线阵列的阵元间距均不相同,实际操作较为复杂。
现有的研究多是针对同频条件下共享孔径交错布阵方法的设计,天线阵列的工作频带范围窄。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模拟退火(SA)算法的共享孔径多波束形成方法,将波束频率不同作为约束条件,即通过调整阵元位置分布进行优化时,不同频率的波束方向图性能差距较大,且子阵的峰值旁瓣电平较高。因此本文将阵元栅格间距同时作为优化变量,以子阵的峰值旁瓣电平为优化目标,并通过与其他算法的比较,验证了本文算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1 模拟退火算法
模拟退火(SA)算法是一种随机搜索算法,是对热力学中退火过程的模拟,与其他智能算法不同的是,SA算法在迭代过程中会以一定的概率接受相对差的解,随着温度的降低,接受概率随之减小,这种处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算法陷入局部最优解。
然而SA算法也有一定的缺陷,由于在搜索过程中接受差解,所以有可能导致遗失掉最优解。为避免最优解的遗失,本文在算法执行过程中做一个“记忆”处理,即设置一个最优解,将每次产生的新解与最优解进行比较,根据差值决定是否更新最优解。算法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模拟退火算法流程图Fig.1 Flow chart of simulated annealing algorithm
2 共享孔径交错阵列设计
2.1 优化模型
交错阵列天线的模型如图2所示,将天线阵列划分为两个子阵,分别用I1和I2表示,天线阵列的栅格间距用di(i=1,2,3)表示为
(1)
式中:d1为子阵1之间的阵元栅格间距为;d2为子阵2之间的阵元栅格间距;d3为子阵1与子阵2之间的阵元栅格间距;λ为子阵的工作波长;w为调整栅格距离的权值。
图2 交错阵列天线结构图Fig.2 Structure of interleaved array antenna
假设天线阵列的阵元数为N,阵元激励的幅度和相位相同,则子阵的天线方向图[11]可表示为
(2)
(3)
式中:N1=N2=N/2,为两个子阵的阵元数;xn和yn分别为子阵1和子阵2第n个阵元相对第一个阵元的距离;ki=2π/λi(i=1,2);θ为波束扫描角。
天线阵列方向图的峰值旁瓣电平可以表示为
(4)
式中:Fi(θ,α)为旁瓣区域中的值。
本文以两个子阵的峰值旁瓣电平之和为优化目标,将阵元栅格间距和阵元位置分布作为优化变量。为了避免阵元分布过于稀疏,对阵元的栅格间距加以约束,如图2所示,每个子阵的最小阵元间距为di,最大间距为4di,即每个子阵的阵元间距不超过4个栅格距离,可得到目标函数为
min{PPSLL1+PPSLL2}
(5)
s.t.di≤|xm-xn|≤4di,
di≤|ym-yn|≤4di,
i=1,2,3,m,n=1,2,…,N/2,m≠n>。
由此定义适应度函数为
f(x)=max{PPSLL1+PPSLL2}>。
(6)
2.2 算法设计流程
将一个阵元数为N的天线阵列划分为阵元数相同的两个子阵,首先产生初始权值,根据式(1)计算出阵元栅格间距di。根据图3确定初始阵元位置分布。
图3 阵元位置分布结构图Fig.3 Structure of array elements’distribution
以3个阵元为一组,将天线阵列划分为k(k=N/3)组,其中:mi(i=1,3,…,n1)中含有子阵1的阵元数为2,相应的子阵2的阵元数为1;mj(j=2,4,…,n2)中含有子阵1的阵元数为1,子阵2的阵元数为2。分析可得
(7)
根据式(7)计算可得n1=n2=N/6,即要求天线阵列的阵元数为6的倍数,当阵元数不为6的倍数时,根据余数值在天线阵列的首尾处将多余的阵元均匀分配给两个子阵。
在确定初始阵元位置分布后,利用模拟退火算法进行优化,具体步骤如下。
1) 根据式(2)和式(3)计算初始状态下两个子阵的天线方向图,并根据式(4)和式(6)计算适应度函数值,将当前权值及阵元位置分布下的解作为最优解fbest。
2) 初始化模拟退火参数,给定初始温度T0,终止温度Tf和内循环次数,令Tk=T0。
3) 改变权值w,进入内循环。
4) 产生随机整数值r1,r2(r∈[1,N/3]),改变第r组中阵元的位置分布;计算改变位置后的适应度函数值f(x),将当前适应度函数值与最佳适应度函数值进行比较,根据差值情况判断是否更新最优解。
5) 计算当前状态Sj与上一时刻状态Si的目标增量Δf,若Δf<0,令Si=Sj;否则产生一个0~1的随机数ξ,若exp( -Δf/Tk)>ξ,则令Si=Sj。
6) 判断是否达到内循环次数,若达到则转到下一步,否则转到4)。
7) 降低温度,判断是否达到终止温度,是则停止,否则转到3)。
3 实验仿真与分析
为了验证本文算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设置天线阵列的阵元数为60,将天线阵列交错划分为两个子阵。
3.1 仿真1
设置相同的T0,Tf和内循环次数,将本文算法与固定阵元栅格间距时的算法做比较。设置阵元的栅格间距为d1=λ1/2,d2=λ2/2,d3=(λ1+λ2)/4;为了更好地分析比较,将主瓣方向均指向0°,仿真结果见图4。
图4 子阵天线方向图Fig.4 Radiation pattern of sub-array
从图4中可以看出,当固定栅格间距时,不同频率的波束方向图性能差距较大,子阵1的旁瓣电平明显高于子阵2的旁瓣电平;且两个子阵的旁瓣电平较高,其中,子阵1的峰值旁瓣电平(保留两位小数,下同)为-9.87 dB,子阵2的峰值旁瓣电平为-11.91 dB。
将阵元栅格间距同时作为优化变量,对算法进行改进,仿真结果如图5所示。
图5 改进算法后的子阵天线方向图Fig.5 Radiation pattern of sub-array of the improved algorithm
从图5中可以看出,改进算法后,不同频率的波束方向图性能接近,且子阵的峰值旁瓣电平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其中,子阵1的峰值旁瓣电平为-14.06 dB,子阵2的峰值旁瓣电平为-13.42 dB。
改进算法得到的最优权值(保留两位小数)为w=[0.83,0.64,0.11]。
算法得到的最优阵元位置分布为:子阵1:1000110 01011010110100101010110010101010110100110001101 010110;子阵2:011100110100101001011010101001101 010101001011001110010101001。
通过阵元位置分布可以看出,两个子阵的孔径大小与原天线阵列的孔径大小基本一致,天线孔径的利用率较高。为了对比算法改进前后对天线方向图的优化效果,表1列出了交错阵列的性能参数对比。
由表1可以看出,改进后的本文算法中,两个子阵的峰值旁瓣电平均得到了优化。其中,子阵1的峰值旁瓣电平下降4.19 dB,子阵2的峰值旁瓣电平下降1.51 dB,两个子阵的峰值旁瓣电平之差由2.04 dB下降为0.64 dB,由此可以得出,在将阵元栅格间距同时作为优化变量后,天线方向图的性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表1 交错阵列的性能参数
3.2 仿真2
为了进一步验证本文算法的有效性,将其与迭代FFT算法进行比较,首先对迭代FFT算法进行仿真,仿真结果如图6所示。
图6 FFT算法子阵天线方向图Fig.6 Radiation pattern of sub-array of FFT algorithm
由图6可以看出,利用迭代FFT算法产生的两个子阵的波束方向图性能相近,但子阵的旁瓣电平较高;图7为子阵1的峰值旁瓣电平迭代曲线,从图中可以看出,其值并不收敛,因此利用迭代FFT算法得到的解并非最优解。
图7 峰值旁瓣电平的迭代曲线Fig.7 Iterative curve of PSLL
设置相同的阵元数,且将本文算法中子阵1的波束频率设置为与迭代FFT算法的波束频率相同,对两种算法进行仿真比较,仿真结果如图8所示。
图8 本文算法与迭代FFT算法Fig.8 Simulated annealing algorithm and iterative FFT algorithm
仿真结果表明,当阵元数和波束频率相同时,利用迭代FFT算法形成的波束方向图的旁瓣电平明显高于本文算法。其中,迭代FFT算法得到的峰值旁瓣电平为-10.76 dB,本文算法得到的峰值旁瓣电平为-14.96 dB,在主瓣宽度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子阵的旁瓣电平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利用迭代FFT算法形成的是两个频率相同的波束,而本文算法形成的是两个不同频率的波束,扩宽了天线阵列的工作频带,由此可以证明本文算法在性能上优于迭代FFT算法。
3.3 仿真3
为验证波束指向的灵活性,将两个子阵的主瓣方向指向不同角度,仿真结果如图9所示。
图9 不同波束指向天线方向图Fig.9 Radiation pattern of two subarrays in different beam directions
从仿真结果可以看出,本文算法可以灵活控制波束指向,实现不同角度的波束扫描,方便多功能阵列的天线设计。
调整栅格间距的权值是随机产生的,因此会影响算法的收敛性,当某一个权值下的解较差时,通过调整阵元位置对目标函数的优化效果也不太好,会降低算法的运行速度。为解决这个问题,在算法中设置一个阈值电平和接受次数,当在某一个权值下,适应函数值大于阈值电平的次数超过接受次数时,则跳出当前内循环。对此方法进行仿真,改进前的运行时间为158.60 s,改进后运行时间为149.03 s,结果表明,此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优化本文算法的运行速度。
4 结论
本文将SA算法运用到共享孔径技术中,对阵元位置分布和阵元栅格间距进行优化,使形成的两个子阵的波束方向图性能相似,且子阵的旁瓣电平相对于其他算法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同时,本文算法将波束频率不同作为约束条件,扩宽了天线阵列的频带范围,又可以通过移相器灵活控制波束指向,从而实现多功能阵列天线的设计。
宽带波束形成技术是当前阵列信号处理研究的重点,对于改善天线阵列的性能有着重要的意义,后续将进一步研究宽带信号的共享孔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