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临床观察
2018-11-21程涛
程 涛
(河南省商丘巿中医院,河南 商丘 476000)
肝硬化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病程迁延较长,并且具有反复性。由于引起肝硬化的病因很多,根据病因的不同,可分为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代谢性肝硬化、胆汁瘀积性肝硬化等。主要表现为乏力、腹胀、黄疸、尿少、下肢水肿等。临床上多通过对肝硬化失代偿时期的诊断分别给予针对性的治疗[1]。本研究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肝硬化效果较好,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90例,均为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我院就诊的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5例。对照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45~65岁,平均(55.1±6.5)岁;病程4~9年,平均(6.5±1.2)年;乙肝肝硬化15例,丙肝肝硬化16例,酒精性肝硬化20例,其他4例。实验组男24例,女21例;年龄46~61岁,平均(53.5±3.6)岁;病程5~11年,平均(8.1±2.2)年;乙肝肝硬化15例,丙肝肝硬化19例,酒精性肝硬化16例,其他5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均符合《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对于肝硬化的诊断标准[2]。①早期(代偿期)有食欲不振、腹水、恶心、腹泻、肝脾轻度肿大、血管痣,晚期(失代偿期)有腹水、出血倾向、黄疸、肝掌、脾肿大、肝体积缩小等;②脾功能亢进者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严重时全血细胞减少;③B超检查肝脏大小变化、表面和形态,常见回声改变,门静脉、脾静脉增粗,有腹水,可见液性暗区,脾体积增大;④肝组织学检查发现有纤维隔形成且小结节性或混合结节性增生者可确诊;⑤食管钡透或内镜检查,有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⑥代偿期肝功正常或轻度异常,失代偿期肝功明显异常,血浆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比例倒置,蛋白电泳γ球蛋白明显增加;⑦有病毒性肝炎、长期嗜酒、长期营养不良、血吸虫病或化学药物中毒等病史。
纳入标准:①符合《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对于肝硬化的诊断标准;②无精神病史;③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理解能力;④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①有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②合并性肝肾综合征、消化道出血;③拒绝参与研究以及治疗。
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复方氨基酸15-AA[上海华源药业(宁夏)沙赛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44705]1.2g加生理盐水100mL静脉滴注。同时将促肝细胞生长素(威海赛洛金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10003)12μg加入10%葡萄糖溶液100mL静脉滴注,每天1次。同时给予螺内酯(上海衡山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31022888)40~120mg,分2~4 次服用,呋塞米(上海朝晖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31021074)20~40mg口服,每日1次。
实验组加用黄芪五苓散加减治疗。药用桂枝15g,猪苓15g,白术15g,泽泻15g,茯苓15g,黄芪30g。伴热重者加蒲公英10g,板蓝根15g;阳虚者加杜仲6g,肉桂6g;湿热严重者加垂盆草15g,茵陈15g。1000mL水煎至500mL早晚各1次内服。两周为一疗程,治疗4个疗程。
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对脘腹胀满、气短乏力、下肢浮肿、小便不利4项主症评分,分值为0~3分,得分越高症状越严重)、肝功能指标、不良反应。
肝功能指标包括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Child-Pugh评分,总分5~15分,得分越高,肝储备功能越差。
4 疗效标准
显效:腹胀、肢体水肿等症状完全消失,B超检查显示腹水基本消失,Child-Pugh评分至少降低2分。有效:临床主要症状基本消失,肢体水肿、腹水减少程度超过50%,Child-Pugh评分至少降低1分。无效:腰围、体重等辅助检查腹胀、肢体水肿等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Child-Pugh评分降低不足1分。
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用计数资料以(%)表示、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5 治疗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 时间 脘腹胀满 气短乏力 下肢浮肿 小便不利治疗前 2.10±0.41 2.37±0.43 2.29±0.52 2.18±0.46治疗后 1.69±0.35*1.91±0.38*1.78±0.41*1.72±0.37*实验组 45治疗前 2.08±0.40 2.34±0.41 2.25±0.49 2.14±0.47治疗后 1.37±0.31*△ 1.55±0.36*△ 1.34±0.38*△ 1.36±0.29*△对照组 45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比较 (±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比较 (±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 时间 ALT(U/L) AST(U/L) Child-Pugh评(分)对照组 45治疗前 69.35±18.42 66.23±19.24 8.93±2.18治疗后 42.45±14.31* 40.92±13.67* 7.54±1.37*实验组 45治疗前 69.92±16.59 65.69±19.07 8.74±2.92治疗后 28.04±10.27*△ 27.41±9.86*△ 6.15±1.16*△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对照组发生头痛3例,皮疹1例,胃肠道不适5例,总发生率18%。实验组发生口干1例,胃肠道不适1例,总发生率4%。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
6 讨 论
肝硬化的治疗主要包括支持治疗,在肝炎活动期给予保肝、降酶、退黄等药物或降低门脉压的药物。此外,还可用免疫调节治疗、中药制剂治疗[3]。
肝硬化属中医“胁痛”、“水膨”等范畴。病机主要为毒、瘀、热湿相互胶结,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浊阴失降。治疗当益气健脾,利水渗湿。
黄芪五苓散加减方中黄芪健脾益气,白术健脾利水,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宁心,泽泻利水渗湿、化浊泻热,猪苓利水渗湿、通淋导尿,桂枝温通经脉、助阳化气。诸药合用,共奏行气健脾、利水渗湿之功。五苓散中增加黄芪使得气血畅通。西药治疗基础上增加中药能充分改善凝血功能和肝功能,降低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的指标,提高白蛋白水平[4]。
综上所述,黄芪五苓散加减治疗肝硬化能够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改善症状,提高肝脏的修复能力,增加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