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国初期社会风尚转变的政治因素探讨

2018-11-20刘家诺

世界家苑 2018年11期
关键词:建国初期

刘家诺

摘 要:在影响社会风尚转变的诸多因素中,政治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其通过社会政治思想导向和舆论压力来实现对公众社会生活的影响;通过深入群众的政治社会化作用于社会生活,影响大众的生活习惯与思想观念。我国建国初期的社会风尚深深地打上了政治因素的烙印。这对于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建国初期;社会风尚;政治因素

社会的转变与发展是一个立体的过程,但包含的无非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内容。社会风尚作为大众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表象,是社会整体发展的风向标。按照学者的观点,社会风尚是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社会成员在某种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共同性,是一种普遍流行的社会行为。它是在一定的时空内,某一跃居突出地位的社会风气所产生的一种文化效应场。[1]其内容体现在多重方面,不仅包括公众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更包括社会群体思想观念等。

一、建国初期的政治社会背景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是20世纪中国发生的最为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中国的建立改变了中华民族各族人民的生存与生活状态。冯友兰在《一年的学习总结》中说:“北京解放已经一年了。在这一年间,中国有了旋乾转坤的变化。社会每天都在改造进步之中。每个人都在改造进步之中”[2]。尽管这些变化有革命胜利的激情与冲动之惯性因素在里面,因为“每一次革命的胜利都引起了道德上和精神上的巨大高涨”[3],但更为重要的是社会经济发展与制度变迁上的实质性变化。特别是在思想文化方面,“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培养国家的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4]。这种思想文化指导性原则方面的变化带来的是人民精神面貌的改变,引起了社会观念和民众意识的变化,进而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建国初期激烈的社会转型是引起了人们价值观念转换的重要促动力,这种社会根本制度转型所带来的思想转变及价值观念变迁与政治、经济领域的变革同样重要。首先,封建社会与军阀统治下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因政治变革,经济转型而发生了根本性的颠覆;其次,随着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立,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方法和理论,以及共产党人信奉的价值观念还没有为全国人民完全接受,特别是文化层次相对较低的绝大多数农民群体。因此,在这种社会根本制度转型的时期,必然会引起价值观念上的冲突。在新的社会制度下,政治体制变革以及由此带来的政治思想观念转变深刻地影响大众思想,是此时期社会变迁中最为重要的方面。

二、建国初期政治对社会风尚的影响

在社会主义建立的初期,社会政治生活的主要参与者承担着重新建立政治思想导向体系以及相应的社会制度等一系列重任。这一时期,知识分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初期采取的一系列开明政策,极大地调动了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和爱国热情。这些从旧时代过来的知识分子普遍地表示要投身到建设新国家的洪流中来,形成了建国初期知识分子主动改造自己“优越意识”的热潮。[5]知识分子对政治的积极参与和贡献,使政治力量能通过社会文化的代表群体来予以宣导,如此也进一步加深了政治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影响力。

政治的渗透力还体现于社会舆论的压力方面。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在群众运动中成长起来的政党,在革命进程中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群众运动的经验,对群众的发动有很好的社会效果。在建国初期乃至现在,中国共产党都非常重视把自己的政治文化转化成公众能接受的文化符号,以保证民众对新制度的认同。在建国初期,为将新的政治文化逐渐渗透到民间生活中,开展过一系列社会运动。例如,崇尚节俭朴素的运动,表现在民间生活中,是以勤俭为荣,以朴素为美。如在服饰上,倡导的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一个人穿得稍稍大方,美观些,就有敏感的好奇的眼睛在打量你,谈论你,甚至于批评你,他们认为穿花衣服是‘不进步的标志。即使你的工作搞得不错,学习也努力,还是有人批评你资产阶级思想严重”。[6]建国初期的社会风尚转变,体现了强烈的政治影响力,这也是建国初期社会风尚转变的重要特征之一。

三、政治的社会化直接带来社会风尚的转变

政治对社会风尚的影响不仅体现在通过一系列思想、舆论等间接途径,更体现在直接的将政治予以社会化。政治社会化,按照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阿尔蒙德的观点,就是“政治文化形成、维持和改变的过程;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7]。还有另外的观点,如格林斯泰因认为:“政治社会化是正式负责教育的机构有目的地对于政治意识、政治价值和政治习惯的灌输”[8]。戴维·伊斯顿认为:“政治社会化是人们习得其政治取向和行为模式的发展过程”[9]。依照外国学者的观点,尽管各种理论有所不同,但存在共同之处,即将政治理念渗透到公众的社会生活当中。归纳起来,政治社会化就是人们在特定的政治共同体中,通过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和改变自己的政治信仰和心理等政治文化的过程。[10]这种政治社会化的过程通过一定的政治导向使社会生活和思想习惯形成一种模式,进而固定化为一定的社会风尚。

在这种政治导向的社会风尚形成过程中,首先源于共产党自身的垂范。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特有的生活文化模式,即根据地时期的社会生活文化模式。但其在建国初期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同时能被迅速得到认同,主要原因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根据地生活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的重要表征,被确定为科学、文明、进步的生活文化模式。另一方面,建国初期确定起来的高度统一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为生活文化的一体化、全民化提供了政治经济基础。因此,建国之后,随着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执政,根据地的生活文化也开始向全国其他区域其他群体传播,逐步完成着对其他区域和其他群体生活文化因素的改造,逐步影响全国的社会生活习惯与思想。全國的社会风尚的转变就通过这种直接的政治社会化的模式予以决定,将以主流政治思想为基础的社会生活文化逐步推广为大众所共同认可并最终践行的社会习惯,进而形成了这一时期的社会风尚。

四、结语

在影响社会风尚转变的诸多因素中,政治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其通过间接和直接的方式来达到目的。在间接方式上,政治力量主要通过社会政治思想导向和舆论压力来实现对公众社会生活的影响;在直接方式上,通过深入群众的政治社会化作用于社会生活,影响大众的生活习惯与思想观念,进而决定社会风尚的转变。通过这种全方位的作用,建国初期的社会风尚深深地打上了政治因素的烙印,这对于我国现阶段通过政治手段达到对社会风尚的引导也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范小方,童学.中国共产党与新中国初期社会风尚的演变[J].中共党史研究,2008(3).

[2]新华月报[N].1950年2月号.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23.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11.

[5]张晨怡.知识分子与建国初期的政治清明[J].辽宁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2):23-26.

[6]新观察编辑部.读者来信[J].新观察,1955(11).

[7][美]加布里埃尔· A·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P29

[8]周平.政治社会化:涵义、类型、实现方式和作用[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1999,(4).

[9]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P356.

[10]吴继平.建国初期政治社会化述评.中共山东省委党校:http://www.sddx.gov.cn/001/001013/001013001/1022391310037.htm.2009-12-1.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中学高三)

猜你喜欢

建国初期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应对自然灾害工作中社会互济的历史考察
简析建国初期《安徽日报》对《婚姻法》的宣传
“好干部”与“坏干部”:建国初期我国干部的培养与惩戒(1949—1956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云南整风整党运动述略
论建国初期新疆民族宗教政策
浅析建国初期农村妇女地位的提高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
交流与融合:建国初期天津中西医结合问题研究
建国初期农民协会初探
施蛰存与建国初期的文学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