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清HPA和VEGF水平检测及与PASI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2018-11-20殷文浩金梦祝丁韧烨
殷文浩,金梦祝,丁韧烨
(嘉兴市第一医院,浙江 嘉兴 314001)
银屑病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研究表明显微血管变化与银屑病发病密切相关,血管生成因子已成为银屑病的研究热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目前作用最强的促血管生成因子之一[1],肝素酶(Heparanase,HPA)能降解基底膜与细胞外基质,直接参与血管的生成[2]。本研究通过检测患者血清HPA和VEGF水平,探讨二者在银屑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中国临床皮肤病学》[3]诊断标准,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皮肤科门诊寻常型银屑病患者90例,均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近3个月未服用过维A酸、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等药物,1个月内未用过治疗银屑病的内服及外用药物,排除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他严重慢性系统性疾病。其中男49例,女41例,年龄24~57岁,平均(39.93±6.90)岁,进行期 57例,静止期 33例。病情严重程度按照银屑病皮损面积及严重程度指数(PASI)积分法[4]评分。另取6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其中男32例,女 28例,年龄26~58岁,平均(41.75±6.05)岁。2组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试剂和仪器 HPA ELISA试剂盒为美国BIM公司产品,VEGF ELISA试剂盒为上海瑶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产品。ELX800酶标仪(美国Bio Tek公司)。
1.2.2 方法 抽取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和正常对照者外周静脉血,离心,取上清液,-80℃保存备用。采用双抗体一步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具体操作严格按照HPA和VEGF试剂盒说明书进行。HPA水平检测:标准品浓度依次为2 000、1 000、500、250、125、62.5 pg/mL,20×洗涤缓冲液按 1∶20用蒸馏水稀释;从室温平衡20 min后的铝箔袋中取出板条,设置标准品孔和样本孔,标准品孔各加入不同浓度的标准品50 μL;样本孔加入待测样本50 μL;标准品孔和样本孔中每孔加入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的检测抗体100 μL,封板膜封住反应孔,37℃恒温箱内孵育60 min;弃去液体,吸水纸上拍干,每孔加满洗涤液(350 μL),静置 1 min,如此反复洗涤5次后弃去洗涤液;每孔加入底物A、B各50 μL,37℃避光孵育15 min;每孔加入终止液50 μL,15 min内在450 nm波长测定各孔OD值;根据标准曲线,算出各样本浓度,单位为pg/mL。VEGF的检测方法基本相同。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各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HPA 和VEGF水平与PASI评分之间相关性采用直线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血清HPA和VEGF水平比较 银屑病组HPA和VEGF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血清HPA和VEGF水平比较 (±s)
表1 2组血清HPA和VEGF水平比较 (±s)
组别 n 血清H P A水平(p g/m L) 血清V E G F水平(p g/m L)对照组 6 0 3 8 5.2 5±9 3.6 1 1 1 9.7 0±2 7.1 7银屑病组 9 0 6 5 1.4 3±1 4 0.7 6 2 5 4.6 7±6 3.2 0 t-1 3.9 1 0 -1 7.9 2 7 P 0.0 0 0 0.0 0 0
2.2 进行期与静止期血清HPA和VEGF水平比较进行期患者血清HPA和VEGF水平均显著高于静止期患者(P<0.05)。见表2。
表2 进行期与静止期血清HPA和VEGF水平比较 (±s)
表2 进行期与静止期血清HPA和VEGF水平比较 (±s)
分期 n 血清H P A水平(p g/m L) 血清V E G F水平(p g/m L)进行期 5 7 6 8 1.0 3±1 3 9.1 5 2 6 8.3 5±6 5.0 0静止期 3 3 6 0 0.3 1±1 3 0.2 4 2 3 1.0 3±5 2.9 5 t 2.7 1 4 2.8 0 2 P 0.0 0 8 0.0 0 6
2.3 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清HPA和VEGF水平与PASI评分的关系 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清HPA和VEGF水平均与PASI评分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 0.770 与 0.675(P<0.05)。见表 3。
表3 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清HPA和VEGF水平与PASI评分的关系
3 讨论
银屑病最早发生的病理改变即是血管的形成和分布变化,表现为真皮乳头层毛细血管扩张、迂曲、渗透性增加和内皮细胞增生。据报道,银屑病患者皮损比非皮损部位的真皮乳头层血管内皮面积大4倍,甚至在银屑病患者非皮损皮肤中也常能见到异常扩张的血管[5]。微血管变化在银屑病中出现最早、消失最晚、贯穿始终,与银屑病的发生发展、持续存在及复发有密切关系,在银屑病的发病机制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血管因子的研究为银屑病的临床诊治提供了新的思路。
VEGF作为“经典”的促血管生成因子,主要由角质形成细胞产生,直接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上的VEGF受体,激活受体的酪氨酸激酶,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参与血管的新生和迁移[6]。VEGF还对炎症细胞、内皮细胞有化学趋化作用,是连接血管新生和炎症的关键性因子[7]。VEGF抑制剂包括单克隆抗体、受体拮抗剂、酪氨酸酶激酶抑制剂三大类,虽然相关药物还未被批准用于临床治疗银屑病,但实验数据表明他们对银屑病有潜在的治疗作用,仍有待深入研究和推广[8]。
血管生成的另一个关键环节是基底膜和细胞外基质的降解。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负责细胞外基质的降解和组织重塑,在银屑病领域研究较多,但MMP的功能比想象中的复杂得多,大规模抑制可能产生不良后果,且MMP的异构体有28种之多[9],很难获得针对特定催化靶点的抑制剂[10],相关药物研究尚无突破性进展。硫酸肝素蛋白多糖(Heparan sulfate proteoglycan,HSPG)由一个核心蛋白和与之共价的多个线性硫酸肝素(Heparan sulfate,HS)侧链组成,HS是细胞外基质和血管基底膜的主要成分,与其他成分紧密连接[11]。HPA作为人体内唯一能够降解HSPG的特异性内源糖苷内切酶,通过识别HSPG的HS侧链并将其降解,进而破坏基底膜与细胞外基质的结构,参与血管的生成[12]。相比既往研究较多的MMP,HPA的作用靶点较单一,对于靶向药物的研究更具优势。目前HPA的研究多集中于肿瘤[13]领域,恶性黑素瘤[14]、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15]等皮肤肿瘤疾病亦有相关报道。Lerner等[16]通过免疫组化的方法在银屑病患者皮损及小鼠银屑病样模型皮损中检测HPA表达,首次揭示HPA参与了银屑病的发病机制。目前关于HPA与银屑病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检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清HPA水平,进一步探讨HPA在银屑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本研究发现,HPA与VEGF一样,在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清中表达升高,显著高于正常人;同时血清HPA和VEGF水平的增高程度与银屑病的分期密切相关,进行期患者血清水平显著高于静止期患者。相关性分析显示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清HPA和VEGF水平与严重程度PASI评分呈正相关,提示HPA和VEGF可能参与了银屑病的发生发展,检测血清HPA和VEGF水平对判断疾病严重程度有一定参考价值。HPA在银屑病发病机制中的具体作用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或对银屑病的诊治产生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