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亮色文字叩击心灵,助力人才成长
——一位地市报总编辑五年二十多万字“总编辑手记”的感悟

2018-11-20丁浩宇

中国记者 2018年1期

□ 文/丁浩宇

不知不觉中,担任仙桃日报社总编辑已经5年了。最大的收获,莫过于像我敬仰的新闻前辈范敬宜一样,写了160多篇、20多万字的“总编辑手记”。办报中的许多心得创见,是在一线工作中启发收获的;许多经验教训,是经由实践深化印证的。我喜欢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写成文字,并将这些称之为“总编辑手记”的文章,放在仙桃日报社QQ工作群里,让全体采编人员一道分享我的感受。拒绝琐碎,不记流水账,让带有亮色的文字叩击采编人员心灵,“总编辑手记”俨然成为仙桃日报社的新闻实践教材,发挥了“指导、思辨、警醒、激励、教育”五种作用,收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一、指导——彰显学术性

近年来,地方党报优秀记者流失严重,而新招聘的年轻记者因其专业素养不深、阅历不丰富,难以写出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佳作。针对现状,我撰写了《用心写好现场短新闻》《看在老天爷的份上,讲个故事吧》《带着问题意识,采写深度报道》《从最有特色的角度切入》等一系列文章,结合办报实际,围绕记者新闻业务能力提升点评发声。例如,我在《用心写好现场短新闻》一文中,概括了“五字诀”,用以指导记者如何写现场短新闻。文中写道:

一是“见”,就是眼观六路,捕捉细节。记者只有到了现场,用眼睛当摄像机,才能捕捉精彩的镜头、典型场面,并给予形象的再现,为读者勾勒出一个个场景、一幅幅画面,使新闻具有清晰的可视性。要善于运用描写再现现场,善于运用准确传神的动词写出人物活动细节,让读者身临其境,如见其人。

二是“闻”,就是耳听八方,善用引语。再现特定的场景、特定的形象,离不开生动形象的语言,离不开各种音响。一篇好的报道不是写出来的,而是讲出来的。正确运用引语,让人物开口说话,可增强报道的感情色彩、戏剧性和感染力,就像小说中的对话一样,引上几句话能使稿件生动活泼。记者采用这种方法,可避免使用呆板的句式和令人费解的措辞。

三是“录”,就是挖掘背景,丰富内涵。现场短新闻离不开背景材料,否则,文章就没有深度,甚至让读者不知所云。背景材料是在现场看不见的,听不到的,必须靠记者去挖掘。背景材料应用得好,可以增强稿件的纵深感和可读性。但因消息的内容有限,背景介绍只能是提纲挈领,画龙点睛,这就需要对背景材料进行概括,以少少许胜多多许。

四是“思”,就是主题鲜明,立意高远。一篇消息,质量的高低、价值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主题是否正确,是否深刻。新闻主题是根据客观实际,根据对题材的观察、分析、判断,加以确定和提炼的。记者只有紧扣时代主题,才能写出题材厚重、新闻价值大的作品。

五是“叙”,就是简洁清新,表达活泼。读者爱看有文采、有思想、有节奏、有情感、有韵味的文字。但现实是,我们不少消息的语言,太“模式”、太正统、太陈旧、太呆板。新闻天生是“喜新厌旧”的,即使内容很新鲜,但语言太陈旧,照样不受欢迎。记者在行文表达上,可大胆创新,让那些新鲜活泼、生动形象的语言,像珍珠一样,在消息中熠熠生辉。

通过指导,《孔婆婆的开心照》《父子齐心拆猪舍》《听取蛙声一片》等一大批鲜活的现场短新闻在《仙桃日报》涌现,深受读者喜爱。读者来电称,《仙桃日报》文风变了,文章活了,可读性更强了。

二、思辨——散发启迪性

评论是思想性新闻,它最能体现报纸立场、水平和品位,是引导社会舆论最直接、最有力的形式。而写评论在新闻各行中算是一种难事、苦事,又很不容易出成果的事。许多记者工作多年,只写了一些消息、通讯,避谈写评论,导致一些好的评论素材白白浪费,没能发挥党报为读者提供思想盛宴的优势。为动员记者勤写评论,我撰写了《别当“鸵鸟”,应当“雄鹰”》《记者写评论,有优势也是趋势》《新闻评论要为发展提供辩证思维》《年轻评论员,你在哪里》等文章,启发记者大胆写评论。例如,《别当“鸵鸟”,应当“雄鹰”》一文中写道:

在评论写作方面,别当“鸵鸟”,应当“雄鹰”。因为,记者拥有写评论的独特优势。记者每天接触新人、新事、新知识、新观念,这都是撰写新闻评论的绝佳素材。言他人所未言,记者便能写出颇有见地的评论文章。

那么,如何把好新闻评论的“脉搏”?我认为,第一,有的放矢,有感而发。可根据自己采访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因事抒怀、借题发挥。第二,小中见大,小题大做。切口小,有具体的矛盾焦点,把道理说深讲透。第三,鞭辟入里,丝丝入扣。针对论题,透过现象看本质,进行入情入理的分析,触及事物的要害,从知和行两个方面给读者以启迪。第四,饱蘸情感,贴近读者。在分析说理中,注意虚实结合,既不搞大而无当的空洞说教,也防止小而无味的泛泛而谈,尽可能站在读者的角度思考问题,以谈心式的语调,使读者感到亲切自然,信而悦之。

通过启发,一些记者也“开笔”撰写评论稿件。《仙桃日报》专门开辟“襄河评论”栏目,为记者写评论提供阵地。2017年以来,《剑指微腐败,基层荡清风》《奔跑吧,狮子型干部》《随着群众的愿望走》等一批充满理性、激情和文采的新闻评论相继推出,增强了《仙桃日报》话语权和引导力。

三、警醒——突出批判性

办报无小事,小事即大局。为了提高办报质量和水平,我要求全体采编人员平日紧绷精心办报这根弦,力争办一张让市委满意、读者认可、好看有用的地方党报。自己敢唱“黑脸”,坚决向“马虎先生”说“不”,对低级错误实行“零容忍”。对暴露出来的问题,第一时间发出“警报”,及时纠正和处罚,防止出现“破窗效应”。为此,我撰写了《读者“蒙圈”了,文风该改了》《一起差错的杀伤力到底有多大》《紧绷把关这根弦》《不能透支报纸的生命》等文章,批评了采编工作中出现的懈怠、松劲现象。其中,《读者“蒙圈”了,文风该改了》一文中写道:

蒙圈,东北话口语,形容对某些事情犯迷糊,蒙头转向,不知所措的精神状态。阅读本报今天的报道,感觉有些报道是容易让读者“蒙圈”的,的确到了该改进文风、提高报道质量和水平的时候了。

其一,短些,再短些。三版通讯稿《活跃在荆楚大地的文化劲旅》2700多字,太长,易让读者产生厌读情绪。这篇文章不属于重大典型报道,完全可压缩在2000字内……今后,凡记者采写稿件,通讯字数超过2000字、消息字数(含现场短新闻)超过1000字、评论字数超过1000字的,须送总编辑把关,方能刊发。

其二,别把材料当新闻。一版《我市壮大农业特色板块》,材料而已。除了一堆概念和18处枯燥的数据外,消息的六要素,皆无。恰当引用材料中的重要信息作为新闻的背景材料是可以的,但千万别把材料直接拿来当新闻发,甚至安排在一版黄金版面刊发,这是不专业的,也是对读者不负责任的……

其三,克制议论。在消息写作中,要注意克制议论,以期达到观点平衡,保持客观、公正。如:《“老农贸”漂亮转身》一文中,少数字词多余,有记者主观议论之嫌。如:“肖美枝欣喜地说”“丁正传喜不胜收”“鲁军江坚定地说”,等等。其中“欣喜地”“喜不胜收”“坚定地”运用不当。

其四,时间都去哪了?时间是消息的核心要素,而多篇消息时间模糊,甚至没有时间要素。“日前”“近日”“今年以来”“据市国税局的最新统计”“记者获悉”“连日来”等模糊时间充斥版面。看来,过好消息写作中的导语关,让最新的时间要素清晰起来,刻不容缓。

其五,差错要零容忍。一版消息《保利集团拟投巨资将沙湖湿地打造成国家5A级景区》属重大新闻,而导语中“眼下公司”明显出错,应为“有限公司”。马虎、懈怠、侥幸等心理是差错出笼的诱因,应绷紧防堵差错这根弦。另请总编室严格按相关规定追责。

常念“紧箍咒”,保障了党报的品质和品位。目前,我们没有出现一例政治性、导向性差错,技术性差错也减少到最低限度。

四、激励——聚焦鼓舞性

赞扬是人类生活的阳光。对采编人员工作中表现出的亮点,我不吝溢美之词,给采编人员信心、自豪和勇气。撰写了《新闻性+文学性=愉悦性》《美文美图,爽心爽目》《新闻要“以实动人”》《给消息赋予诗意的气息》等文章,其中,《新闻性+文学性=愉悦性》一文中写道:

本报一版刊发的《渔泛峰:打捞旧时光》(记者樊碧波),是一篇具有审美价值、能够愉悦读者的新闻佳作。该文把新闻性与文学性巧妙相融,写出了新闻报道作品别样的味道。

新闻性与文学性究竟有何关联?

我认为,新闻是追求以最快的速度写出读者最想知道的东西;文学是追求以最活的手法写出最能震撼读者的东西。前者追求时效,难免粗糙、短暂;后者追求艺术,就会精致、长久。新闻的目的是让人知道,知道了就够了,一般不看二遍。文学的目的是让人享受,享受是无穷的,越多越好,所以渗透着文学性的新闻读者看了一遍还想再看一遍,这是借文学来传播新闻,保存新闻。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稿件中的新闻性会逐渐挥发掉,而艺术性却会保存下来。报纸刚登出时,人们是为了看新闻而看到了文学,以后人们却为了看文学而还记得这些新闻。

该文正是以散文般优美的语言,凸显文学性的阅读张力。行文呈现出舒缓、平和、偏于静态的姿态,具有秀丽、清新、精致、含蓄、纤柔、婉约等特色,给人以和谐、宁静、优雅、赏心悦目、适情顺意的审美感受。

……

另外,该文采用断裂行文方式,全文1154字,共13段,平均每段88字,短句多段,行文在历史与现实、叙述与描写之间腾挪跳跃,使报道具有节奏感、跳动感、轻松感,也是稿件优美动人的原因之一。

年轻记者樊碧波笔健如刀,不断超越自我,令人欣慰。

这样的激励文章,往往能在采编队伍中形成“红包效应”。持续不断的鼓励与鞭策,在采编队伍中逐步形成了你追我赶、共同进步的良好局面。

五、教育——呼唤理想性

年轻记者是教育出来的。针对少数记者理想信念意识淡薄,只为“稻粱谋”,只当“新闻民工”的现象,我撰写了《让新闻园地春潮澎湃》《与刚入职的年轻记者谈谈心》《蕴蓄气质写华章》《带着新闻的情怀奔跑》等文章。其中,《让新闻园地春潮澎湃》教育记者要保持定力,在众声喧哗中坚守。文中写道:

人总是要有精神追求的。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价值,往往能够成为推动事业发展的巨大动力。记者的信念是什么?我认为核心就是无数新闻前辈身上闪耀的革命理想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他们对新闻事业笃定的追求、艰苦的付出、菲薄的索取、无私的奉献,为中国的新闻事业留下了许多经典名篇。

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变迁,但这种信念依旧熠熠生辉。因为,没有这种信念,就不可能具有一流的境界,形成一流的素养,创造一流的业绩;没有这种信念,媒体就失去了品质,丢弃了灵魂,没有了动力,就不会有大的进展和发展。追求这种信念,就是追求一份热情、一份执着、一份高尚;坚守这样的精神家园,就是坚守一种钢铁意志、一种精神自觉和一种崇高品德。无论什么时候,什么情况,怎样发展、怎样变化,我们都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大力弘扬,不断升华。绝不能丢弃,绝不能背离。

当下,媒体融合发展浩浩荡荡。传统的平台介质或许会式微,但是新闻没有消亡,媒体还有责任,理想还有价值,职业还有担当。我们相信不管媒体形态怎么变,舆论格局怎么变,原创依然是这个社会最宝贵的资源,思想依然是媒体最重要的品质,理性仍然是时代最需要的力量。

经常性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唤醒了采编人员的荣誉感、归属感,保障了采编队伍的稳定性,保障了党报的持续发展与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