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签约摄影师?
——一名畲乡新闻摄影人的成长经历

2018-02-28李肃人

中国记者 2018年1期
关键词:通稿彩带畲族

□ 文/李肃人

自2009年成为新华社签约摄影师,8年来,我目睹了新老媒体更迭变革、融合、共生,深感摄影记者、签约摄影师主动转型是适应媒体融合的关键点。在转型的大背景下,扎根少数民族地区的签约摄影师如何进一步增强视觉新闻的传播力?

一、抓取饱含少数民族群众情感的瞬间

2007年,我调入景宁畲族自治县畲乡报社从事新闻摄影。当时整个报社没人做新闻摄影,编辑用图缺乏标准。畲族丰富的摄影资源令我兴奋不已,这促使我不断深入拍摄。

为做好十九大相关报道,落实编辑意图,我持续跟拍十九大代表蓝景芬(畲族)。10月15日,蓝景芬启程赴京参会。临行时,她受畲族群众嘱托,将畲族彩带传人编织的畲族最美彩带转交大会,献礼十九大。

畲族彩带是畲族最具特色的工艺品,是畲族青年男女表达爱情的信物。为十九大代表送行的新闻中,如何将畲族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感恩之情准确表达出来?经考虑,我决定以《最美彩带献给党》为题进行报道,为确保画面符合受众的阅读习惯,拍摄当日,我摒弃了常用的14-24mm超广角镜头,转而采用24-70mm中焦镜头,在畲族群众向十九大代表交接彩带的瞬间按下了快门。并在图说中一反简明扼要的编辑要求,用文字阐明“彩带是畲族群众传递情感的信物”这一情感关键点,力求准确表述图片所蕴含的情感。稿件经浙江门户网站浙江在线首发后,人民网随即转载。

二、把“民族的”拍成“世界的”

我出生和工作的浙江省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畲族是游耕民族,90%以上人口居住在福建、浙江的山区,是我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畲字意为刀耕火种。畲族有语言没文字,但祖辈口口相传留下的生活习俗、手工艺品、文化遗产……都具有重要价值,如畲族三月

三、畲族山歌、畲族婚嫁、畲族服饰等都已名列国家级非遗名录。

畲族山歌是畲族群众独有的说唱艺术。佳节喜庆之日,田野劳动之时,探亲访友之际,男女情爱之约等场景,张口即来,脱口而出,深受人们喜爱。

2014年4月3日,中国畲族民歌节暨“畲家飘歌”大型盘歌会在浙江省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鹤溪街道包凤畲村举行。来自浙江和福建的数十支畲族民歌队、数百名文化传承人欢聚一堂,对唱山歌,一展风采。

当日一早,我提前来到包凤村查看现场、提前踩点。当我走到观众席后,感觉眼前一亮,包凤村古色古韵的民居建筑与搭建在茶园上的盘歌舞台遥相呼应,一幅具有浓郁中国风情的民族画卷展现在我眼前,我灵机一动,放弃了传统的拍摄思路,转而将“传递中国传统文化魅力”作为拍摄思路。我放弃跑到舞台前面拍摄的计划,一反“靠近再靠近”的原则,远远退到观众席外,用200mm远摄镜头,结合风光拍摄手法将畲族新村古建风貌和舞台上精彩的盘歌表演收入镜中(图1)。

提前踩点是我的拍摄习惯。每次踩点都会给我带来小小的意外和惊喜。这组《畲家飘歌》稿件上传后,中国全球图片总汇签发通稿3张,其中一张与浙报记者一起签发文化通稿组照。次日,《人民日报》(海外版)一版选中了我的这张通稿作为主图。该新闻通稿照片获当年浙江省第十六届金鸽奖铜奖,这也是我首次获得浙江新闻奖。

当天上午,我还承担“2014中国(浙江)畲族服饰设计大赛总决赛”采访任务。畲族服饰是畲族最具特色的历史文化符号。当地党委、政府为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多次开展与畲族服饰有关的文创活动,让畲族服饰与流行元素发生碰撞,让更多人喜爱上畲族服饰。

由于常年生活在畲族地区,熟知畲族历史文化,接到采访任务后,我根据自己对畲族服饰的独特理解,用24-70mm中焦镜头,诠释这场来畲服时尚大赛,让每一位设计师精心创作的畲族服饰留下美的印迹。稿件上传后,中国全球图片总汇签发了10张通稿,当晚新华网等多家媒体相继采用。

一天发两个通稿,这在我的拍摄生活中也不多见。

三、找寻民族新闻中的时代精神

畲族是一个忠勇民族,故在畲族祖图、族谱、祠堂必题有体现民族气节的族联。时至今日,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畲族儿女继续发扬楷模表率作用。

从2014年起,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农村党员在自家门前亮出“为群众办事,为党旗增辉”的党员家庭户承诺牌。将“亮出家训、塑造家风” 作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使党员家庭在接受群众监督的同时,成为群众身边的镜子,为促进良好民风作出表率。2016年5月26日,该县鹤溪街道包凤村的27位农村党员在自家门前亮出“党员家庭户”公示牌,供群众监督。

▲ 图1为2014年4月3日,参赛畲族民歌队在“畲家飘歌”大型盘歌会上唱歌。(李肃人/摄)

▲ 图2为浙江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红星街道居民在“垃圾分类”垃圾房投放垃圾(2015年4月7日摄)。(李肃人/摄)

当时我提前获知这一信息,立即感到这是新闻富矿,是畲族党员干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长征中的智勇担当。我来到包凤新村,和各位党员一起见证这一庄严时刻的到来。我选择了其中的3位党员进行跟踪拍摄。为了将这一新闻内容完整展现,我选择了侧面俯拍,将党员的家门、展示牌内容以及党员个人收入镜中。《中国纪检监察报》等媒体刊用后颇受好评。2017年,该新闻作品获新华社中国图片社首届中国图片大赛“中国梦·中国故事”单项典藏铜奖。

四、不放过每一次拍摄机会

民族地区往往没有惊天动地的新闻事件。作为民族地区的摄影记者,要做到认真学、俯下身、沉下心、动真情,不然很难拍摄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照片。

2015年世界卫生日前夕,首批19座整洁的垃圾房投入使用,居民可根据内设的红黄蓝绿四个颜色的垃圾箱分类投放垃圾。

得到消息之初,我认为与“垃圾”有关的新闻,用图片表现可能不合适,担心恼人的“垃圾”画面引发读者反感。经与文字记者联系之后,也未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但我始终认为,这是当地政府贯彻落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举措,是践行环保理念,事虽小,但意义重大。

为了不错过报道机遇,我利用早晚空余时间,查看了多座施工进度已近尾声的垃圾房,包括坐落位置、充满畲族元素的内外画面、周围环境等,边看边构思可能会出现的画面机会。最后确定聚焦环卫工人清洗、管理垃圾房的环节和居民的使用过程。经连续两天起早摸黑跟踪采访,最终完成了拍摄采访任务(图2)。

该组稿件上传后,中国全球图片总汇以《整洁垃圾房 文明伴我行》为题签发6张通稿。次日,新华网、《经济日报》等数十家媒体纷纷采用。之后,新华社以不同主题连续两次签发通稿。为此,我还受邀在浙报集团主办的《传媒评论》上撰文《一个县级小新闻,新华社为何三次签发通稿》进行总结。

畲族人自称“山哈”,意思就是山里的客人。对我而言,每一张畲族影像的背后都是用脚丈量畲族的山路。

猜你喜欢

通稿彩带畲族
唱支山歌给党听——记畲族三月三节
眼花缭乱彩带舞
需要多长的彩带
让句子变成彩带
畲族三月三
新闻通稿:写法、用法和看法
新华社通稿离“爆款”的距离只有一个好标题
畲族民歌
通稿何必“通搞”
畲族民间艺术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