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间舞蹈在高校舞蹈教育中的传承与应用

2018-11-19高菲菲

现代交际 2018年19期
关键词:民间舞蹈现状

高菲菲

摘要:与现代化的舞蹈教学有所不同,民间舞蹈的教学应将文化传承放在重要位置。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民族文化受到一定影响。高校的舞蹈教育者应深刻认识到民间舞蹈与文化传承间的密切关系,采取有效方法将两者结合。本文在介绍高校舞蹈教育内容与现状的基础上,结合高校舞蹈教育的特点和民间舞蹈的发展现状,客观分析了民间舞蹈在高校舞蹈教育中的传承,并进一步给出了应用方法。

关键词:民间舞蹈 高校舞蹈教育 现状 传承和应用

中图分类号:J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9-0186-02

民间舞蹈是随着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劳动人民创作出来,在群众中流传的一种舞蹈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点。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民间舞蹈显得迫在眉睫。进入21世纪后,各高校先后将舞蹈教育纳入教学范畴,这一举动对于民间舞蹈的传承和发展意义重大。同时将民间舞蹈引进课堂教学,不仅丰富了舞蹈的种类,也为教学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高校舞蹈教育的内涵与现状

(1)舞蹈教育。在现代教育中,舞蹈教育把肢体作为表达的媒介,是综合教育学、舞蹈学和艺术教育学为一体的学科,教育者通过肢体活动和理论教授,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审美感受,增加艺术的想象力和创作力,塑造形体,提升气质。学校通过舞蹈教育达到塑造健美的体形、提升艺术欣赏水平;国家借助舞蹈教育来进行美的教育,树立群众的审美观,因此可以说,舞蹈教育实际上是一种审美教育。

舞蹈教育主要包括表演教育、技能训练、创作教育和鉴赏教育几方面的内容。学生体验美、创造美是通过舞蹈的表演教育获得的,在此过程中,教育者通过眼睛、面部、肢体及其综合的表演训练使学生增强对舞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跳舞时,学生需要投入到角色中,运用肢体、面部语言和综合表演的方法塑造特定形象,表达感情;技能训练是指通过训练各舞种的基本功、舞蹈组合和身体素质使学生掌握其中几种舞蹈的技能技巧,达到一定的专业水准。其中基本功的训练是所有训练中的基础环节,学生通过系统、科学的训练,能够使肢体的柔韧度、协调性得到很大的提高。而不同舞种的训练内容和标准也有所不同;创作教育是由舞蹈教育想要达成的总体目标和教学的实际需要,同时结合学生的客观情况而制定的,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鉴赏教育引导学生感受、理解并学习判断美的。学生通过学习和鉴赏各舞种,不但培养了知觉、推理、想象等能力,而且了解了其中蕴含的文化和审美观,最终艺术鉴赏水平有所提高。

(2)发展现状。进入21世纪后,各高校先后开展舞蹈教育,对其高度重视并大力支持。然而,高校大都是复制专业舞蹈院校的教学模式,没有一套适合自身情况的培养方案。高校的师资力量、教学资源等都不能与专业院校相比,条件有限,因此照搬教学模式只能解决一时的需求,而要想更好地发展,则必须结合高等院校的特点制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教学大纲。[1]

二、高校舞蹈教育的特点

(1)交叉性。交叉性可以从学习内容和学习对象两方面加以理解。所谓学习内容的交叉性是指,普通高等院校在学习内容上,应避免照搬专业艺术院校的课程设置,在舞蹈类专业核心课程的开设上,尽可能多地囊括各类舞蹈。如芭蕾舞、现代舞、民间舞、国标等都有涉及,但又点到为止,不求在某一领域独领风骚。只需做到具备一定的专业性,并掌握相应舞蹈的基础技能和理论。

公共舞蹈课程一般包括舞蹈理论课和实践课两个内容,这就更加体现出内容上的交叉性。在进行理论授课时,在讲解了舞蹈的基础知识后,进一步分析各类舞蹈的独特风格、欣赏对应舞种的典型剧目,还会结合艺术美学、符号学、人文学等学科的知识,从不同角度对作品进行深度解读和评价,能够全面深入地提高学习者的舞蹈水平和素养。实践课部分,塑造形体通常会借助芭蕾的基础训练,民间舞蹈则作为表演训练的主要方法,解放肢体、强化表现力则是通过现代舞和爵士舞完成,有时会以小组的形式增强学生对不同舞种的理解。

教学对象的交叉性主要体现在高等院校中舞蹈专业学生的水平相差较大:有的从小接受训练而有的可能只是短时间接受过培训,因此学生的这舞蹈水平的交叉较为鲜明和突出。

(2)广阔性。广阔性是指“舞蹈平台”的广阔性,包括学习和展现的平台。普通高校涉及的学科丰富、专业多样,这一特点也决定了其舞蹈教育的宽度和深度。不同于专业院校的学习只涉及舞蹈表演、理论、编导等相关的专业内容,高校舞蹈专业的学生,除了学习专业相关的课程外,还可以学习心理学、文学甚至医学等相关的专业知识,这有助于学生拓宽创作的思路,提高舞蹈创作的深度和内涵,实现真正的全面发展。

一般来说,高等學校相对专业院校而言,展现舞蹈的平台更加广阔,具体又可概括为显性展现和隐形展现两种。学校举办的节日晚会演出、社团活动、舞蹈比赛等都可看作显性展示;而隐形展示更多体现为跨学科的课题研究、艺术评论等,通过组织力、协调能力等的体现,使学生不仅可以在舞蹈领域展示才能,还能在非舞蹈领域发挥舞蹈的强项,展现其魅力。

(下转第185页)(上接第186页)

三、民间舞蹈的传承现状

随着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外来文化对人们的影响越来越大,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也各有不同。这种环境下,人们对民间文化的传承也更加关注。民间舞蹈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保护者,历经千年的时间洗礼,成为中华民族独有的符号。然而如今民间舞蹈在街舞、拉丁舞等外来舞种的冲击下和商业利润的驱动下,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一些青少年为了追求新潮,相对民族的民间舞蹈来说,对外来舞蹈的兴趣更大,对民间舞蹈知之甚少。人们在金钱的诱惑下,将民间舞蹈用于各种商业表演中,如白族“三道茶”歌舞晚会就是利用民族风的特点来博取大众眼球。尽管这些晚会对舞蹈的传播交流有所帮助,但却不能完全体现其本身的文化底蕴。长此以往,民间舞蹈的内在文化底蕴将在不断的商业演出中消磨殆尽,这与我们传承发扬民族文化的初衷是相悖的。[2]

四、民间舞蹈在高校舞蹈教育中的传承与应用

(1)保留民间舞蹈浓郁的民族特点。民间舞蹈之所以能够历经千年传承下来,与其自身具有的鲜明民族特点密切相关,因此,在高校的舞蹈教育中,民间舞蹈所具有的民族风格特征是需要原封不动地保留的。例如维吾尔族的舞蹈,最典型的特征就是脖子的快速扭动、旋转,下腰加上脚上三步一踢的动作,眼睛上挑等,这些特征构成了新疆维吾尔族的舞蹈。如果没有这些典型特点,即使穿上维吾尔族的服装,放着维吾尔族的音乐,舞蹈也给人一种似是而非的感觉。[3]

(2)民间舞蹈在高校舞蹈教育中的应用。将民间舞蹈引入高校的舞蹈教育中,丰富了舞蹈的课程,增加了多样性。学校可以结合自身实际和学生兴趣,选择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增加实践环节,创新教学体系,使学生在了解该民族的风土人情的同时,传承和发扬民间舞蹈文化。[4]

五、结语

我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而各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饮食风俗均不相同,形成多种多样的民间舞蹈。民间舞蹈蕴含着各民族的丰富文化,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作用。高校舞蹈教育者应结合高校教育和民间舞蹈两方面的特点,考虑社会现实,制定出一套符合民间舞蹈发展的教学模式。通过高校教育传承民间舞蹈,同时民间舞蹈在高校舞蹈的教育中发挥一些实际作用。

参考文献:

[1]董勇.论综合类高校的舞蹈教育[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

[2]胡彬.浅谈在高校舞蹈教育中如何传承民间舞蹈艺术[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7):83+82.

[3]孙婕.浅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创新发展[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0,28(2):219-220.

[4]李萨.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民间舞蹈的教学策略分析[J].艺术教育,2016(12):130-131.

责任编辑:刘健

猜你喜欢

民间舞蹈现状
结合流行元素提升民间舞蹈教学效果
探讨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应对策略
浅议民族民间舞蹈的继承创新与发展
基于地域文化的民间舞蹈艺术传承发展策略
浅议民族民间舞蹈的继承创新与发展
高中文言文实词教学研究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