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省属高校ELE及ESP大学英语课程的研究与校本性实践
2018-11-19李丹
李丹
摘要:近年来,ELE及ESP课程逐渐被应用于大学英语课程当中,在新时代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背景下,构建科学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完善ELE及ESP课堂建设成为新时代下大学英语课程的重要内容。与此同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践的检验也是检验研究的重要手段,通过校本性实验助力省属高校ELE及ESP课程体系建设。
关键词:ELE ESP 应用型人才 大学英语课程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9-0052-02
省属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教育课程改革在各地的推进不平衡,成效不显著,因此,在省属高校层次进行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尤为重要。以省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出发点,对ELE及ESP课程的设定急需进行可深入研究,从而全面提高省属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及对推进省属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具有一定指导作用,并对其他类专业课程的改革起一定借鉴作用。
一、背景
在国家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转型期,省属高等院校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承担者,如何根据国家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使各学科、各层次、各类型人才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教育部,2012)的政策,培养出应用型人才,是大学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高校的ELE及ESP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必须适应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构建ELE课程体系以提高听、说、读、写等应用能力为根本目的,以学生专业方向和学习动机为基础,构建ESP特殊英语课程体系,二者相辅相成,形成科学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
二、理论研究
(1)大学英语课程理论体系。以《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的“一般要求”为突破口,以ELE与ESP结合为主要方式,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导向,以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文化素养的培养为目的,构建新型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全面提高省属高校学生英语应用能力。
(2)ELE及ESP。在大学英语课堂中使用ELE及ESP的授课方式越来越多见,国内许多学者对相关理论进行研究,但研究及应用始终受到国外研究的影响,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ELE及ESP课程体系建设中国化研究、特别是省属高校的研究并不充分。
三、课堂构建
(1)构建ELE与ESP课程体系。《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指南》提出要根据学校实际设计出各自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开设各类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既要保证通识英语(ELE)能力还要保证专业英语(ESP)能力。
ELE通识课程体系强化基础英语能力、人文素养的培养,以夯实语言基本功为前提,应以大一大二必修课阶段为主。内容可以分成三个模块,即语言技能、语言应用与语言文化三个方面,学时分配比例为1:2:1。
ESP课程体系与ELE课程体系既交叉又有区别,ESP课程以提升学术英语及专业学科英语应用能力为导向,满足学生学习动机和专业要求,根据各专业特点,主要在大二、大三开展ESP体系建设。
(2)构建课程内容及方法。
一是完善教学内容和校本性教材建设。ELE教材应从教学理论和学生不同层次的划分等角度多方面考虑来进行选用。ESP教材除了考虑以上因素,还应该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为前提,以实践、应用为基础进行校本性选用和建设。
二是构建多模态教学法。ELE及ESP为基础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在课堂中进行多模态教学实践研究,如模拟学术论坛、工作环境模拟等在教学中做到专业化、职场化、真实化。课外学生结合多模态的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在课外使用多元手段进行辅导。
三是整合教学资源。以海量教材为基础,大量参考并使用ELE、ESP国内外课程网络资料、慕课课程、微课课程等,充分利用图片、文字、音频、视频以及在线链接等教学资源。借助学校各学科仿真教学资源。
(3)多维质量评价体系构建。在方法上,可以采取多维度评价,即学生在校内参加的各种活动成绩均纳入评价体系内,同时监控学生各项测试性指标成绩,如大学英语CET4、CET6等成绩,使学生成绩由多维度成绩构成,也能更全面地体现学生英语成绩。
四、实践研究
(1)课程体系实践人群。在ELE及ESP课堂体系构建初具模型的概念下,在北华大学不同校区不同专业的大一、大二学生中进行了课程实践体系的实验。
(2)课程体系实践步骤:
问卷调查。对各个校区不同专业学生进行多个、多次问卷调查。实践前期及实践后,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对ELE课程兴趣调查、ELE课程内容调查、ESP课程兴趣调查、ESP课程内容调查、ELE课程及ESP课程授课时间调查、传统课堂形式与ELE及ESP课堂形式对比调查、个人主观意见及建议调查等。
课堂实践。实践内容对象为北华大学三个不同校区不同专业学生,大学外语计划学时为56学时,周学时4,共授课14周。在正常的授课内容后加入ELE及ESP课程内容,ELE相关内容及ESP相关专业内容各占用周学时中的1学时,共计2学时。授课内容结合网络中及时下ELE及ESP的教材,由任课教师自由选取。
课堂内容授课方式结合传统授课方式、翻转课堂、慕课课程、微课课程等,充分利用图片、文字、音频、视频以及在线链接等教学资源,进行授课,鼓励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前提下,有效利用课堂。
五、初步研究结果
(1)问卷调查研究结果。通过理论研究阶段、实践研究前及实践研究后的各个阶段进行的不同的调查问卷统计的几项结果分析来看,学生对ELE及ESP都抱有浓厚的兴趣,所占比例分别为89.7%和94.4%。从结果来看,尤其是ESP课程对学生的吸引性更大,与专业相关同时可能涉及就业,因此学生对ESP课程显示出更大的兴趣。ELE课程在大学英语综合类课程教材中皆有所体现,个别人文类ELE集中的课程通过选修课进行更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2)实践试验研究结果。通过选取代表性专业进行相关的ELE及ESP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研究,参与实验的对象在课业考试成绩及CET4和CET6考试中的成绩均高于其他专业所占比例,与本专业以前的数据对比起来也有较大的进步,从成绩分析表现项上来看,语言应用能力有较大提高。因此可以初步得出ELE及ESP课程建设内容符合学生兴趣,适合应用于大学英语课程。但是在实践的同时,我们发现,ELE课程更适合应用于选修课,由于学生对于ELE课程的兴趣点不同,统一设置ELE课程势必无法覆盖学生的兴趣面。相反,ESP课程较符合学生的预期,相同专业的进行相同ESP课程并把课程嵌入到大一、大二的必修课程体系中,符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六、结语
通过理论及实践的研究,得出校本性研究结果,以大学综合英语为基础课程,辅助选修ELE课程,在大一、大二必修阶段强化ESP应用能力,形成立体化、多样化、个性化的课程体系,增加学习内容的维度,培养综合文化素养,提升学生的英语能力,使之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通过对校本性及省属高校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进行实地考察,从多角度、多层面对ELE及ESP课程体系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并凝练,无论从学生的角度还是实践实验的结果来看,ELE及ESP课程对于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15年修订版)[Z].
[2]蔡基刚.ELE还是ESP,再论我国大学英语的发展方向[J].外语电化教育,2010(5).
[3]蔡基剛.中国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发展回顾、问题和任务[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5(1).
[4]刘法公.论基础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关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
责任编辑:赵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