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编谜:激活语文教学的有益尝试

2018-11-19钟演

关键词:语文素养

钟演

摘 要: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真正地进行自主、合作式学习。本文从你猜我猜,猜谜激发探究兴趣;你说我说,找特征寻求编谜依据;你编我编,共同分享编谜乐趣等三个方面,阐述了利用文本素材激发学生编谜兴趣,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课堂编谜;阅读经典;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22-040-1

《绿色蝈蝈》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科学观察随笔,语句浅显生动,内容引人入胜。阅读本文,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使学生能进行自主、合作式学习。笔者在课堂上采用“猜谜导入课文、寻找编谜依据、享受编谜乐趣”等方法,尝试着将谜语引进课文,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你猜我猜,猜谜激发探究兴趣

猜谜语是一种妙趣横生、喜闻乐见的民间娱乐活动。笔者将猜谜语引入语文课堂教学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正式授课前我在屏幕上打出两个谜语,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谜语一:有种虫儿真奇怪,一盏灯笼随身带。黑夜点灯满天飞,象星闪闪真可爱。谜语二:头上鸡翎双插,身穿绿盔绿甲。走路龙行虎步,往下细吹细打。看到谜语,学生们兴趣盎然,争先恐后的说出谜底:蝈蝈。运用这两个谜语引入课文,是因为谜语以其生动的语言描述了事物的特征,它的内容和语言形式深受孩子欢迎,极易激发学生思考、探究事物特征的兴趣,这也为他们学习课文做好铺垫。如果学生想知道这些谜语的谜底,那就要认真阅读文本,答案就在其中。在谜语的指引下,在老师精心设置的悬念强化下,利用教材激发学生潜能。教师设计这样一道思考题:如果模仿前面的谜语再给蝈蝈编一个精彩的谜面,你会怎样写?此时学生的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教师趁热打铁,因势利导,让他们在快乐中掌握知识,在预设问题中研读文本。

二、你说我说,找特征寻求编谜依据

为了寻求更多的编谜依据,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时要善于抓住蝈蝈的特征,从外形、叫声、食性入手,各小组深入研讨对蝈蝈特征总结如下:

第一组同学找出课文中对蝈蝈不同的称谓。作者不断变换对蝈蝈的称呼体现细致地观察,使文章描写更生动更形象更传神,给人更深刻的印象。夜间捕蝉的蝈蝈——夜间狂热的狩猎者;入夜鸣唱的蝈蝈——夜晚的艺术家、歌手;入笼喂养的蝈蝈——“我”笼里的囚犯;饱食蝉肉的蝈蝈——蝉的屠夫。

第二组同学从修辞手法上品味语言的精妙。例如,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弱肉强食处四周的绿叶丛中,蝈蝈在窃窃私语;绿色的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拟人手法多角度写出蝈蝈动听悦耳的叫声和美丽匀称的外形,倾注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第三组同学通过对比蝈蝈和其它昆虫的不同特点了解它的生活习性。比如在写蝈蝈的叫声时,拿蝉的叫声来作比较;写它喜欢吃肉食时,拿螽斯来作比较;写它追捕蝉时,拿鹰来作比较;写它同类相食时,拿螳螂来作比较。这些比较的写法,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蝈蝈的习性和特征。

学生在“你说我说”环节,交流研读重点,寻求编谜依据,教师总结所学内容,为学生给绿色蝈蝈编写一个谜面打好了基础。

三、你编我编,共同分享编谜乐趣

在课堂上,教师可利用课件展示蝈蝈外形、色彩、声音、食性等方面的特点,利用谜语具有艺术性、暗示性和指向性的特点,组织四人小组进行创作、交流、讨论,合作编写一个以“蝈蝈”为谜底的谜语。学习这篇文章就是要引導学生学会科学细致的观察事物,善于抓住事物特征,从蝈蝈三个特征(外形、叫声、食性)入手组织内容,要求运用巧妙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或形象的描绘、或字形离合等方法编写谜面,语言要生动形象,有节奏,以四句为主,最好读起来像一首诗那样押韵顺口。

教师展示和评价学生创作的谜语时,首先看谜语是否抓住了蝈蝈的特征,同时鼓励学生对其他同学的作品给予评价,及时进行补充修改,在学生的讨论评判中共享创作的快乐。

许多学生第一次感受到,原来猜谜、编谜不但生动有趣,更需要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联想能力,语文学习的乐趣真是妙不可言。构思精巧,妙笔生花,一则则令人拍案叫绝的谜语展现在大家面前。

学生1:有个虫子真漂亮,身穿一件绿衣裳。专把蝉儿捕来尝,可它也爱吃食粮。同学评价:注重押韵,朗朗上口。

学生2:小小虫儿绿又肥,身披铠甲钳儿大。爱吃蝉儿和蔬果,歌喉圆润声音佳。

学生3:身穿绿西装,叫声窸窣响。爱吃蝉大娘,美味满嗉囊。

学生4:身披绿铠甲,胆子真是大。它若唱起歌,不比蝉儿差。

学生5:小小虫战士,身披绿铠甲。两把大钳子,开膛破肚杀。

学生6:绿袍元帅青头将,封王赐爵不关饷,相逢总爱比高低,武功不如嗓门亮。

学生评价:形象生动,具有七言绝句的韵味。

学生7:身披绿色衣甲,两片大翼如纱,甜食为它所爱。绿阴之下,歌喉悦耳音佳。

欣赏着学生的作品,自己心里有一种难以抑制的情感的涌动:极具个性、浑然天成的语言,浅近且富有童趣,形象却不失生动。学生参与创作的过程,其实就是阅读过程中对说明对象特征的认识和理解,这比老师喋喋不休的“讲解、说明、分析”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事物认识的能力。可以说指导学生创作,并不指望孩子个个成为编谜高手,我们更多的是引导孩子学会观察和思考,唤起他们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能力。

“巧谜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只要教师积极为学生架设起生活与课堂联系的桥梁,拓展语文课堂空间,就必定能激发起学生参与的热情,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带动学生语言的训练,陶冶情操、涵养身心,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猜你喜欢

语文素养
写作教学不应被“边缘化”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生活化的几点思考
如何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感情
中职语文教学如何开展综合性活动
探究农村中学语文素养的提升方法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为小语课堂“瘦身”,为学生语文素养增“肥”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