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化学审题能力的培养
2018-11-19吕明
吕明
摘 要:审题能力,即通过阅读题意,获取、迁移和综合分析信息的能力,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审题能力。在实际教与学的过程中已体现审题能力是学生成绩提升的瓶颈,是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非智力因素。因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形成较强的审题能力。
关键词:初中化学;审题能力;三读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22-012-2
每次批改完学生作业,总会发现学生在解题时犯了许多相当低级的错误。问其原因,学生表情大都是“呀?!看错了”,也有部分学生会说“看不懂”。深入分析这种现象,可能不仅仅是粗心、看不懂等原因,更多因素是由于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存在审题能力薄弱的缺陷,导致学生非智力因素失分较多。
新课程中倡导“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学生的审题能力与习惯对于他们自身持续发展尤为重要,因为审题不仅是化学解题的基础和前提,更是一个贯穿于整个化学学习过程中的环节。
在实际教与学的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呢?结合本人的实践谈几点感想。
一、“三读”教材,形成良好读题习惯
读题是培养审题能力的第一步,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做好教材的“一读、二读、三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读:即课前阅读,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预习。
对于一读,教师必须十分重视对学生课前阅读的指导,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进行阅读,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对阅读的范围、方法、要求等一定要具体、明确,要有一定的思考题,检测学生对一读解决问题的成效。对重要的概念、论述以及关键的字、词、句、图、表等,要学生以勾、画、圈、点等方式做出必要的标记。
如指导学生预习《氧气的制取》时,要学生明确制取氧气的药品、原理、装置、实验步骤有哪些?什么是催化剂?为什么要催化剂?是否一定催化剂?等等一系列的问题,一定要有明确的预习目标,在新课的授课过程中让学生交流阅读的情况和结果。
二读:即课堂阅读,重在教会学生阅读方法。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提高學生阅读水平的关键一环。
1.要重视教材文字叙述,详细分析教材
如初中化学教材人教版第二单元第一课题中,仿照拉瓦锡的实验原理,我们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实验步骤:
(1)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并做好记号。
(2)用弹簧夹夹紧胶皮管。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后,立即伸入瓶中并把塞子塞紧。观察红磷燃烧的现象。
(3)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实验现象及水面的变化情况。
二读思考分析:
(1)燃烧观察到什么现象?
(2)实验得出什么结论?
(3)水为什么能够进入集气瓶中?
(4)在实验中,进入集气瓶内的水的体积常小于集气瓶容积的1/5,可能是什么原因呢?
(5)集气瓶中的水上升到约1/5后,不能继续上升,说明剩余气体有什么性质?
(6)能否用木炭、硫、代替红磷做实验?
(7)归纳总结:药品选择有什么要求?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2.重视表格、插图,有助于理清基本概念
化学课本中的表格、图表十分重要,它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数据、材料,而这些数据、材料往往是说明化学概念、原理的重要材料和依据。化学课本中的插图则由于简单明了,突出重点,比起实物来得更能使人一目了然,从而更能使人容易理解所学的化学知识。所以,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详尽的分析各种表格、插图。
三读:即课后阅读。也是对课本知识再一次升华和巩固,它是教学的延续,也是对本节课文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其目的是掌握好本节课文的知识重点、难点、中考点。教师在三读中要引导学生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使知识点发生迁移,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二、分析习题,形成有序的审题思路
1.明确类型,找出原型
对试题类型的分析与判断,找出与书本知识点原理相似的原型。根据试题的特征确定解题的方法和技巧,再结合原型的原理规范答题。
2.洞悉考点,知识迁移
审题时要仔细比较、分析归纳,洞悉命题人的本意,明白试题的考点,明确出题者意图,进而将已有知识向考点迁移。
如例题:某校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学习了“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基础上,改进了教材中的实验,设计出了如右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实验步骤如下:
①如图所示,连接仪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发现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②在集气瓶里装进适量a体积的水,燃烧匙里放一块白磷(其着火点是40℃),并在酒精灯上把玻璃棒下端加热,按图示装置把集气瓶中的空气密封起来,把长导管的另一端放入盛有足量水的烧杯中。(注:集气瓶内的长导管已伸到了瓶底)
③用力把预先加热过的玻璃棒按下与白磷接触,观察到白磷立即着火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同时放出大量的热。(注:白磷与红磷燃烧的产物相同)
④待白磷燃烧熄灭后,稍加振荡,白烟消失。
⑤待集气瓶完全冷却至室温,量出集气瓶中水的体积是b,整个集气瓶的体积是c。
⑥根据a、b、c三个数据,计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在白磷开始燃烧到最后熄灭的过程中,集气瓶内水面的变化情况是 。
(2)若实验非常成功,请写出a、b、c三个数据应满足的一个等式关系式: 。
(3)组内成员小葛为了证明实验完成后的集气瓶内是否还有氧气剩余,他没有利用其它的仪器和药品,仍是利用了上述实验涉及的仪器和药品,设计了一个实验,最后得出了瓶内一定没有氧气剩余的结论。你知道他是如何实验的吗?写出简要的实验步骤和实验现象。
(4)组内成员小张对“实验前集气瓶里要装进适量a体积的水”非常不理解。咨询了组长小明之后,他终于明白“a体积的水”的作用,其一是为了加快⑤步骤中集气瓶的冷却速度;其二则主要是 。
(5)组内成员小杭性格好动,无意间他发现向⑤步骤集气瓶内的水中滴加几滴紫色石蕊试液,水会变红。这一现象使组内成员积极地展开了讨论,成员小葛是由于二氧化碳溶于水,使溶液显酸性而导致的,但小明马上作出反对,原因是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极少,而实验过程中又没有产生二氧化碳,短时间内不可能会使溶液显酸性。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若你认为小明的观点正确,那么请你对“变红”现象提出大胆地猜想:。(若你认为小葛的观点正确,此空不填)
(6)在上述实验中,下列操作的实施和实验现象的出现,会导致实验最后产生的实际值大于理论值的是()
A.装置气密性不好
B.实验前集气瓶里没有装a体积的水
C.集气瓶没有冷却到室温
D.用红磷代替白磷(红磷的着火点在240℃左右)
[审题思路] 本题是一道较为典型的科学探究型中考题,它的命题紧扣课标和各版本的教材,同时又对学生们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思维能力、实验设计能力、探究能力及综合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本题原型为第二单元第一课题实验[21](如下图),共有三个考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探究,实验数据处理或者误差分析的探究;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是中考考查的一个热点,重点考查实验过程中看到的现象以及导致实验结果偏大或偏小的原因.同学们只要深刻理解该实验的原理,即可顺利解题.解题的关键是找出原型,抓住考点,并对实验事实通过比较、归纳、概括、总结等方式进行处理,得出结论,然后应用结论分析解释现象,说明问题。
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是很重要的,良好的审题习惯是做对题目的开端,教师必须时刻关注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努力改变审题中出现的不好习惯。审题时,一定要克服畏惧心理,不要盲目的答题,而是要细心读题,一边读一边圈过去,把题目的关键词或要求圈出来;最后是深刻理会题目的涵义。
总之,教师要经常提醒学生仔细读题,认真审题,传授他们审题的技巧及方法,方能提高解题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