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
2018-11-19袁剑楠
袁剑楠
[摘 要] 自由贸易港是全世界开放水平最高的经济特殊功能区,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是顺应经济全球化治理新格局、对标国际贸易投资新规则的重要举措。那么如何从自由贸易区发展为自由贸易港就是核心问题。本文首先通过对上海自贸区的现状进行分析,结合相关理论、社会调查和专家评价等,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自贸区发展的评价模型,将影响自贸区发展的各个指标进行量化分析,并结合上海自贸区的现实发展情况,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上海自贸区不同发展时期和各类影响因素进行打分比较,根据分析结果给出有效建议并预测未来发展。
[关键词]自由贸易港、自由贸易试验区、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
1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建设自由贸易港,不仅仅是保税区、海关特殊监管区的简单升级,而是要建成开放程度更高、营商环境更好、引导作用更强的改革开放新高地,打造投资自由、监管高效的高标准自由贸易港区。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有利于加快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那么如何高效地建设自由贸易港就是迫在眉睫的问题。本文将通过结合典型国家和地区的自由贸易港建设,并对影响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的因素具体量化分析,探索我国自由贸易区向自由贸易港转变的有效途径。
2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
上海自贸试验区积极实施改革创新的重大举措,不断壮大新兴动能的产业规模,加快经济转型,推动经济稳步、高效增长。如下表1所示,上海市2017上半年进出口额同比增长18.7%。主要呈现四方面特点:
A 高速度
2017年上半年,投资企业延续回升势头,其中经营总收入二季度发展增速提高到18%,比上一季度多出8.0个百分点。
B 稳基础
时隔6年,传统主导产业贸易、物流、加工再现全面增长。其中,贸易业商品销售额增长13.0%,航运物流业服务收入增长18.0%,加工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增长5.0%,有60%的工业行业取得增长。
C 促新兴
新兴企业加快投产运作,挂牌以来新设3万家企业中已有1.3万家实现税收产出,上半年贡献税收已接近去年全年水平,全年有望达到百亿元。租赁产业保持快速增长,累计设立的1945家各类租赁企业中,已有1/3开展业务运作。
D 保质量
投资企业盈利能力显著提升,企业利润总额增速超过30%,重点企业中实现盈利的企业比例达到76%,接近历史最好水平。
3 影响自贸区发展的因素
3.1自贸区发展评价体系的建立
经过结合相关理论以及有关专家的讨论评价,分析得出自贸区发展主要取决于各方面供给与需求的契合程度,即是否能满足自贸区实现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为开放程度,营商环境和人才引进三个层面。其中,影响开放程度的主要因素为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关行业准入的限制和通关手续的繁简程度。构建良好的营商环境则需要健全的法制建设、科技创新氛围和及时的信息共享。最后,对于人才的引进,主要涉及当地的人才市场环境和教育培训机会和人才激励政策。因此,通过要素分析、专家咨询以及资料研究,形成最终的自贸区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三个子目标、九个一级指标、24个二级指标。
3.2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由于在建立的最终的自贸区发展的指标体系中,各要素之间的相对重要程度有差别,因此,在建立评价体系之后,应该确定各项指标影响自贸區发展的权重。在此,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如表3所示:
3.3上海自贸区不同发展阶段的影响因素比较
3.3.1上海自贸区发展三阶段的指标因素
上海自贸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不同的,除此之外,相同指标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如表4所示,根据上海自贸区自2013年成立以来的发展情况,给出将影响各阶段发展的主要因素。
3.3.2上海自贸区发展得分
根据表5影响自贸区发展的指标体系中的相关权重给出影响上海自贸区发展的指标所占上海自贸区发展的指标体系的比重,如下表3-4所示。本文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中的加权评分法和总评分法。根据评价对象(上海自贸区发展)列出评价项目(涉及到的一级指标),对每个项目定出评价的等级,以分数的形式呈现,将评价项目(涉及到的一级指标)所得分数乘以相应权重得到加权评分,将加权评分相加得到总评分,然后按总评分的大小依次排序,再比较优劣。
以上海自贸区不同的发展阶段作区分,对指标进行解释并搜索数据(数据来源:2017年上海统计年鉴),以此数据作为评判指标的评分依据。得出下表6
综合评价结果来看,三个时期的综合评分呈递增趋势,持续发展期额总体评分最高,发展的态势最好,处于第一位,这与目前的上海自贸区的发展情况相符。引入期与发展期和持续发展期相差较大,增速达到30.84%,说明自贸区初期发展速度极快,上升空间极大。相比较而言,发展期到持续发展期增速仅为14.5%,近似为上一时期增速的二分之一,说明上海自贸区发展遇到了瓶颈,上升阻力开始显现,亟待改革创新以实现质的飞跃。
3.3.3影响上海自贸区三阶段发展的因素比较
A引入期
根据数据分析可知,上海自贸区的建立得益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经济基础,影响这一时期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即为经济发展水平和大量的人才流入,其次上海自贸区建立初期,相关政策的跟进和网络信息的到位宣传给予了自贸区发展很大的助力。但是该时期毕竟是在探索期,科技创新没有得到重视,相关权益保护的法制建设没有跟上,经济发展也还也很大的提升空间,总分并不理想。
B发展期
在上海自贸区的发展期,原有的经济优势进一步放大,自贸区发展带动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发过来进一步拉动自贸区发展,二者相辅相成。这一时期,相关法制建设逐步完善,商业纠纷、权益保护等法制法规的健全更加吸引外商的进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自贸区发展。同时,吸取上一时期的教训,该时期开始重视网络信息服务和科技创新,这一时期的人才储备力量也得到进一步扩充,自贸区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C持续发展期
在自贸区持续发展期,各方面发展逐渐达到饱和状态,达到历史最高点。自贸区在政策保障、法制建设以及人才引进等三方面加大力度,注重提升软实力。各方面进一步提升,使得自贸区持续发展,但同时发展幅度较前一时期减小,可能遭遇发展瓶颈。
4 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的建议
4.1对外开放水平亟待提高
自贸港较自贸区拥有更高的自由度。例如2017年外资准入的负面清单中,服务业受限最多。其中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负面清单数目多达21条,占比22.1%,其次金融业也显示有14条负面清单条款,占比14.7%。
近年来负面清单的条款数目逐渐减少。2017年的“负面清单”与上一版相比,共减少了10个条目、27项措施。说明中国自贸区在开放金融业、公平竞争、促进资本流动等领域着手施展实际举措,对标国际最高规则。外商投资是自贸区发展的驱动力,是国际资本自由流动、合理配置的必要途经。
上海自贸试验区被中央定位为“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自贸区”,是“先行者中的先行者”。[1]自贸港是自贸区对外开放的最高版本,以自贸区为基础探索建设自贸港,有利于促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一轮发展,推动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形成。
4.2网络信息技术便捷化
随着电子信息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贸易往来愈加依赖于网络信息服务体制,便捷的信息传递也为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插上了翅膀。国际贸易基于比较成本优势,追求更高的盈利性。便捷的物流通关措施能够有效节省企业的交易成本。但是由于为了确保进口产品的安全性,环保性等指标,物流通关程序难以精简,间接增加了出口企业的贸易成本,缩减了利润,不利于自贸区的转型升级。
方便快捷的物流通关程序不仅能够节约企业的交易费用,同时也是自贸区转变为自由贸易港必不可少的条件。[2]由于贸易竞争,各企业不断加大投资力度,力求改善码头的软、硬件设备,提高服务效率。方便流畅的物流通关软硬件设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企业吸引力,是建设自贸港缺一不可的条件。
4.3政策支持的完善
完善的法律制度是自贸区蓬勃发展的有力保障和依托,而中国自贸区的法律制度建设尚不完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自贸区向自贸港的转变。中国自贸区建设实在各项文件指导下开展,各部门之间业务交互错落,责任归属不明确,一定程度上直接导致实际问题无人解决,部门之中却又无问题解决的两难局面。此外,在贸易往来中,利益纠纷案件在所难免,因此完备健全的权益保障机制至关重要。由于在相应商业纠纷与争端的仲裁与诉讼案件中,中国自贸区缺乏有力健全的法制,大大减少了中国自贸区对外资企业的吸引力,不利于向自由贸易港的转变。
完善合理的政策法规是建设自贸港的首要保障。从自贸区逐渐转变成为自贸港一定要脚踏实地、立足于发展的真正需要,审慎探索,立足我国国情,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转变之路。[3]
4.4人才引进积极性
人是整个社会中的领导者和创造者,人才对于地区发展起着根本性的引领作用,各方面人才引进是自贸区发展的原动力。向内要加强高校、科研院所的基地孵化,打造舒适便捷的生活环境,培养本地人才,吸引外来人才;向外要发挥集约效应,整合人才创新创业优势。
5 结论
建设自贸港乃大势所趋,我们应顺势而为。我国从保税区到自贸区,有40多年的历史,可谓具备建设自贸港的必要基础。具备良好基础,顺应发展趋势,将我国对外开放推向新高度,借助新平台,探索开放新高地。
建设自由贸易港需因地制宜、体现特色。自由贸易港与自由贸易试验区有所不同,它应是更加长远的布局,基于经济发展需要、各地特色以及国际潮流等谨慎选址。建设自贸港,可以借鉴国际成功范例,同时也要注重中国自身优势,走出一条具备中国特色的自贸港建设之路。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要建设满足自身发展的自贸港应统筹设计规划,创新发展模式,健全体制机制。
参考文献:
[1]徐明棋.推进自贸区建设 构筑全面开放新格局[N].上海证券报,2017-05-04(08版).
[2]李凱杰.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向自由贸易港转变研究[J].国际经济合作,2017(12):35-39.
[3]童文萍, 陈南, 肖萍. 新加坡自贸区对福建自贸区建设的启示[J]. 发展研究, 2015(6):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