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的梦想,我的大学

2018-11-19李妍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8年30期
关键词:生涯规划活动设计梦想

李妍

〔关键词〕生涯规划;大学;梦想;活动设计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30-0034-02

【活动背景】

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已为社会大众所知。带领学生了解专业、了解大学、制订大学目标都是生涯指导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过去的生涯课及高中生涯教材中,对大学的探索多停留在理论介绍层面;除此之外,教师在“大学目标”的制订方法指导上也较为笼统,科学依据不足。本堂生涯规划课以“我的梦想,我的大学”为主题,旨在使学生通过在活动课中的参与和体验,深植一个“大学梦”。

【活动目标】

认知层面:认识“好大学”的标准以及考入相对更好的大学对个人生涯发展的意义。

情感层面:激发学生对大学的向往之情。

能力层面:提升归纳总结能力,掌握为自己制订科学合理的大学目标的思路与方法。

【活动准备】

课前将学生分为六个小组;准备个人记录卡(包括“联大故事”文字资料)、六张小组记录卡;PPT及电影《无问西东》(西南联大部分)视频资料。

【活动过程】

一、热身阶段:大学知多少

教师讲解“985工程”的背景。请各小组在三分钟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写出自己所知道的“985工程”院校。小组间PK,回答正确多者为胜。

二、转换阶段:“所谓大学者”

1.提问学生:“大学”的“大”代表什么?引出梅贻琦的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2.介绍中国历史上“最好的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并观看视频《无问西东》(西南联大部分)。

三、工作阶段

(一)“好大学”的定义

1.请各小组阅读本组拿到的关于西南联大的故事,思考并探讨总结:(1)关于“好大学”的一条标准;(2)大学对个人生涯发展的一条意义。

“联大故事”阅读材料

故事1:师生到达昆明只是个开始,那时西南联大没有校舍。等到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抵达昆明后,梅贻琦立即请两人设计校舍。两人加班加点,一个月后,一个一流的现代化大学跃然纸上。不料,这个方案立马被否定。原来,学校将所有经费都用来购置图书和仪器,想盖成这样的校舍,实在无能为力。于是一遍遍改,直到高楼变矮楼,矮楼变平房,砖墙变土墙。联大建设长黄钰生满脸无奈地说:“除了图书馆屋顶可以用青瓦,教室、实验室可以用铁皮之外,其他建筑的房屋一律覆盖茅草,砖头木料再减一半,麻烦您再作一次调整。”

故事2:被傅斯年誉为“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的国学大师陈寅恪,能用13种文字阅读,当时,他在西南联大教历史,上课第一天就说:“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我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他在课上旁征博引,指点中西,内容涉及历史、宗教、语言等多方面,引得冯友兰、吴宓等教授竞相旁听。就连著名学者许渊冲都这样说:“哈佛也找不到陈寅恪这样‘四不讲的教授。”

故事3:在课堂安排上,同一门课程,教师们可以同时讲授。有一年,闻一多、游国恩和罗庸都讲《楚辞》。青年教师唐兰和彭忠铎也开了这门课,为了吸引学生,教师之间展开了竞争,纷纷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开坛授课。除了教师讲学上的自由,学生选择专业也相当自由,如果不喜欢现学专业,只需填写一张表格,就可以转入自己喜欢的专业。

故事4:在课程设计上,联大也充分尊重学生们的兴趣,每个学生都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科目。但也有一项硬性规定,文法院学生至少必修一门自然科学,可以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理学、地质学中任选。所有学生都必修中国通史、西洋通史,大一国文和大一英文。有人不解,为什么强调自由却非要作出硬性规定呢?梅贻琦说,因为西南联大提倡“通才教育”,“通才为大,而专家次之”。

故事5:然而,讲自由,但并不意味着散漫。联大的考试制度相当严格,联大学生张凤鸣回忆说:“1941年我入学时,班里有四十多名同學,等到毕业时,就只剩二十多人了。每学期必修学分中,1/3不及格就要留级,1/2不及格就要退学。”一次,一个学生考了59.5分,跑去跟教务长求情,不料竟被拒绝,学生愤愤地说:“59.5分跟60分有什么区别?”教务长回答:“如果没有区别,59.5分和59分也没有区别,以此类推,60分和0分又有什么区别?”本着这种严格治学的校风,当时入学联大共有8000多名学生,到最后只有3882人毕业,而毕业的学子大都成为当代卓尔不凡之人。

故事6:上课时专注听讲就不用说了,就连课间休息,学生们讨论的课题也大都是“爱因斯坦最新发表的文章,看了没有?”“某教授文中有一句歧义,你怎么看?”除了课上课下的讨论外,不上课时,学生就跑进昆明喝茶,在茶馆昏暗的气灯下,有这么三名学子曾也读海森伯,并对此展开激烈的讨论。这三人,就是以后在中国物理学举足轻重的联大物理系“三剑客”——杨振宁、黄昆、张守廉。

2.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汇总所谓“好大学”的六项要点:

(1)科研的投入——带来更利于治学的资源;

(2)大师的风采——带来更开阔的视野;

(3)自由的平台——带来更个性的舞台;

(4)通才的培养——带来更全面的教育;

(5)严谨的精神——带来更专业的水平;

(6)治学的氛围——带来更志同道合的伙伴。

3.请学生思考写出:自己最想在大学中获得什么。教师请学生代表发言。

(二)目标导航图

请学生将“查找开设院校及排名情况”“对照个人成绩”“制订分数目标及执行计划”“综合对比大学及专业情况”“确定专业”“了解录取分数线”六步填写到流程图中。请学生代表发言,教师总结。

四、结束阶段:知己大学梦

请每名学生在记录纸上补充句子“我要上大学,因为我希望……我认为在制订自己的大学目标时最重要的是……”教师请学生代表发言后,对本堂课的要旨进行总结并对学生们提出希冀。

延伸作业:

1.制订自己的大学目标(填写:理想院校、对应理想专业、高校录取分数线、各科百分制均分、个人当下各科均分、最有望提升成绩的学科等)

2.利用假期到理想院校中转一转,感受大学氛围。

【课后反思】

当被问及高考目标的时候,多数学生都会回答“考个‘好大学”,然而究竟什么是“好大学”,为什么要去“好大学”,怎样才能上得了“好大学”,很多学生并不清楚。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既提升了对大学的理性认知与评价能力,也在感性上加深了对大学的向往之情。让学生阅读西南联大的故事,归纳“好大学”的标准并总结考一所“好大学”对生涯发展的意义是本堂课的一大亮点,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感触也很深。除此之外,本堂生涯课还通过“目标导航图”活动及课后作业教授了学生制订大学目标的具体方法,教师在带领学生“做梦”的同时,也教给了大家如何将梦想与现实联系在一起,学生的“大学梦”由远及近,从抽象、不真实到具体、可操作。

由于课堂时间所限,课上对科学制订大学目标的方法解读得还不够详细和深入。未来在对系列课程的整体设计上,应将本堂课的内容与“生涯管理”(特别是目标管理、时间管理)的部分作好衔接,使学生能够在探索与实践中层层深入、步步为营。

(作者单位:天津市瑞景中学,天津,300134)

编辑/于 洪 终校/肖亦华

猜你喜欢

生涯规划活动设计梦想
梦想
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与策略探究
“透镜”课题教学的活动设计
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活动设计
梦想
提高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的培养机制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