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介入护理在脑血管病患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2018-11-19郭轶敏

系统医学 2018年19期
关键词:脑血管病负性脑血管

郭轶敏

赤峰学院附属医院导管室,内蒙古赤峰 024000

当前,脑血管病疾病有明显递增发生趋势,和社会人口老龄化、生活习惯的改变、生活压力的增大等因素有关,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有一定致残性,直接降低患者生活质量,构成生命安全风险。相关资料指出,年龄50岁以上中老年人是脑血管疾病多发人群,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男性占比高于女性。针对脑血管病患者以介入手术治疗为主,但是术后患者需要制动卧床治疗,导致术后诸多并发症问题,所以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相关资料指出,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期间配合介入护理可以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1]。基于此,该文就该院2016年2月—2017年7月收治的80例脑血管病住院介入治疗患者作为实验对象,总结介入护理方案以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实验对象均为脑血管病患者,经颅脑CT检查确诊,排除合并精神类疾病以及严重心肝肾功能疾病患者,均行介入治疗,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总计80例。经伦理委员会批准,随机分为各40例的2组。对照组: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7例;患者年龄介于46~70 岁之间,年龄均值(60.06±1.55)岁;疾病类型:颅内动脉瘤患者30例,颅内动脉狭窄患者10例。观察组: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5例;患者年龄介于47~71 岁之间,年龄均值(60.13±1.65)岁;疾病类型:颅内动脉瘤患者31例,颅内动脉狭窄患者9例。对照组、观察组介入治疗脑血管病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均值、疾病类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脑血管病常规护理。脑血管疾病健康教育、生命体征监测以及皮肤、手术切口、穿刺点观察等基础护理等。

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脑血管病介入护理。①心理护理。护理人员注重和患者之间的沟通,通过疾病知识、治疗方案的讲解帮助患者更好的建立疾病、治疗认知,提高治疗信心,语言沟通期间需态度和蔼、语气平缓,减少抵触心理。另外,了解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向患者强调负性情绪对疾病治疗、预后的影响,做好患者心理干预,并以成功治疗病例提高患者治疗信心。同时,和家属进行沟通,告知家属患者情况以及治疗方案等,强调家属支持对患者治疗以及预后的积极影响,叮嘱家属给予患者关心、鼓励,鼓励家属进行治疗护理工作相关提问,护理人员做好有效解答。②饮食护理。脑血管疾病患者饮食上有一定的要求,需侧重低盐、低脂、清淡饮食,部分脑血管造影患者体内有造影剂残留情况,一旦发生腹痛情况下,需鼓励患者食用白菜、萝卜等易消化食物,鼓励患者饮水,增加排尿量。③术中护理。责任护理人员陪同患者进入手术室,辅助患者调整舒适体位并询问患者舒适度,向患者介绍手术室,安抚患者情绪,建立患者手术信心,告知患者会从旁陪伴让患者安心。术中观察患者面部表情,在不影响手术进行的情况下及时进行按摩缓解其紧张情绪。另外,颅内血管支架置入有心脏骤停、低血压可能性,需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情况。④拔除鞘管护理。介入术后桡动脉压呈下降趋势,拔出鞘管期间需压迫动脉穿刺点规避静脉回流异常。包扎期间综合患者手指活动情况选择松紧度,若有渗血需重新加压包扎。⑤并发症护理。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患者术后脑血管痉挛、脑灌注综合征、下肢静脉血栓等术后并发症情况较为明显,需提前做好并发症预防护理。脑血管痉挛:患者受介入材料的影响有脑血管痉挛情况,介入治疗期间要重视患者意识、瞳孔情况,若有异常需暂停手术并进行对症处理,术后经颅超声检查,观察患者面色、血压情况。脑灌注综合征:血管高度狭窄患者脑灌注综合征情况较为明显,介入术期间血流量增多诱发并发症,需重视脑血管狭窄程度评估工作,合理选择支架,监测生命体征。下肢静脉血栓:介入术后需对穿刺一侧制动,可能影响血行情况,需关注患者穿刺一侧皮肤温度、颜色等情况,合理调整包扎松紧程度。⑥出院指导。患者出院前护理人员和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叮嘱患者出院后不可过度劳累,需秉持乐观积极向上心态,合理饮食、合理运动,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禁烟酒,及时复诊。另外,身体有异常情况下需及时就诊。

1.3 观察指标

对比观察组、对照组脑血管病患者介入治疗患者术后并发症(包括穿刺部位出血、下肢静脉血栓、脑灌注综合征、脑血管痉挛等)、负性情绪评分(参考SAS、SDS负性情绪量表,总分100分,分数越低说明脑血管疾病患者情绪越佳)、生活质量评分(参考SF-36生活量表,总分100分,分数越高说明脑血管疾病患者生活质量越佳)情况,根据患者治疗依从性进行评分(总分100分,分数越高说明脑血管疾病患者治疗依从性越佳),进行患者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80份问卷全部收回,问卷调查总有效率为100%)[2-3]。

1.4 统计方法

80例介入治疗脑血管疾病患者观察指标结果均使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计算。计数资料(术后并发症、护理满意度等)以[n(%)]形式展开,进行 χ2检验;计量观察指标(负性情绪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治疗依从性评分等)以(x±s)形式展开,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后并发症对比

观察组、对照组脑血管疾病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2.5%、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34 6,P=0.013 2)。 见表 1。

表1 脑血管疾病患者术后并发症对比

2.2 护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对照组脑血管疾病患者护理总满意度分别为97.5%、7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14 3,P=0.006 8),见表 2。

表2 脑血管疾病患者组间护理满意度情况对比[n(%)]

2.3 指标评分对比

观察组、对照组脑血管疾病患者负性情绪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治疗依从性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 见表 3。

表3 脑血管疾病患者组间相关指标评分对比[(±s),分]

表3 脑血管疾病患者组间相关指标评分对比[(±s),分]

组别SAS SDS 生活质量 治疗依从性观察组(n=40)对照组(n=40)t值P值39.05±3.05 44.60±3.55 7.499 8 0.000 0 39.10±3.20 45.05±3.60 7.812 7 0.000 0 87.30±4.20 80.03±4.50 7.469 6 0.000 0 89.50±4.30 80.50±4.05 9.636 2 0.000 0

3 讨论

脑血管病泛指脑部血管疾病,包括脑动脉损伤、颅内血管畸形以及脑动脉炎等,发病率占同期神经系统疾病住院比例25%~50%之间[4]。社会老龄化当下,脑血管疾病发生率递增明显,具有较高的致残、致死率,降低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同时,增加心理负担,影响治疗预后。针对脑血管疾病以介入治疗为主,属于有创诊治手段,风险大、技术要求高,介入治疗期间配合护理干预可以平稳患者情绪、提高治疗安全性以及患者生活质量[5]。介入护理是辅助治疗护理方法,护理措施包括心理护理、术前护理、饮食护理、并发症护理、出院前护理等,通过护理改善患者负性情绪,提高护理质量以及患者安全性。马娜等[5]研究指出,脑血管疾病患者介入治疗中使用介入护理,可以降低介入术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促进术后康复,提高满意度[6]。介入护理属于综合性护理模式,对比常规护理模式更加遵循了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满足患者身心护理所需,改善患者心理负性情绪状态,明确了介入治疗的风险性,减少介入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同时提高了护理人员强烈的责任心,确保护理工作的有效落实,提高患者安全性。石霞霞等[7]研究指出,介入护理应用于脑血管病患者介入治疗中效果显著,具有推广运用价值。

结果显示:观察组、对照组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患者护理总满意度以及并发症总发生率对比分别为2.5%vs 20.0%、97.5%vs77.5%(P<0.05)。另外,组间生活质量评分、治疗依从性评分对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 组间 SAS、SDS 评分对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说明,介入护理干预更符合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所需,具有推行价值。和傅荣春[8]研究结果有一致性,观察组患者手术成功率97.3%高于对照组84.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7.2%低于对照组24.5%(P<0.05)。

综上所述,脑血管病患者介入治疗中应用介入护理,稳定了患者的情绪、提高了患者的手术安全性以及生活质量,具有护理推行价值。

猜你喜欢

脑血管病负性脑血管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脑血管造影中实施改良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的临床意义
共患难, 更同盟:共同经历相同负性情绪事件促进合作行为*
非负性在中考中的巧用
个性化护理干预对子宫全切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
希望疗法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
脑血管病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相关性分析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观察与护理
彩超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
CT全脑灌注成像在脑血管病变中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