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预防脑出血偏瘫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
2018-11-19赵丽
赵丽
(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区医院,辽宁 大连 116021)
0 引言
脑出血为临床常见的一种,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而造成的出血[1]。脑出血危害较大,会造成患者偏瘫、言语障碍、认知障碍等,偏瘫患者长时间卧床治疗,使得血液流速减慢,极易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严重危及生命[2-3]。因此,对脑出血偏瘫患者采取相关手段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意义重大。本研究将护理干预用于我院收治的脑出血偏瘫患者,旨在观察其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报道见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进行时间在2017年1月至2018年7月,对象为我院收治的脑出血偏瘫患者,共68例,根据干预方式分为A组(n=34)与B组(n=34)。A组男19例,女15例,年龄41~76岁,平均(56.71±9.86)岁。B组男20例,女14例,年龄42~75岁,平均(56.69±9.87)岁。两组资料进行比较后,发现差异不大(P>0.05)。
1.2 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均符合脑出血诊断标准[4];患肢肌力0~2级;患者或家属均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过往存在肢体活动障碍者;过往出现深静脉血栓、静脉曲张者;临床资料缺失者;对研究不同意者。
1.3 方法
两组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治疗,包括心电监护、脱水、清除血肿等,待其病情稳定后指导患者进行康复锻炼。
B组患者给予健康教育、饮食干预、药物指导等常规护理,定时协助患者翻身、扣背等,抬高患肢15°,垫小软枕,对其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测。
A组在B组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具体措施见下。
根据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制定合理的护理措施,对未清醒的患者,协助其进行被动运动,将其踝部固定,另一手握住前足部,做踝关节被动屈伸运动、足内外翻、双下肢交替等运动,每日每个运动做20~25次。
对患者进行下肢腓肠肌、比目鱼肌按摩,从跟腱部起由下至上的依次按摩腓肠肌、比目鱼肌,使其静脉血管内能量形成压力[5]。交替挤压双下肢,各侧做20下。待患者清醒后,指导其进行卧床足踝等床上运动。指导患者屈伸足踝关节等,双侧足踝关节交替进行,各侧做20下,每日锻炼3次。指导患者于床上行膝关节屈伸锻炼,各侧做20下,每日锻炼3次。待患者麻醉消退后,指导其进行深呼吸训练,每间隔10~12h指导患者进行一次深呼吸训练。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护理后下肢静脉血栓出现情况、护理满意度。发放问卷调查表,调查患者对本次研究的满意度,并进行统计。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出现情况
观察表1可知,A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出现率为5.88%,与B组20.59%相比,相对更低,两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
表1 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情况(n, %)
2.2 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表2可知,A组护理满意度为97.06%,与B组76.47%相比,相对更高,两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
表2 观察两组护理满意度[n(%)]
3 讨论
脑出血为神经外科常见疾病,近年来发病率在持续上升。本病发病病因与微动脉瘤、血管瘤破裂、小动脉硬化等因素相关,患者发病后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头痛、昏迷、呕吐等[6]。脑出血会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其中脑出血偏瘫较为常见,而偏瘫患者因昏迷卧床、静脉输血等因素,极易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一旦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可造成肺栓塞的严重后果,危及生命[7]。因此对脑出血偏瘫患者采取合理的措施积极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意义重大。
本次研究中,对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干预,对未清醒患者做肢体被动运动,进行足踝关节屈伸、内外翻、双下肢交替运动等,目的为避免肌肉萎缩,尽可能避免患肢静脉输液,可避免血管内皮细胞损伤[8]。通过对患者腓肠肌、比目鱼肌进行由下至上的按摩,可使其静脉血管形成一定梯度的压力,可促进其血液流动,改善血液流速较慢的情况[9]。待患者清醒后,指导其进行卧床足踝等床上运动,待其病情稳定后,嘱其尽早下床活动,指导进行下肢康复锻炼,可有效改善血流动力学,进而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出现的几率[10]。此外还应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与饮食指导。本次研究中对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后,其下肢深静脉血栓出现率明显降低,护理满意度显著提升,提示护理干预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中应用价值较高。
综上所述,对脑出血偏瘫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效果显著,可积极预防、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提升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